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阳风动量涨落激发磁层亚暴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太阳风涨落传输能量产生磁层亚暴的机制推广到无碰撞等离子体过程。太阳风的涨落在磁层顶激发压缩阿尔文波,并在磁尾的无碰撞等离子体中传播。尾瓣中满足条件β?1,而等离子体片中β≥1,其中β为等离子体压力与磁压之比。这样,快磁声波在尾瓣中几乎不衰减,而在等离子体片中很快衰减,将波动能量耗散在等离子体片中使等离子体加热或者粒子加速。这种机制还表明,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的高能粒子可以由太阳风涨落动能耗散而被加速,不一定是直接源于太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一种地球磁层的亚暴机制。当行星际磁场有大的南向分量时,磁层的位形可由基本闭式转变为开式。磁鞘中的阿尔文波可以携带超过10~(18)尔格/秒的能流传入磁层尾部,并将能量耗散于等离子体片中。等离子体片中的粒子被加热和加速后,注入近地空间,产生环电流和极区亚暴。计算了剪切流场中阿尔文波的传播过程,以及磁层中阿尔文波的耗散。将本文的结算与[4]中的结果合在一起,可以说明当行星际磁场转向南时,容易发生地球磁层亚暴,但这两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行星际磁场没有南向分量时也可以发生地球磁层亚暴。  相似文献   

3.
磁层亚暴和磁暴是太阳风—行星磁层耦合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存储和爆发式释放现象,伴随着复杂的等离子体动力学,对磁层以及整个行星都具有强烈的影响.它们的发生不仅会通过粒子沉降引发绚丽多彩的极光,还可以通过电磁场影响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产生活.对地球上的亚暴和磁暴现象的描述与研究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对其他行星上的亚暴以及磁...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转触发了一个典型磁层亚暴.文中详细分析了亚暴膨胀相发生时夜侧磁层各区域的观测现象,包括极光观测、高纬地磁湾扰、地球同步轨道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荆、Pi2脉动突然增强以及等离子体片偶极化现象等.(3)磁云边界层和前面鞘区组成一个动压增强区,此动压增强区强烈压缩磁层,致使磁层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位于向阳侧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两颗GOES卫星大部分时间位于磁层磁鞘中,以致很长时间内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中.利用Shue(1998)模型计算得到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磁层顶日下点的位置被压缩至距地心最近距离为5.1RE,磁云边界层的强动压结构以及强间断面决定了磁云边界层对磁层的强压缩效应.强动压结构、多个强间断结构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南向磁场是许多磁云边界层的共性,这里以此磁云边界层事件为例分析了磁云边界层的地球磁层响应.  相似文献   

5.
主要分析了WIND飞船2004年11月9日探测的磁云边界层引起的大尺度地球磁层活动.磁层响应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磁云边界层内本身持续较强南向磁场驱动了一个强磁暴的主相.(2)由于磁云边界层内部较强南向磁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生向北偏转触发了一个典型磁层亚暴.文中详细分析了亚暴膨胀相发生时夜侧磁层各区域的观测现象,包括极光观测、高纬地磁湾扰、地球同步轨道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Pi2脉动突然增强以及等离子体片偶极化现象等.(3)磁云边界层和前面鞘区组成一个动压增强区,此动压增强区强烈压缩磁层,致使磁层顶进入地球同步轨道以内;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位于向阳侧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两颗GOES卫星大部分时间位于磁层磁鞘中,以致很长时间内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中.利用Shue(1998)模型计算得到当磁云边界层扫过磁层时磁层顶日下点的位置被压缩至距地心最近距离为5.1RE,磁云边界层的强动压结构以及强间断面决定了磁云边界层对磁层的强压缩效应.强动压结构、多个强间断结构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强南向磁场是许多磁云边界层的共性,这里以此磁云边界层事件为例分析了磁云边界层的地球磁层响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297个耀斑-行星际激波-地磁扰动事件,统计研究了耀斑-行星际激波等离子体结构与相应磁扰结构间的关系,新的发现是:当激波面后的磁场南、北分量不大时,激波等离子体结构决定着相应磁扰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别是等离子体热状态与相应磁扰的恢复相关系十分密切.由本文定义的激波能量传输指数--FS指数对相应地磁扰动能给出较好的描述.推论:除磁重联这类能量传输机制外,对于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较小时,还可能存在以等离子体过程为基础的决定磁扰变化结构的太阳风-磁层能量传输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考虑磁层顶磁重联的全球三维MHD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个新的磁层全球三维MHD模型,该模型可通过把IMF和地球磁场分开处理的方法“关闭”磁层顶的磁重联,从而可直观地显示不同IMF条件下磁层顶的IMF与地磁场的反平行区域,即磁重联最可能发生的地方,结果表示,IMFBx分量对磁层顶磁重联有重要影响。由于可关闭磁重联,该模型还可有效地研究有无磁重联时,太阳风对磁层位形(如晨-昏不对称性)、粒子输运等重要问题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磁层物理现象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8.
IMF北向时磁层顶重联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自己开发的全球三维磁层模型,模拟研究了IMF(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北向时磁层顶重联及磁尾结构.结果发现磁层顶附近存在两种典型的重联过程:一是高纬极尖区IMF与地球磁场的重联,这与空间观测证据和前人的模拟结果是一致的;二是重联后一端在太阳风中另一端与地球相连的磁力线在向磁尾运动中,会发生弯曲、拖曳,在磁尾晨昏侧低纬区域可与尾瓣开放磁力线满足重联条件而再次发生重联.我们认为前一重联会使磁尾等离子片产生与IMF时钟角方向相反的旋转;而后者可重新形成闭合磁力线,可能是LLBL(Low Latitude Boundary Layer)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地球磁层顶湍动重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二维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了磁层顶的磁场湍动重联.提出了一个新的磁场湍动重联模型.数值模拟表明,如果磁层顶是一个开放系统并同时存在磁场剪切和流场剪切,当雷诺数和磁雷诺数超过某临界数值时,磁场重联具有很强的湍动特性,可产生许多不同尺度的磁岛和涡旋结构.随着雷诺数和磁雷诺数的增大和减小,大尺度结构能破碎成中小尺度结构,小尺度结构也能合并成大中尺度结构.湍动重联是涡旋诱发重联在一定条件下的过渡.依据本文的模拟结果,我们预言:磁层预可发生准定常重联、瞬时局地重联和湍动重联等多种重联过程;大中小不同尺度的结构都可以存在于磁层顶;湍动重联及其所产生的中小尺度结构在太阳风-磁层的能量、动量和质量耦合过程中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非本征模方法(non modal analysis)研究了磁层顶边界层中剪切流导致的MHD波模转化及其与背景流场的能量交换过程.发现在分别代表磁层顶内、外边界层及过渡区的均匀剪切流场中,初始设定的Alfvén波扰动可部分转化为快、慢磁声波.而且,在不同区域,根据等离子体参数的不同,发生的波模转化过程也不相同.在外边界,Alfvén波主要转化为慢磁声波;在内边界,Alfvén波则主要转化为快磁声波;而在二者之间的过渡区中,Alfvén波可同时转化为两种类型的磁声波.我们还发现,含有较强快波分量的扰动可从磁层顶剪切流场中获得能量而得到线性放大.上述物理过程可能对解释磁鞘至磁层的能量及动量异常输运现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利用HeliosA,B飞船1974年至1980年的太阳风探测资料,分析了不同速度间隔太阳风质子温度径向变化指数在太阳不同活动期的变化,以及不同太阳活动期间内日球行星际激波强度分布的变化.结果指出,在0.3-1.0AU区间行星际激波可能是太阳风加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在太阳活动高年可能起着主要的作用.激波MHD数值模拟也从量的方面表明激波加热太阳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多层电流片中撕裂模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二维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三层电流片中电阻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特征及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复杂的非稳态磁场重联.在初期阶段,三个电流片中分别由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磁场重联,形成薄而长的磁岛.随着撕裂模不稳定性的非线性发展,每个磁岛的宽度都逐步增大,以至导致新的磁场重联发生.同时,三个电流片的强度都逐渐减弱,且原中心反向电流区最终消失.部分磁能不断地转化为等离子体的热能和动能,引起等离子体的加热和加速.多层电流片中撕裂模不稳定性引起的自发重联,可能对太阳耀斑、日冕加热、太阳风与磁层耦合等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In the solar system, our Sun is Nature’s most efficient particle accelerator. In large solar flares and fas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protons and heavy ions can be accelerated to over ~GeV/nucleon. Large flares and fast CMEs often occur together. However there are clues that different acceleration mechanisms exist in these two processes. In solar flares, particles are accelerated at magnetic reconnection sites and stochastic acceleration likely dominates. In comparison, at CME-driven shocks, diffusive shock acceleration dominates. Besides solar flares and CMEs, which are transient events, acceleration of particles has also been observed in other places in the solar system, including the solar wind termination shock, planetary bow shocks, and shocks bounding the Corotation Interaction Regions (CIRs). Understanding how particles are accelerated in these places has been a central topic of space physics. However, because observations of energetic particles are often made at spacecraft near the Earth, propaga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solar wind smears out many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acceleration process. The propagation of a charged particle in the solar wind closely relates to the turbulent electric field and magnetic field of the solar wind through particle-wave interaction. A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servations therefore requir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ar wind turbulence. Conversely, one can deduce properties of the solar wind turbulence from energetic particle observations. In this article I briefly review some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f particle accelerat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inner heliosphere and discuss a few topics which may bear the key featur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particle acceleration and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4.
Ulysses的观测与太阳风加速机理初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Ulysses 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沿独特的日球纬度方向考察日球高纬度空间区域的飞船。本文描述了 Ulysses 飞船的部分主要观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在 Ulysses 飞船穿越太阳南,北极之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太阳风速度、磁场等参量的纬向变化模型。分析表明,这些模型都不能解释 Ulysses 飞船的观测结果。Ulysses 飞船的观测对经典的太阳风理论提出了挑战,太阳风的加热与加速是一个远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观测与分析表明,经典热传导不可能驱动高速流,太阳风的加速伴随着加热的发生,而加热率大小可能与离子的回旋频率有关;太阳风的热源可能不是单一的形式,而且不同形式的热源对太阳的加热贡献大小与日球径向距离有关。本文讨论并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太阳风加热与加速机制。  相似文献   

15.
慢激波的演化受其上游介质性质的制约,在等离子体热压与磁压之比β值和离子、电子温度比Ti/Te大于1的介质中不利于慢波变陡形成慢激波。由飞船HeliosA,B探测资料看出,在日心距0.3-1.0AU区间只有慢速太阳风流中存在有利于慢激波形成的条件。但理论计算和飞船观测指出,在快激波下游流场中β值和Ti/Te都增大,因而在上述区间不论何种流速的太阳风中当有快激波经过后其下游流场内很难形成慢激波。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近获得的子午面磁盔-电流片背景太阳风稳态解,对激波从盔底沿电流片方向往外传播时与磁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要新结果是:1.磁盔的存在使受扰介质速度跃变中央出现下凹,随着激波传出磁盔区并沿电流片方向传播,速度下凹逐渐减弱以致消失;2.激波将磁盔拉长并把盔顶的环形(垂直赤道面)磁场带到行星际空间,成为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来源之一;3.5个太阳半径(R⊙)内的磁盔部分将出现精细结构,沿盔外边界形成两条高速带,以及马蹄形密度(亮)环形结构等.这些结果表明,太阳附近高速等离子体与磁盔间存在重要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太阳风三维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近获得的子午面磁盔-电流片背景太阳风稳态解,对激波从盔底沿电流片方向往外传播时与磁盔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要新结果是:1.磁盔的存在使受扰介质速度跃变中央出现下凹,随着激波传出磁盔区并沿电流片方向传播,速度下凹逐渐减弱以致消失;2.激波将磁盔拉长并把盔顶的环形(垂直赤道面)磁场带到行星际空间,成为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来源之一;3.5个太阳半径(R⊙)内的磁盔部分将出现精细结构,沿盔外边界形成两条高速带,以及马蹄形密度(亮)环形结构等.这些结果表明,太阳附近高速等离子体与磁盔间存在重要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对行星际空间的太阳风三维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Strong disturbances of magnetic clouds in the solar wind stream are considered when solar MHD shock waves from the surrounding plasma collide with these inhomogeneiti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considered plasma inhomogeneities are presented as stationary tangential discontinuities. The collision of solar fast shock waves with the back and front boundaries is studied as a decomposition of an arbitrary discontinuity. It is asserted that secondary waves of rarefaction and reverse shock waves arise depending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 change occurs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plasma inhomogeneity under study,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ncoming perturbation repeatedly observed by spacecraf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