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贺慧霞  瞿章 《高原气象》1993,12(4):384-391
本应用德国自由柏林大学气象研究所的北半球平流层资料,分析了多年各月平均图上的高低压中心,然后统计在各纬带和在各区块上的频数,得到两个主要结果:(1)北半球低层平流高压中心在夏季经常出现于极圈,而低压中心在冬季也经常出现于极圈,连同大规模东西风风系的转换,两形成强烈的反相季变;(2)高压中心在冬季还经常出现于太平洋等地区。这说明地表海陆分布的热力不均匀,在紧贴着对流层低层的平流层里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19,他引:43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要的振荡周期,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频振荡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中低频振荡传播规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中长期预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欧洲中心(ECMWF)N日08时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测站降水资料、OLR资料和NCEP2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1976~2006年的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利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和带通滤波等方法,初步分析了2005年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出现明显异常,其中31~32候季风前沿异常停留在南海-菲律宾一带以及华南西部,33~35候季风前沿停滞在华南地区,较常年明显偏南,造成了我国华南洪涝;36候季风前沿跳至黄淮地区,导致长江空梅、黄淮地区多雨。进一步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槽脊活动异常及热带和中高纬度低频振荡是导致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冷、暖冬预测与三麦等越冬作物防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慧  耿建武  王永红 《气象科学》2003,23(4):491-495
本文采用冬季负积温和冬季平均气温距平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冷暖冬年型分级指标;选用环流、海温等资料,建立了回归预报方程,并借鉴滤波的基本思想,研制了冬季负积温的海温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分阶段滚动预报模式,该模式通过系数修正函数的运算,使得原为常量的预报因子系数变为变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预报精度,并在冷暖冬决策预报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将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研制了冷暖冬预测与三麦等越冬作物防减灾对策系统,近2a预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降水与北半球环流的耦合相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秋明 《气象科学》2002,22(1):81-87
对1951-1994年6-7月(初夏)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和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进行旋转奇异值分解(RSVD),研究了耦合相关空间分布的区域特性,同时分析了相关型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勇  徐敏  朱红芳  郑启康 《气象科学》2004,24(4):488-494
本文对安徽省1951~2002年52a的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日数、梅雨期降水总量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反映梅雨期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入梅日期主要集中在6月的第2候和第4候,出梅日期主要集中在7月第2候;入梅日期的早晚与梅雨期天气形势、梅雨日数、梅雨期总降水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文中揭示的有关梅雨期年际变化特征,对于做好入梅日期、梅雨日数、梅雨期总降水量的预报,进而做好防汛抗旱的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6-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和1961-2009年黄河上游兴海、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玛多6个代表站的降水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唐乃亥站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4.9%、2.9%、34.7%、7.5%;唐乃亥站年和四...  相似文献   

8.
冬、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激发的500hPa遥相关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超 《高原气象》1994,13(2):122-127
本文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来表征高原的加热状况,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冬季(2月)和夏季(7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同期500hPa位势高度的遥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遥相关型,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是二维Rossby波列由低纬向东北方向传播;夏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类似于EU型的遥相关,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二维Rossby波列由  相似文献   

9.
姚兰昌  蔡英 《高原气象》1991,10(4):351-361
本文利用在马尼拉海湾和莱城港湾考察所获得的少量辐射资料,分析了该两地区辐射各量值的日变化特征和地区差异。揭示了海(港)湾水面及其紧邻海岛陆面的辐射特征差异。这些信息很可能有助于上述地区海洋大气间热量交换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0.
冯皓  张军 《气象科学》2004,24(2):205-211
本文利用基于气象条件的可见光探测概率模型,通过分析气象因子对斜视探测目标时的影响,设计了斜视探测概率模型中变量的参数化方案,并初步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可见光斜视探测概率分布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