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运用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布非均衡性,以京广、陇海铁路为轴线形成了发达区俱乐部和不发达区俱乐部;经济热点分布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京广线以西、陇海线以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极,京广线以东、陇海线以南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冷点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惯性难以突破;核心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仍然较弱.据此提出优化全省经济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受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机制、尤其是现代交通体系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影响,必须走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汴都市区作为全省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郑汴都市区为中心的放射型发展轴,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周边省区的联系,并进一步扩大中原城市群范围,把全省作为城市群进行构建,形成圈层+放射、网络化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从地理维度和经济维度构建空间邻接、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河南省各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动态空间面板模型(SPDM)进一步探讨长期和短期效应下核心科技投入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0—2018年河南省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创新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单核心模式;(2)以经济距离矩阵为代表的经济联系对河南省的创新能力产生了较明显的带动作用;(3) RD资金及RD研究人员均能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但前者边际效益更大,FDI具有负外部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与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北京、南京、杭州并称中国八大古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引力模型与空间自相关理论,运用空间—时间热点分析方法,系统收集2001年至2014年间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和外商在豫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等经济指标,对位处中原地带的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时空演变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省各市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以郑州市为中心形成了经济发展核心带动区,并对其辐射范围内相邻城市经济,表现出明显正向带动效应。而东南部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城市经济彼此之间带动作用不显著,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最终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经济空间结构。(2)人均GDP以市为单位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省中西部为高水平经济发展集聚区,而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则普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准。(3)在该研究区域内,各市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随时间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演变状态,且与人均GDP的演化趋势、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情况,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全省经济发展的地域演变方向与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极化指数法,基于2010—2014年郑州市十区六县市的指标数据,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极化效应及趋势,现阶段郑州航空港区极化效应明显,并且极化趋势在不断上升;采取极化指数法和相对差距测度法对郑州航空港区在郑州市、河南省、全国3个层次的极化效应分别进行分析,系统比较不同层次的极化程度。其次,采取熵测度指数和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的扩散效应,郑州航空港区的熵测度指数呈现逐年小幅上升趋势,郑州航空港区已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最后,提出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健康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实力为权重,从综合影响的角度运用加权Voronoi图分析河南省1991-2010年间城市空间影响力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结果表明:在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城市分布密集,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且20年来郑州的城市影响空间在不断扩大;和郑州邻近的开封、新乡、焦作、洛阳等城市的影响空间在缩小;南部的南阳、信阳、周口由于发展较慢,城市影响空间也在缩小;北部的安阳、濮阳、鹤壁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河南“米”字形高铁网构建对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孟德友  魏凌  樊新生  高超 《地理科学》2017,37(6):850-858
从可达性的视角采用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等指标对河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构建对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助于各地市省内和省际可达性水平提升,郑州的极化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边界城市的交通边缘化状况明显改善,“米”字形城镇发展轴带正在形成;各地市省内和省际经济潜力大幅度提升,位置居中的高铁沿线城市省内区位优势显著,边界高铁沿线城市在省际联系中的门户区位优势显现;以郑州中心的0.5 h核心圈、1 h紧密圈正在形成,“同城效应”显现,各地市省际2 h交流圈大幅度拓展,以郑州为中心的1.5 h省际合作圈即将形成。高铁网的构建将成为河南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研究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偏离-份额空间模型应用到中原城市群2006-2011年各产业经济增长分析中.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优于全省水平,相对于邻近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竞争力,而空间结构分量为负;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无论与河南省相比,还是与邻近区域相比,其第一、二、三产业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比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市在偏离-份额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结果中的竞争偏离分量,进而提出提高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短时间矩阵、最短路径矩阵、路网密度及通达性系数等指标,对中原经济区干线公路路网通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公路总长度和高速公路长度逐年快速增加,国道和高速公路分别呈现出"四横五纵"和"米"字型布网。郑州、开封、许昌和新乡因优越的干线公路基础条件和中心地理位置,位居公路路网总距离和总时间排名的前列;运城市、蚌埠市和晋城市则因边缘效应而排名相对靠后。郑州和洛阳的交通中心地位明显,特别是郑州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但以二者为中心交通运输最短时间分布状况欠佳,2 h圈内的城市数量较少。研究区总路网密度较高,区域内路网总容量较大,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较强。高密度路网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低密度则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高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低通达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及河南省部分省辖市,郑州市干线公路通达性最好,蚌埠市最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建设资金投入是影响公路路网通达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梳理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准则层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2005—2020年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0.08增至2020年的0.94。18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郑州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度,洛阳、三门峡、济源为第二梯度,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度,在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城市协调维度的发展指数(0.07~0.15)最大,创新维度的发展指数(0~0.04)最小。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准则层上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异质性,大部分城市为结构性欠协调状态。经济产出与结构、投资与政策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郑州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郑州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心作用、强化郑州的龙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郑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机制创新,加快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建设用地综合扩展系数分析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用地扩展空间差异显著,扩展变化由弱到强的城市数量和剧烈程度不断增加,整体以郑州为中心的北部、西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变化较为强烈;影响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中,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公路里程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共性的驱动因素。目前,河南省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应通过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4类8组25种空间权重,利用199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行政边界邻接的空间权重与经济准则并不相符;(2)当使用较小的阈值时,3类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量测的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小,随着阈值的增大,差异变大,但时空演变变得更加一致;(3)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东部低的宏观特征.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且基本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波动频繁,2004年以来呈逐渐增强趋势;(4)以焦作、郑州和许昌为中心的区域稳定地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的地区,2003年以来,豫东中部成为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5)地理区位条件差异、区域发展政策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异是形成时空演变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 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四周少"的分布态势;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除了地形、海拔、交通发展程度等共性因素以外,河流、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程旅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河南省景区旅行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中4A级及以上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频繁,客流量最多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和焦作;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白马寺、香严寺、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万仙山风景区6个景区的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排名靠前,资源优势显著,旅游吸引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位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河南省A级景区网络整体规模大但密度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不强,凝聚子群在郑、汴、洛地区呈现集聚发展趋势,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集聚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物秸秆同传统农产品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业产出品,但目前相当部分秸秆资源处于被废弃或利用低效状态。基于生态学能量转换理论定量估算河南省秸秆养畜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未利用的作物秸秆能量可以转化为肉类食品2.80×106t,相当于节约粮食1.87×107t,可见河南省作物秸秆养畜潜力较大。但是,当前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技术和经济方面提高农产品生物量的综合利用率和农户秸秆养畜的积极性。同时,河南秸秆养畜潜力在空间分布上呈不均衡的地域边缘属性特征,各地作物秸秆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南北、东西和区位差异,全省西部地区、郑州及其周边地区适宜饲料加工的秸秆资源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逐渐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来源。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面板数据回归、响应强度模型及ESDA等方法对河南省18地市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产业转移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产业转移每增加1.017%可以带动当地创新能力提升1%,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及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2)2007年~2015年,郑洛新许焦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一直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较高的地市有郑州、洛阳、商丘、安阳、新乡和焦作,和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性;(3)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效应较强的地市主要有郑州、洛阳、许昌、新乡、濮阳和南阳,产业转移创新效应的空间格局大致呈"带"状分布;(4)创新能力是河南省各地市创新响应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创新能力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吸收产业转移溢出的技术和知识。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利用1999-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相似的县域空间集聚始终非常显著,总体空间相关程度基本呈增加趋势;2)农村经济高收入核心区分布较稳定,以焦作、郑州、许昌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势能最高;3)农村经济塌陷核心区在空间上从豫西中部迁移到了豫东中部;4)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的县域主要位于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的边缘,一直未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5)高收入核心区和低收入核心区始终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宏观空间分异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部高东西部低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5月18日,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新乡医学院隆重举行。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何新年副局长、新闻报刊管理处张新处长,以及来自全省科技期刊的总编、主编、知名学者、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由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副主任、新乡医学院期刊社副社长刘雪立教授主持。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何新年副局长和新乡医学院原志庆副院长为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揭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