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判断冰层是否完全溶化 ,可从湿球温度示值的变化情况看出 :如果示度很快上升到 0℃ ,稍停一会再向上升 ,就表示冰已溶化”的说法有待商榷。观测时发现 ,溶冰时 ,裹在球部纱布上的薄冰层 (有时蒸发掉 ,已无冰层存在 )迅速溶化 ,湿球示度迅速上升超过 0℃ ,然而球部下纱布内的小冰块并未完全溶化掉。有时还会出现冰层未完全溶化 ,但靠热量传递的方式使湿球温度表的示值超过 0℃的情况。如果仅从示度高于 0℃判断冰层完全溶化 ,就会造成裹在球部的纱布溶化了 ,而球部下面的纱布依然结冰的虚假纱布溶化现象 ,这也是出现…  相似文献   

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判断冰层是否完全溶化,可从湿球温度示值的变化情况看出:如果示度很快上升到0℃,稍停一会再向上升,就表示冰已溶化"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溶冰的目的是使湿球纱布有足够的水分(或冰衣),保持表面有良好的蒸发,以获得准确的湿球示度。当湿球纱布将要结冰时,要将纱布剪去,否则会在湿球下形成冰柱,影响湿球示度。溶冰时水温切忌过高,相当于室温,如还不能溶去湿球纱布的冰层时,可将蒸溜水加温以能将湿球冰层溶化即可。湿球溶冰时温度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表明冰层已溶化,此时将水杯移开,并除去纱布头上的水滴,否则会在湿球球部产生冰柱,影响湿球示度。  相似文献   

4.
在《规范》及《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问题汇编》中对湿球溶冰有了较详细的规定,但笔者觉得以下几点也值得注意:1 按《规范》要求,溶冰时需注视湿球表示度变化.当升至0℃稍停后再上升则表明冰已溶化,这样极有可能只把球部之冰溶化而没溶完下面短纱布上的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短纱布上有冰核存在,很容易在这冰核之上形成新的冰层,造成不应该结冰面有结冰的现象发生.例如,在相近的风速及湿度条件下,在没有溶完情况下,t_w=-0.1℃时有结冰;而在完全溶化情况下,t_w=-4.1℃时没有结冰.  相似文献   

5.
冬季,在湿球产生结冰的台站,都要遇到湿球溶冰问题,溶冰得当,观测资料及时准确,溶冰不当,不仅给值班员带来很多麻烦,临阵忙乱,而且影响资料的准确性.怎样才能避免湿球溶冰不当呢?除了湿球球部下面所留纱布的长短,溶冰的水温,及球部冰层是否溶化,是否有滴水等较容易掌握的技术问题外,湿球溶冰的时间早晚是关键问题,湿球溶冰不当往往是溶冰时间未掌握好造成的.观测规范规定:当风速、湿度中常时,在观测前  相似文献   

6.
如何避免湿球溶冰不当湿球溶冰是冬季观测的常规事项。《规范》规定:当“气温在-10.0℃或以上,湿球纱布结冰时,观测之前须先进行湿球溶冰”。即用相当于室温的水,把湿球球部充分浸透,使冰层完全溶化,然后移开水杯,并仔细用杯沿除去纱布上的水滴。湿球溶冰是一...  相似文献   

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明确规定:读事干、湿球温度的示值时,须先看湿球示度是否稳定,达到稳定不变时才能进行读数和记录,若湿球示度不稳定,不论是从零下上升到零度,还是从零度继续下降,说明溶冰不当。  相似文献   

8.
冬季观测工作中涉及到湿球溶冰。即当温度低于0℃而高于-10℃且湿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目的使湿球温度表的球表面保持一层厚度均匀的薄冰,进行正常的冰面蒸发,以保证湿度测定的准确性。如果博冰不当,会造成记录失真,甚至残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一是溶冰过早。观测时,因溶冰过早冰层已经因蒸发而破坏,球部迎风面的纱布已呈半干燥状态,颜色变浅,甚至干了。使湿球示度值偏高,测得湿度偏大。二是溶冰太迟。观测时,湿球示度值不稳定,水银柱在OC左右迅速下降或上升,使湿度示度值也偏高。三是水温过高。溶冰时,…  相似文献   

9.
在用干湿球测湿工作中,若对湿球纱布包扎或溶冰等操作不当,则会造成湿度不准,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①湿球球部下端的纱布包扎得太紧,水杯里的水不能顺利地向上渗透,球部的纱布不能保持充分的湿润,造成湿球温度偏高,查算出的湿度值偏大。具体表现为湿度自记迹线明显下降,干湿球读数查算出的湿度值变化不大,甚至上升。②溶冰操作不当造成的误差。每小时观测一次的台站,冬季天气较冷,湿球短纱布一直结冰,溶冰时没有把冰溶化,或用水杯浸一下球部就算溶冰,造成球部的冰层愈积愈厚,当气温有较大的变化时,湿球的灵敏度下降,滞后…  相似文献   

10.
进入冬季,特别在严寒天气的溶冰观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在干湿球读数后用铅笔轻轻触动湿球纱布,湿球示度会突然迅速上升,出现湿球示度不稳定。是什么“能量”引起湿球示度如此迅速上升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冬季湿球溶冰过程作些分析。我们知道,溶冰的目的是为了湿球纱布  相似文献   

11.
测定空气湿度的准确度与湿球温度示度的准确度有很大关系。要使湿球示度准确 ,湿球表面要有良好的蒸发和热量交换 ,因此需选择吸水性良好的纱布、正确地包裹纱布、保持纱布的清洁以及用纯净的医用蒸馏水来湿润纱布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 :“杯口距湿球球部约 3cm ,杯中盛蒸馏水 ,供湿润湿球纱布用。”在实际观测中 ,经不断摸索发现 ,湿球温度表的水杯水位高度会影响到测温精度。对比观测发现 :适时调节好水杯水位 ,湿度实测和自记的差值范围明显减小。空气湿度增大 ,水杯水位应降低 ;湿度减小 ,水杯水位应提高。冬半年 ,当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七章第二节中规定 :气温在 - 1 0 .0℃或以上 ,湿球纱布结冰时 ,须用相当于室内温度的一小杯蒸馏水对湿球纱布进行溶冰。溶冰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湿球记录的正确性。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两点经验 ,供同行参考。① 规范根据湿度及风速的大小将溶冰的时间规定为观测前 2 0min、30min及 5 0min左右来进行 ,实际操作中 ,如湿球示度不是很低 ,比如在零点几度的范围内 ,按规范规定的时间进行溶冰犹可。倘若湿球温度很低时 ,如按规范规定的时间进行操作 ,到观测时 ,与干球温度相比 ,湿球示度仍然高高在上 ,湿…  相似文献   

13.
冬季湿球溶冰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操作 ,溶冰的时间、方法直接关系到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我站观测人员在长期的冬季观测实践中 ,积累了一些避免溶冰不当的经验。①掌握好溶冰时间是溶冰的技术关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溶冰的时间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溶冰宁早不能晚 ,可依据《规范》提前 5~ 1 0分钟 ,特别是在风小雾大或是大雪天气 ,溶冰在观测前 65~ 70分钟进行 ,效果更佳。②溶冰时湿球温度不可升得太高。溶冰时 ,当冰层完全融化 ,湿球示度稳定上升到 0℃以上 ,就可将水杯移开 ,否则温度升得太高…  相似文献   

14.
庞大会 《气象》1987,13(3):56-56
湿球溶冰不当是指观测时,湿球示度不稳定,不论是从零下上升到零度,还是从零度继续下降,都说明了湿球的溶冰不恰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溶冰的时间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其次是溶冰用的水温过高和溶冰的操作方法不妥当等。掌握好溶冰时间是防止湿球溶冰不当的关键。要把湿球溶冰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得先弄明白湿球结冰的过程。从实际观测得知,当湿球溶冰之后到重新结冰,再到湿球示度慢慢稳定下来需要一个变化过程,即当溶冰后水杯一离开球部,湿球示度就迅速下降到0℃以下,这时湿球尚未结冰,过一段时间(由于受当时温度条件和天气条件的影响,少则3—4分钟,多则40分钟或以上),湿球示度才又很快  相似文献   

15.
溶冰适当,是结冰季节内保持湿度可靠的关键所在,因此正确掌握溶冰方法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是溶冰的水温问题。正如规范所言:溶冰时,如果湿球示度很快上升到0℃,稍停一会再上升,就表示冰已溶化。这里的溶冰用水是指“湿度不可过高,能将  相似文献   

16.
气温在-10.0℃或以上,湿球纱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溶冰的目的是使湿球表面保持一定的水分或冰衣,保证良好的蒸发,以测得准确的空气湿度。但如果溶冰不当,就会对记录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判断溶冰不当,低范忡已经阐明,这里只谈谈造成溶冰不当的原因及避免溶冰不当所采取的措施。造成溶冰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水温过高。溶冰用水的水温过高,溶冰时湿球示数不在0℃刻线上停留而很快上升到0℃刻线以上,此时如果结束溶冰操作,会使湿球下部纱布上的冰块没有完全溶化,造成溶冰不彻底。低范》要求溶冰用水的温度应接近…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观测工作时偶遇以下情况 :0 8时湿球温度正常 ,但 14时却明显偏高 ,而 2 0时后又恢复正常。经认真检查分析 ,发现是由于湿球纱布包扎不当———湿球球部下端的纱布扎得过紧所致。白天温度高 ,湿度小 ,蒸发快 ,湿球表面所需的水分大。而由于纱布扎得过紧 ,水杯里的水不能正常地传送到湿球表面纱布上 ,造成湿球球部水分供应不足 ,使其数值偏高而失真。夜间由于温度下降 ,湿度增大 ,蒸发较慢 ,湿球表面所需水分减少 ,因此湿球示值又恢复正常。因此 ,在更换湿球纱布时 ,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办法操作。切记 :要靠着球部扎好纱布 ,不宜…  相似文献   

18.
地面最高温度有时高于、有时低于地面温度,其主要原因是仪器安装不当。《规范》§13.1(二)规定:“必须经常注意地面三支温度表感应部分的安置状态,切实做到一半埋入土中(球部与土壤须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在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规范》中存在一些小问题,这里就三次观测站2时地面温度的求法是否科学提出本人的看法,与大家商讨。 1 问题的提出 请看以下记录:象山县气象站1996年12月5日8时地面最低温度为6.9℃(订正后,下  相似文献   

20.
冬季 ,溶冰观测是一项让观测员感到头痛的事 ,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观测员 ,对《规范》规定的溶冰观测和溶冰不当的记录处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此浅谈溶冰观测和溶冰不当的处理方法 ,供同行参考。1 溶冰方法及时间所谓溶冰就是湿球结冰 ,不能再用水杯供水时 ,须在每次观测前润湿湿球纱布。溶冰的目的是使湿球上的纱布能有足够的水分(或冰衣 ) ,保持湿球表面有良好的蒸发 ,以获得正确的湿球示度。当湿球纱布结冰时应把纱布从距球部 2~ 3mm处剪断 ,以便每次观测前溶冰。溶冰的具体方法是 :在每次观测前 ,用一杯相当于室内温度的蒸馏水 ,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