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文爱好者》1986年3月号曾登载了李泽清编译的文章《“复仇女神”——死星》。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又有两位科学家认为,这个“复仇女神”可能是由看不见的镜像物质(Mirror matter)组成的死星(Dead star)。 1983年,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劳普(David Raup)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里,每隔2.6千万年就有规则地、周期性地发生大量生物灭绝。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瓦雷茨(L.W.Alvarez)曾发现,大约在恐龙灭绝的同一时期,来自空间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了地球。把两人的发现结合在一起,劳普等人提出了有名  相似文献   

2.
1846年发现海王星之后不久,勒威耶就预言"对这颗新行星(海王星)观测三四十年以后,我们又将能利用它来发现就离太阳远近而言紧随其后的那颗行星。"果然19世纪后期,一些天文学家开始着手寻找"海外行星"了。但是这次要比寻找海王星难得多,因为这颗行星对海王星的摄动很小,不可能像发现海王星那样,比较准确地预报其位置,而且它距离地球实在太远,观测起来势必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3.
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以致使用最大的望远镜观测,看到的也不过是些光点。尽管如此,天文学家还是有办法测定恒星的"腰围"。方法之一是在恒星被月亮或某些天体(如小行星)所掩蔽时,根据星光强度变化的规律,求出被掩恒星的角直径,然后再通过已知的距离即可得到该星的真直径。毕宿五,即金牛座α星,其视差为0″.048,距离我们68光年,由于它在天空的位置离月亮的视路径不远,因而造成它常被月亮所掩蔽。毕宿五是一颗巨星,真直径很大,又距离我们相当近,所以它的视角直径应是恒星中最大的一个。美国衣阿华州大学欧文·菲克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比费  相似文献   

4.
宇宙信息     
WISE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美国宇航局的大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新发现了它的首颗近地小行星,而预计在整个工作寿命中它总共会发现大约数百颗。:这颗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编号为2010 AB78,发现于2010年1月12日。发现时它距离地球大约1.58亿千米,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在未来的几个世纪中它也不会接近地球。这颗小行星在一条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而它的轨道面也并不和地球公转轨道面重合。  相似文献   

5.
宇宙信息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09,(11):16-19
发现首颗系外岩质行星 十几年来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数百颗行星,但绝大部分是气态的巨行星。最近几年,和地球质量相仿的行星也开始陆续被发现。“科罗”探测器在其第个观测周期中,发现了有46颗恒星存在凌星现象,其中就有距离地球150个秒差距的类太阳恒星CoRoT-7。  相似文献   

6.
M87(NGC4486)的赤道坐标为:赤经12时30.8分,赤纬 12°24′;视星等8.6,面亮度:12.7,角经8.3′×6.6′。距离:5 500万光年。梅西叶发现它时(1781年3月18日)的记录如下:室女座中无星的星云,星云的上端紧挨着一颗8等星,该星与M87有相同的赤经,但赤纬为 13°42′21″。此星云显得与另两个星云M84和M86有相同的亮度。 NGC的简述:很亮、很大、圆形,中部非常之亮,三者中这第三(最东端)。 M87可以称得上是—能量巨大的星系,其质量是太阳的8000亿倍,是最大的星系之一,也是室女座较亮的  相似文献   

7.
天文学家猜测由于一些直径2 000千米,像冥王星那样大的天体与近距恒星织女星相撞使得织女星的星周盘比以前认为的要大。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最近观测证实果然如此。由于织女星的光加热了碰撞形成的残骸,“斯必泽”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残骸的辐射。织女星位于天琴座,距离地球25光年,是夜空中第五颗亮星,比太阳亮60倍1984年红外天文卫星观测了织女星,发现了一颗典型恒星周围存在尘埃粒子的第一个证据。由于织女星离我们很近,而且它的极面向地球、使天文学家有机会对其周围的尘埃云做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CS30301–015和HE1045+0226是两颗C元素和s-过程元素均超丰的贫金属(CEMP-s)星.视向速度观测发现这两颗星可能为单星.采用叠加与分解的方法探究这两颗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提供线索.计算结果表明:这两颗星的轻元素和Fe族元素主要产生于大质量星的primary过程.对于CS 30301–015,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自AGB (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中的主要s-过程. Pb的显著超丰主要归因于主要s-过程的贡献(约占Pb观测丰度的99.8%).需要更多的视向速度观测来确定这两颗星的轨道特征.对于HE 1045+0226, 56Z (质子数)62的重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源于主要s-过程; Eu主要来源于主要r-过程.而轻中子俘获元素Y和Zr主要来自快速自转大质量星的primary弱s-过程,这一核合成过程对HE 1045+0226的Y和Zr丰度的贡献分别约为69.8%和67.6%.这从观测的角度证明弱s-过程能够在贫金属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第1,2,3,4,5,6,7,9,10题与低年组相同08.观测发现有一个天体颜色和太阳很相似。利用各种可能手段估计它的距离,进而估计它的绝对星等,发现它的绝对星等要比太阳暗几个星等。这颗星最可能属于( )。(A)红巨星 (B)白矮星 (C)彗星 (D)小行星 (E)不知道二、问答题(需给出解题步骤):第11,14,15题与低年组第13,14,12题相同12.三颗质量各为太阳质量1/3的恒星是以它们为顶点的一个边长为1AU的等边三角形,并在它们所构成的平面内绕共同质心转动,求其转动周期。  相似文献   

10.
旋涡星系 M88(NGC4501)的赤道坐标为赤经12时32.0分,赤纬 14°25′:视星等9.6,面亮度12.6,角径6.9′x3.7′,距离5500万光年。梅西叶1781年3月18日对它的观测记录如下:"室女座内一无星的星云,位于两暗星与一颗6等星之间,这三颗星与该星云一同出现在望远镜的视场内,星云外形与室女座 M58相似。"NGC 的简述:亮,很大,延伸得很宽。John Mallas 认为在很小的尺度上 M88与仙女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前,Roberts 和Sandage 在验证Schwarzschild 的理论发现时,在水平支RRLyrae 变星缺口段的红端发现了两颗小变幅的变星。当时定不出类型,标以“?”。以后Sandage 在做RR Lyrae 变星统计研究时,竟不加解释地当作RRab 型星处理。半个世纪之间,没有人对这颗星的反常加以注意。我们用国内的CCD 观测,又发现了一颗类似的小变幅变星,但变幅更小,周期更长。这颗星与以前发现的两颗一起,似乎构成RR Lyrae 星的又一个次型。现有的变星脉动理论还不能对之加以解释。我们预计,这将再一次推动脉动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2.
4月1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研究生、天文爱好者虞骏,通过国际互联网分析美国亚历桑那大学“空间观测计划”的在线图片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在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三次后续观测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科学家们确定了它的轨道,并且在4月3日给定了它的临时编号——2005GT。2005年4月9日,这颗直径约为15米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大约60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擦身而过。这是我国大陆天文爱好者参与发现的第一颗 FMO。所谓 FMO 就是 Fast Moving Objects(快速移动天体)的简称。下面就请虞骏博士说说这段……  相似文献   

13.
这两年天文爱好者在神秘的星空里又有了一批新的观测天象———铱星闪光可以观测。铱星组卫星原是铱星公司为了利用卫星进行手机通讯而于 1 997— 1 998年间发射的 ,只有 1 4号和 2 1号两颗卫星是 1 999年发射的。现在除了已经陨落的外还有八十几颗星在天空运行 ,分别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有 1 1— 1 5颗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 86 4度 ,在赤道面相隔约 30度。轨道周期为 1 0 0 4分钟 (每天绕地球转 1 4 34圈 )。运行高度约 780公里。这样的轨道设计及这么多卫星就能保证全球任何地方的手机通讯了。一般而言 ,人造地…  相似文献   

14.
在闪视用紫金山天文台40厘米双筒望远镜对金牛暗星云区进行的耀星观测底片的时候,在一处比较透明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周期非常短的变星[图1]。我们把这颗变星编号为ZB33。其坐标是赤经α=4~h30~m8,赤纬δ=+23°36'(1950)。从我们得到的资料看,它可能是一颗新变星。借助附近的浪多特(Landolt,A.U.,1967,A.J.72,8,1012)的光电B星等标准序列,对1977年12月11日晚的一组6张多次露光底片用Iris光瞳光  相似文献   

15.
仙王座 DQ 星,即 BD54°2452,亦即 HD 199908,是一颗盾牌座δ型变星,为沃尔克(M.F.Walker)于1951年9月底在立克(Lick)天文台所发现.该星光变周期不到两小时,变幅在0.1星等以下.发现后不久,斯特鲁维(O.Struve)用威尔逊山天文台1.5米反光望远镜作光谱观测,看出其视线速度约在每秒20公里范围内变化.发现者又于次年8月间在立克台作了9晚的光电观测,发现它的变幅在0.078至0.041星等间变化.沃尔克在上述两年间一共测得该星17次极大亮度时刻,求得其变光周期为0.0788650  相似文献   

16.
在冬夜星空中,双子座位于猎户座上方偏北一些,其中最亮的几颗排列成近乎平行的两条星带,顶端各有两颗最亮的星是排头,它们的中国名称是北河三与北河二。双子座中亮于6等的恒星有96颗,其中1等星1颗(β),2等星两颗(α和γ),3等星4颗,4等星11颗。看上去,双子座  相似文献   

17.
M10(NGC 6254)的赤道坐标为赤经16时57.1分,赤纬-4°05′;视星等6.6;角直径19′;距离地球14300光年。梅西叶1764年5月29日对它的观测记录如下:无星的星云,位于蛇夫的腰带上,靠近6等星蛇夫座30。这是一个美丽的圆形星云。梅西叶将其画在绘有1769年彗星经天轨迹的第二幅图上。NGC简述:明亮的球状星团,亮,很大,圆;由外向里逐步增亮,中部非常亮,10至15等的星都能被很好地分辨出来。在黑暗的夜空,用双目镜能很容易地看到此星团。用肉眼看时,借助于紧靠着它的蛇夫座30可不太难地找到它。蛇夫座30是一颗光谱型为K4Ⅲ的橘黄色巨星,凝视此星同时  相似文献   

18.
对恒星形成活跃区NGC1333周围5°×5°区域进行了物端稜镜发射线星巡天观测,此次观测到的H_a发射线星的极限星等约为16.7星等。在此范围內观测到了25颗H_a发射线星(包括11颗已被发现过的L_kH_a星)。这些星在[(G-U),(R-G)]图上的分布与主星序星完全不同。从两色图和暗星云中的空间分布推测,这些发射线星可能大部是金牛座T Tau型星。最后简单讨论了恒星形成区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天文爱好者》2008,(4):30-30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Javiera Guedes等人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半人马座α中的子星B(这个三合星系统中的最大子星,其子星C即为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应该有一颗岩质行星位于其“可居住带”(即能保持液态水长期存在的区域)内。研究组对这个恒星系统前2亿年的历史进行了多次模拟,他们发现不管采用什么参数,子星B都至少拥有一颗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而且在多数模拟过程中,这颗行星正好位于恒星的可居住带内。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09年8月7日上午,国际小行星中心式批准命名一颗编号为215080的小行星为“高雄星”。这颗直径在1千米至3千米范围内的小行星,由中国台湾蔡元生天体搜寻团队测量员袁凤芳于今年3月20日发现,5月9日得到永久编号后马上提出命名申请。“高雄星”有自己的椭圆形移动轨道,平均4.66年接近地球一次,距离地球最近距离为2亿千米,最远为6亿千米。目前,“高雄星”离地球的距离为4亿千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