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巴山区钡矿床分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怀奎 《甘肃地质》1999,8(2):53-57
秦巴山区钡资源丰富,钡矿床(重晶石、毒重石)分3 带:南带为毒重石矿带,北带与中带为重晶石矿带。成矿条件与成矿类型各不相同。在秦巴山区寻找大型、超大型钡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2.
扬子北缘铅锌矿、锰矿、重晶石、毒重石矿和黑色岩系钒矿成矿地质条件具有一定规律性,属于受沉积盆地控制统一成矿系列,形成于扬子地块北部边缘裂解环境次级盆地中,成矿受所处构造位置、沉积盆地、同生断裂、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3.
秦巴地区毒重石-重晶石矿床地质及成矿远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巴钡、磷、硫、钒、硒非金属成矿带分布着一系列毒重石-重晶石矿床。矿床的形成受 寒武系沉积含矿建造控制。在不同的成矿演化阶段分别形成了海相沉积型、生物沉积成岩型、沉积 一改造型矿床。在对成矿带内的含矿建造容矿岩石、矿床类型、成矿亚带、成矿远景划分及找矿前 景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次沟-德胜寨、神仙台-牛头店、瓦庙-毛坝、张家沟-清水坪、观音堂-巴 山等5个有进一步找矿前景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块北缘大型钡成矿带中硫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一带的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研究了钡成矿带中的硫同位素组成特点,结果显示,在以毒重石矿石为主的成矿亚带中,重晶石样品的δ^34S值相对较低,变化范围较小(22.1‰~37.0‰),平均27.3‰(n=11),基本上与寒武纪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δ^34S=27~32‰)接近或略低。反映了形成重晶石的硫来自海水,并有可能经历了热化学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毒重石共生的重晶石形成与热液流体有密切关系。在以重晶石为主的成矿亚带中,重晶石样品的δ^34S值相对较高,变化范围较宽(33.4‰~57.6‰),平均43.5‰(n=31)。与寒武纪海水硫酸盐δ^34S值相比发生了大的改变,反映了与同期海水硫酸盐相关的重硫的强烈富集。这种高正值特点超过了地史中海水硫酸盐的最高值,说明重晶石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强烈的重硫富集,归因于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际资料结合已有成果,阐述了贵州大河边一带重晶石矿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在震旦-下寒武早期在该区存在一水下含矿热水喷流隆起带,其严格控制了重晶石矿的产出与分布,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重晶石矿成矿模式,为区内及区域该类型重晶石等矿的潜力评价与勘查提供了新的认识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陕西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矿床是我省首次探明储量的毒重石矿床。矿床位于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西部南缘。毒重石矿体产在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下部的硅质岩层中。矿层底板为中厚层硅质岩,顶板为含胶磷矿结核的薄层硅质岩,矿层本身大致由下部斜钡钙石,中部毒重石和上部重晶石——毒重石构成。矿石类型主要有毒重石型和重晶石——毒重石型两类,前一类质量较优。有用组份为BaCO_3,平均食量64.61%,杂质含量很低。矿床属海相沉积成因并经受过热液活动改造。含矿层位稳定,矿石建造固定而特殊,但矿层受断裂破坏严重。矿带延伸数十公里,找矿远景较大。  相似文献   

7.
勉县-略阳与大巴山区分火山岩与沉积岩两大成矿区,可划分4种主要的重晶石类型含磷(铀)型重晶石(东风沟式)、多金属矿型重晶石(东沟坝式)、沉积型重晶石(水平式)和沉积型伴生重晶石的毒重石(冉家坝式)矿床。重晶石成矿条件(钡源、构造条件与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陕西神河钡矿床位于南秦岭钡成矿带的北矿带,重晶石和毒重石为主要的矿石组成.显微测温分析表明,重晶石、毒重石和钡解石内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08~205℃(峰值130~170℃)、118~274℃(峰值150~210℃)和146~227℃;盐度w(NaCleq)分别为0.53% ~9.86%、0.18% ~8....  相似文献   

9.
柳振江  刘家军  杨艳  王建平 《矿物学报》2007,27(Z1):295-297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并不多见.然而,在扬子地块北缘的大巴山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广泛发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Wang Z.等,1991;刘家军等,2004;高怀忠,2005).本文通过对大巴山一带寒武纪大型毒重石矿带进行氢-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探讨毒重石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0.
钡以BaSO_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_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NaCl_(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NaCl_(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NaCl_(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_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_2-CO_2-H_2S-CH_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笔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及共邻区的三叠系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北秦岭三叠系具有富含植物化石的陆相上三叠统,其下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系时代未定.中秦岭下三叠统为复理石夹多层砾状灰岩,后者系斜坡沉积,物源可能来自北方,安尼期为复理石.南秦岭北带在二叠纪晚期已裂陷接受复理石及以砾状灰岩为代表的斜坡沉积.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深水相黑色板岩、薄层灰岩、复理石并夹火山岩.南秦岭南带及巴顿喀喇从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岩相及化百群与之一致,具有发育良好的安尼期陆棚边缘生物滩.从拉丁期开始裂陷.出现鱼鳞蛤页岩、砾状灰岩及巨厚复理石,后者延续至晚三叠世,有放射虫为证.整个中,南秦岭呈现一个由二叠纪晚期开始,延续于印支期的裂陷槽发育史.它的北部—中秦岭和南秦岭北带于二叠纪末及三叠纪初先后裂陷,并于拉丁期褶皱回返.它的南部—南秦岭南带及巴颜喀喇于拉丁期裂陷,并于三叠纪末回返.这个裂陷槽是否构成印支期秦岭的主体,抑或它仅是“北秦岭小洋盆”在扬子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盆地,取决于北秦岭是否存在早、中三叠世优地槽沉积.后者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裂陷带斜坡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平  陈素华 《现代地质》1995,9(3):300-310
秦岭造山带西段,二叠纪裂陷作用非常活跃。位于西秦岭中部的岷县红崖、梅州一带,二叠系以粉碎屑沉积为主,泥质较少。根据对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生物特征的分析,认为这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海底扇体系的内扇和中扇环境,外扇不发育,系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包括内扇的水道和水下天然堤沉积及中扇的网状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这套地层沿中秦岭南缘呈NWW-SEE方向延伸,代表了二叠纪西秦岭裂谷的存在及其继续裂陷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羊坪湾金矿床是在南秦岭造山带石泉-汉阴北部地区继黄龙金矿床和鹿鸣金矿床开发之后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对该金矿床的研究对于该区域找矿实践及金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测试相结合对羊坪湾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金的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羊坪湾金矿产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含炭二云母石英片岩中,目前矿区圈出南、北两条平行展布的金矿化蚀变带,在矿带内圈出3条平行展布的金矿体.金矿化特征为硅化、黄铁矿化.金粒度较粗,主要为明金,以粒间金、裂隙金等形式赋存.含炭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石英岩互层有利岩性段和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着金矿的产出.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均一温度为170~220℃,属中-低温;氢、氧同位素的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中的水介质是以大气降水和变质分泌水为主的混合水.硫同位素的变化范围是7.5‰~11.7‰,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矿床为沉积-改造型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4.
The East Qinling and adjacent cratonic regions belong to two geotectonicunits,the Sinokorean Subdomain including the Sinokorean Platform and itssou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North Qinling Belt,and the YangtzeanSubdomain comprising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its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South Qinling Belt.The Qinling region may thus be subdivided into twocontinental margin belt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Proterozoic Qinlingmarine realm,which did not disappear until Late Triassic.The convergentcrustal consumption zone,the megasuture between the two belts,lies betweenthe Fengxian-Shangnan line in the north and the Shanyang-Xijia line in thesouth and was much deformed and displaced through Mesozoic intracratoniccollision and compression.In the northern subdomain the Lower Proterozoic is representedby protoaulacogen volcano-sediments,the inner Tiedonggou Group and theouter marginal Qinling Group,which were folded and metamorphosed in theLuliangian orogeny,a general process of aggregation and s  相似文献   

15.
北秦岭-南祁连位于我国著名巨型纬向造山带的中段,是以寒武-奥陶纪时期为主形成的裂谷造山带,它经历了板内大陆裂谷→陆间裂谷→火山弧→造山带的开合过程。寒武纪拉张形成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及小洋盆蛇绿岩套,奥陶纪闭合形成钙碱性与钾玄岩系列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弧岩套,并见高镁安山岩。南祁连为单裂谷,北秦岭为双裂谷,北秦岭裂谷从东到西,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小,闭合速度变大,火山爆发强度及火山岩的酸度,钾量,壳源组分也顺序增大。其拉张距离与红海型相似,而闭合速度近似安第斯型。古地幔以多种类型叠加为特征,曾有过先强烈亏损,后又富集的过程。从大别山-北秦岭-南祁连-柴北缘纬向对比可知.本区的基性与酸性火山岩浆,分别为地幔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中性岩主要为基性岩浆AFC作用产物。从东到西,裂谷依次张开,火山喷发时代逐渐变新,拉张速度和距离变大,闭合速度也变大。从而火山岩的碱度变小.蛇绿岩套从无到有。古地幔由DMM 与EMI混源为主,变为DMM与EMⅡ混源为主。  相似文献   

16.
旬阳全铅锌矿集区位于陕西省旬阳县北部,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已发现3个全铅锌成矿带及26处铅锌矿床(点)和1处金矿床.它们均赋存于志留系及泥盆系中,成矿与热水沉积和构造一再改造作用有关.铅锌矿体通常呈层状、似层状顺层分布,金矿体则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产于断裂构造带中.在总结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华北地块南缘向北的薄皮推覆构造及北秦岭构造带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它们同属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产物。北秦岭属于加里东造山带根带(即核部),华北地块南缘小秦岭(及豫西)地区属于该期造山带的外带,渭北褶皱隆起区则属于其前锋冲断褶带。秦岭造山带现今几何模型是一个复合型不对称扇状大陆造山带。  相似文献   

18.
合理划分成矿区带对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和勘查具有指导价值,而正确认识构造单元性质和成矿时期的构造环境是成矿带划分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地质建造、地球物理、卫星遥感等多角度全面分析了阿尔金山的内部组成及其边界断裂特征,认为阿尔金山原属于南塔里木地块的组成部分,阿尔金造山带是在古老地块基础上活化以后形成的特殊造山带,其特点明显不同于秦祁昆造山系,阿尔金成矿带应划归塔里木成矿省。阿尔金成矿带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次级成矿单元:红柳沟-喀腊大湾(裂谷)成矿亚带主要形成海相火山岩型铅锌矿、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阿尔金(陆缘地块)成矿亚带主要形成石棉矿和玉石矿;迪木那里克-苏巴里克(裂陷槽)成矿亚带则以沉积变质型铁矿和石棉矿为主。  相似文献   

19.
克拉通破坏的时间和范围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但是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时间与破坏范围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北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内采集的火山岩进行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苏红图火山岩年龄为105~113 Ma,为一套钾质碱性系列玄武岩,其形成机制是由于岩石圈发生减薄,软流圈地幔岩浆上涌,经分离结晶而形成的,而动力学机制主要是由于西伯利亚板块、内蒙古褶皱带和华北板块在晚侏罗世发生的碰撞拼合。此外,本文还在前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基础上,依据作者对苏红图坳陷火山岩做的一些工作,粗浅地探讨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与范围的问题,认为华北克拉通周缘均为构造薄弱带,北缘为兴—蒙造山带,南侧为大别—秦岭造山带,东侧为苏鲁带和太平洋俯冲带,河套裂陷、汾渭裂陷分别与古元古代高温变质孔兹岩带及约18.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东、西部块体拼合时形成的中部造山带内位置大致重合,而苏红图坳陷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同时也处于两板块拼合交汇处。这些构造薄弱带处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俯冲与碰撞的结合部位,它们可能是岩石圈减薄的起始位置,并且它们的俯冲与碰撞时间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起始时间。克拉通破坏范围主要发生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太行山以西的河套裂陷、汾渭裂陷发生了减薄,而苏红图坳陷在早白垩世也发生减薄,所以,破坏范围分布在地理上呈不连续分布特征,造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破坏时间与破坏的动力学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