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宿主菌密度和感染复数对海洋蛭弧菌捕食弧菌效率的影响。【方法】以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zouA(下称"zouA")为宿主,通过海水共培养实验研究海洋蛭弧菌菌株DA5(下称"DA5")在初始宿主密度10~3~10~8 cfu/mL下24 h的生长,评估低感染复数和高感染复数下DA5对zouA 10 d的生物控制效果。【结果】DA5捕食所需最低zouA密度约为5×10~5 cfu/mL;在zouA密度≥10~6 cfu/mL时,DA5方对其发挥控制效应,且感染复数越高捕食效率越高,即使感染复数低至0.001,一定时间后DA5亦可有效控制zouA数量。而当初始zouA密度低至10~4 cfu/mL时,DA5需在感染复数≥100条件下方可显著控制zouA。【结论】宿主密度与感染复数均影响海洋蛭弧菌DA5对溶藻弧菌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营养盐、海流及光强等。【结论】在环境要素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各类群间相互作用及海洋动力过程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8年4月和5月对福建近海进行综合性调查,分析福建近海春季赤潮原因种的演替、浮游植物分布情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2018年4-5月,福建附近海域从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双相赤潮变为东海原甲藻单一赤潮,赤潮数量级10~6~10~7cells/L;赤潮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表中层细胞丰度变化差异大,底层丰度变化差异小。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为主向甲藻为主演替。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海洋牧场是改变近海生态环境和增养殖水产资源的渔业模式,其聚鱼效应、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及增殖渔业资源效果明显。该文选用海水深度及质量、海底地形、地层结构、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等指标对日照市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选址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日照市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8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不适宜建设人工鱼礁的海洋牧场有5个,适宜的有7个,主要位于日照市北部的两城镇东南侧海域和南部的涛雒镇东侧海域。7个海洋牧场所在海域离岸3~20km,水深6~22m,沉积物以砂为主,海底地势平缓,海底表面承载力为5~6t/m~2,流速介于0.2~0.8m/s,海水水质清洁,饵料生物丰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丰度与多样性。【方法】采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结果】AOA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3.23×10~5~5.27×10~6 copies·g~(-1)(以干土计),AOB amoA基因丰度范围为2.99×10~4~1.06×10~7 copies·g~(-1)(以干土计),两者平均丰度差别不大;但对于潮下带,大部分站位AOA amoA基因丰度高于AOB,且与氨氮和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在工厂排污口和养殖区AOA多样性高于其他站位,而AOB则相反,说明AOA对环境污染物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系统发育分析显示,88%的AOA amoA序列属于海洋簇Group I.1a,优势类群是一类喜热带气候的AOA新分支;潮下带亚硝化螺菌属AOB为优势种群,而潮间带亚硝化单胞菌属AOB为优势种群。CCA分析表明,盐度和pH显著影响湛江湾AOA与AOB的群落结构。【结论】湛江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分布与氨氮、总有机碳、盐度、pH等多种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F1代(下称"金虎斑")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头肾-PHA注射法制备金虎斑染色体,并分析其核型。【结果与结论】金虎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包括2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48=2sm+46t,染色体臂数(NF)为50。与其他石斑鱼核型相比,金虎斑染色体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根据染色体臂数,金虎斑属于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2010-2017年嵊泗马鞍列岛保护区海域的水质状况。【方法】采用水质有机污染指数(A)法进行水质有机污染评价,采用富营养化指数(E)法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INQ)法进行水质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该保护区海域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磷(DIP)含量有3个年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年份超过第一类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DIN)质量浓度超标严重,2015年达到0.674 mg/L;叶绿素a(Chl-a)本底含量较高,适宜条件下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繁殖,Chl-a含量急剧上升,并容易诱发赤潮;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显示,2012-2015年水质有机污染状况达到中度污染以上,并且有3年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最大A值为2014年和2015年的4.10,2016年污染最轻,为开始受到污染级别;富营养化指数和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显示,最大E值和INQ值分别为2012年的4.29和2010年的8.59,DIN含量高是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因子。【结论】该保护区海域水质主要污染因子为DIN,水质有机污染状况呈现年度波动状态,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湾海域秋季蓝圆鲹与竹筴鱼的摄食生态特征和种间食物竞争。【方法】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7年10月北部湾底拖网调查和港口随机取样收集的119尾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和198尾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或显微镜间接观察胃中残留的饵料,饵料种类鉴定、计数、称重等对食性做定量分析,以估算两种鱼类的营养级和生态位宽度,并利用生态位重叠研究两种鱼类的食物竞争关系。【结果与结论】蓝圆鲹的饵料种类19种(属),以桡足类和小型鱼类为主,优势饵料生物为布氏半棱鳀(Encrasicholinapunctifer);竹筴鱼的饵料种类18种(属),以小型鱼类和浮游甲壳类为主,优势饵料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两种鱼类均为游泳动物食性,均存在摄食转换,随着叉长的增长,蓝圆鲹的饵料生物由小型浮游动物为主转变为小型鱼类为主,竹筴鱼的饵料生物由小型鱼类为主转变为以樱虾类和较大鱼类为主。蓝圆鲹和竹筴鱼的空胃率、竹筴鱼的平均胃饱满指数均随个体生长呈显著变化(P0.05),但蓝圆鲹的平均胃饱满指数随个体生长无显著变化(P0.05)。蓝圆鲹和竹筴鱼的营养级分别为3.63和3.40,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和1.24,生态位重叠系数0.56,表明两种鱼类之间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卵粒数,研究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鸢乌贼胴长为45~165 mm,体质量为2.52~193.02 g;冬季雌雄比最高(1.23),夏季雌雄比最低(0.51);鸢乌贼个体性成熟比例较高季节分别为春季(53.3%)和冬季(48.4%);雌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值最高为春季(1.27),最低为冬季(0.75),雄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全年变化不明显;鸢乌贼潜在繁殖力为1 802~64 627粒,相对繁殖力为66.6~990.0粒·g-1,胴长与潜在繁殖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卵细胞长径为0.12~1.73 mm,平均(0.68±0.23)mm,短径为0.08~1.30mm,平均(0.47±0.20)mm。【结论】2018年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卵径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不明显,繁殖策略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重金属元素镉Cd和铜Cu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总结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开展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害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毒理实验中常用的重金属镉和铜为代表,总结了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理研究的常用测试指标,归纳了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等方面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作用机制概括为:1)重金属替换与其结构相似的作为酶辅助因子的金属元素,使浮游植物体内某些酶失活;2)重金属直接或间接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使浮游植物受到氧化胁迫;3)重金属与生物大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亲和性高而结合,阻断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结论】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因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今后相关研究中需更加关注重金属在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共存环境下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理解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致毒机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化学诱导方法从一株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中获得多样化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对菌株在盐酸普鲁卡因的化学诱导作用下进行固体发酵,代谢产物采用硅胶减压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p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对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并比对文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Ellman比色法及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抗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海洋真菌Hypocrea lixii在盐酸普鲁卡因诱导下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包括6'-O-crotonylgenistin(1)、Genistein(2)、Daidzein(3)和Genistin(4),以及对氨基苯甲酸甲酯(5)、对羟基苯丙酸(6)和胞嘧啶(7),其中化合物1和6为该种中首次报道,化合物5为生物转化来源首次报道,化合物2~4可能源自培养基。在100μmol/L剂量浓度下,化合物1~4对AChE的抑制以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均较弱,化合物5和6显示了相对强的AChE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40%和38%。【结论】盐酸普鲁卡因对该菌次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该菌株化学诱导次级代谢产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养鱼类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的影响。【方法】2017年7月-2018年4月共设置6个采样点,分别对乌梁素海现存水草区与鱼类放养区水体表层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两区域的营养状态与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6属154种,其中现存水草区(142种)多于鱼类放养区(88种),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种属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鱼类放养区为绿藻-硅藻-蓝藻型。现存水草区平均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4.29、4.23,明显高于鱼类放养区(2.46、2.30)。两区域浮游植物优势种共26种,其中现存水草区(24种)多于鱼类放养区(11种),现存水草区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要优势种,而鱼类放养区则以蓝藻为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现存水草区(25.19×106 cell/L)显著低于鱼类放养区(275.79×106 cell/L)(P 0.05),而平均生物量现存水草区(13.34 mg/L)虽低于鱼类放养区(36.20 mg/L),但差异不显著(P 0.05)。研究显示,现存水草区营养状态为中营养-轻度富营养,鱼类放养区为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两区域水质均为中度污染到重度污染状态。【结论】与历史数据相比,现存水草区浮游植物群落表现为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转变为蓝藻为主。与现存水草区相比,鱼类放养区浮游植物群落因放养鲢、鳙的摄食导致浮游植物多样性下降、种类小型化、优势种向可食性差、生长快的群体型蓝藻演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灌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方法】2016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现状调查。【结果与结论】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3.11),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丰富(大于2),底栖生物较贫乏(0.97)。底栖生物密度与沉积物硫化物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密度与叶素绿a显著正相关。小型网浮游动物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其种类与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二者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博贺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基于2016年和2014年博贺湾海域表层沉积物Cu、Pb、Zn、Cd、Cr、Hg、As重金属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同时结合同步调查得到的总有机碳(TOC)参数,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调查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博贺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Zn、Cd、Pb、As、Hg含量均满足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95%站位的Cu、Cr满足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rPbHgCuAsZnCd,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影响程度依次为HgCdAsPbCuCrZn,TOC与重金属Hg含量成显著正相关,而与Cu、Zn、Cr无相关性。【结论】该海域Hg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的降解,Cu、Zn、Cr具有相近来源,主要为人类工业生产与生活污染;Cd、Pb、As来源为人类工业生产与生活污染以及有机质的降解。调查海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Hg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鲈鱼保鲜加工技术及高值化加工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对鲈鱼的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和副产物(鱼油、鱼骨和胶原蛋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单一保鲜技术作为鲈鱼主要的保鲜方式,保鲜效果较差,加工技术研究仍存在问题,加工产品种类单一,且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不足,对鲈鱼加工中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结论】不同技术的协同效应具有高效保鲜的特点,特别是复合生物保鲜剂与低温保鲜的结合在今后鲈鱼保鲜中极具发展前景。应注重不同保鲜技术的复合保鲜,不断改进鲈鱼加工技术,开发及运用现代化加工新技术,优化养殖环境,开发多元化鲈鱼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鲈鱼产品多样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罗湖病毒定量检测方法。【方法】根据罗湖病毒节段8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罗湖病毒的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标准曲线在2.5×10~8~2.5×10~0拷贝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检测限为2.5×10~0个拷贝。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43%与0.54%~1.13%,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和细菌均无扩增反应,有很好的特异性。【结论】新建立的罗湖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可用于TiLV的早期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烂尾病主要病原及其药敏特征。【方法】从对虾病灶部位分离纯化细菌,用2株代表菌株对健康虾进行创伤浸浴感染试验,分析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和HSP60基因序列,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坎氏弧菌(V. campbelli)溶血素基因特异引物扩增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7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从患病亲虾和养殖对虾分别分离获得编号2018B22和2018MZ1的代表菌,两株菌16Sr RNA和HSP60基因序列均与哈维氏弧菌最相似,且均可被哈维氏弧菌溶血素基因引物特异扩增,表型特征亦与哈维氏弧菌相近;两株菌均可引起凡纳滨对虾烂尾病,其中菌株2018B22的致病力较2018MZ1更强,而后者的耐药谱更广。【结论】湛江地区凡纳滨对虾烂尾病主要病原为哈维氏弧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珠江口海域营养物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根据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3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资料,通过对3个季节浮游植物Chl-a以及包括氮磷比在内的营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探讨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Chl-a的时空变化调控机制。【结果】珠江口海域各季节营养盐呈高氮低磷分布,3个季节N︰P均值49.6。叶绿素a季节差异明显,夏季叶绿素a含量是春季的2倍、秋季的9倍。【结论】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夏、秋两季由于外海水的入侵导致磷限制比较显著;DIN能满足各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的需要,珠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对于磷营养盐的响应要优于氮营养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海上沉桩贯入软土地基诱发的挤土效应。【方法】利用有限元大变形RITSS程序,通过大量的参数分析,对海洋地基桩基础贯入引起的挤土效应、土体破坏机理、周围土体的水平和隆起位移,以及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展开系统研究。【结果】将数值模型与锥形桩(圆锥贯入仪)经典理论解进行比对,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性。对大量数值仿真结果进行统计,获得在海洋地基中沉桩时土体的径向位移和垂直隆起高度的定量化描述,桩周土在1~3倍圆桩半径范围内最大水平位移为0.26R。【结论】提出关于水平位移和隆起高度的计算公式,能够预测沉桩对临近土体扰动的影响范围,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多桩系统中沉桩对临近桩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