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1998~2003年青藏高原地区高精度GPS水平速度场成果进行参考框架的变换,获得了扣除刚性运动后的反映区域内部相对运动的水平速度场.进一步借助二维有限元技术,结合最优化原理,将变换框架后的GPS测点位移作为约束,反演区域块体边界分段位移.利用反演获得边界位移重建区域内部均匀、统一的变形场,并计算其应变率场、面膨胀率场.最后,对地质构造区域地壳变形及应变率场与强震发生部位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毅  顾左文  袁媛  张明  顾春雷  王雷  徐如刚 《地震》2009,29(2):133-140
通过在苏、 鲁、 豫、 皖交界及南黄海地区开展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了该区域地磁基本场和地磁异常场总强度和水平强度的曲面样条模型, 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 探索研究局部地磁基本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区域地磁基本场矢量测量, 能相对精细地反应区域地磁基本场空间分布, 分辨存在的地磁基本场异常, 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科学数据和相关地球物理场变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以苏鲁豫皖地区2005年至2008年四期地磁矢量场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该区域的F、D、I三个独立分量四期的地磁异常场模型。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中段地磁异常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发现该区域的F、D、I分量地磁异常场形态在2005年11月九江地震前后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地磁正负异常场的反转,从2007年春季至2008年春季,该区域地磁异常场分布形态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区域网1999、2001、2004、2007年观测资料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区域网2009、2011年观测资料,解算了南北地震带相对华南地块的GPS速度场,并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了南北地震带南、北部地区应变率场的多期次结果,通过分析汶川地震前、后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率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了汶川地震前区域地壳形变和应变积累背景与孕震异常的形变场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应用区域航磁资料研究区域地温场的方法,提出了在探井井温资料控制下采用指数形式的方法计算地温梯度,并建立起居里深度与近地表地温梯度、指数因子的关系,给出了求取近地表地温梯度、指数因子的方法及公式,推导了不同深度地温及平均地温梯度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温场计算结果分析认为,应用区测航磁资料结合一定数量的井温资料可较好地预测区域地温场,为盆地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地温场资料.  相似文献   

6.
王栋  赵旭坤  刘望明 《华南地震》2021,41(3):122-131
北美板块边界属于地震高风险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壳形变及应变的变化特征,本文利用北美板块边界PBO网络1997-2008年的GNSS高精度速度场信息,基于欧拉旋转矢量扣除背景场刚性运动后,顾及区域速度场的统计学原理,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算法拟合推估该区域地壳连续速度场,最后基于速度场与应变场的微分关系在球面上解算面膨胀,剪应变及主应变等地壳应变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函数作为该区域的协方差基本函数较为合适,其东向及北向相关系数平方达0.94和0.95;通过球面最小二乘配置算法解得该区域压缩应变的最大值约-11×10-7/yr,位于圣安德列斯断裂周缘地带,圣马利亚北部;剪应变最大值约6×10-7/yr,位于弗朗西斯科东南、圣马利亚西北.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东运动导致与北美板块边界产生挤压,造成该区域地壳形变特征明显,地质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7.
一般通过在国界外围均匀添加一定数量的IGRF点以改善区域地磁场模型的边界效应.而最新的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4,CM4)可以计算1960~2002年内全球任意区域的地核场、地壳场、磁层场及其感应场、电离层场及其感应场,其内源场比IGRF更适合作为边界补充点以提高模型精度.本文对CM4和...  相似文献   

8.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在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笃信  刘文义 《地震》2000,20(3):82-86
论述了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地壳垂直形变场,处理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的实测资料,结果显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第一典型场对中强以上地震发震地点的判定有重要意义;而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间权系数能够表示区域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弱,它可以作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时间判据。  相似文献   

9.
青藏块体东北缘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结果,从这些结果中筛选出32个台项,构成本研究所确定的区域前兆观测网,从而得到区域前兆场基本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及前兆异常月频次的对应关系,以及整个区域前兆场异常状态,结果表明,中强震地震发牛前,会出现大范围的群体前兆成组同步异常和部分具有较高映震能力的前兆异常。提取综合异常信息,研究临震异常特征,可为该区域的地震短期预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系统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前2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的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该区域可能是芦山7.0级地震的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刘东甲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8):3215-3228
本文提出了位场区域-剩余异常分离的空间域递减半径迭代法.由给定半径的圆周上八点位场值的算术平均导出一个新的八点圆周平均公式,它是一个由重磁数据计算区域异常的滤波器.该滤波器的传递函数有一主瓣和多个旁瓣,且半径越大,旁瓣越多,滤波器特性越差.由从大到小不同半径对应的传递函数的连乘积构造了递减半径迭代传递函数,它以大半径为参变量.递减半径迭代传递函数类似低通滤波器,其截止波数与大半径成反比.由递减半径迭代传递函数,给出空间域分离区域异常的递减半径线性迭代法,由重磁数据减去区域异常求得剩余异常.进一步,通过构造非线性修正系数,把空间域递减半径线性迭代法中线性迭代公式变成非线性迭代公式,得到空间域递减半径非线性迭代法.重磁理论模型及安徽泥河铁矿重磁资料的试验表明,空间域递减半径非线性迭代法可有效地压制假异常和高频干扰以及减少异常畸变,并能有效地分离出区域异常和剩余异常.  相似文献   

12.
A ground magnetic study of Ustica Island was performed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subsurface tectonic and volcanic structures. The total-intensity anomaly field, obtained after a data-reduction procedure, shows the presence of a W–E-striking magnetic anomaly in the middle of the island and another two intense anomalies, which seem to continue offshore, in the southwestern and the northeastern sides, respectively. The detected anomalies were analyzed by a quadratic programming (QP) algorithm to obtain a 3D subsurface magnetization distribution. The volcano magnetization model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intensely magnetized volumes, interpreted as the feeding systems of the main eruptive centers of the island, which roughly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main regional structural lineament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how regional tectonics has strongly affected the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evolution of the Ustica volcanic complex producing preferential ways for magma ascent.  相似文献   

13.
有研究表明从中国北部经黄海、朝鲜半岛、日本海至日本本州岛存在一个大型断裂带,被称为“北纬40°断裂带”.为了验证该断裂带的存在性,本文通过GRACE和CHAMP卫星的位场数据中的大尺度区域重力和磁力异常来研究该区的大型构造特征.区域性研究范围为24°N~56°N,90°E~150°E,详细研究范围为32°N~42°N,122°E~132°E.2008年Taylor等利用CHAMP卫星2005年6月至12月收集的轨道数据,从测量数据中消除地核和外部产生磁场效应,经化磁极之后得到磁异常图,从中来追踪构造特征,并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GRACE卫星2003年10月份测量的重力异常场数据.实测差分位场数据利用高斯-勒让德求积法转换为垂向重力异常值,通过减去最新地球重力场模型(EGM96)的场值来去除波长超过1100 km的长波长异常,所得的重力异常数据和磁场数据进行比较.为了能从中得到研究区的共同构造特征,建立一个球面棱柱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并进行重、磁异常场的波数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在重、磁异常中均发现一个呈负相关的纬向构造特征,东亚地区“北纬40°断裂带”横穿了整个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区地磁场的球冠谐和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2  
本文根据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利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地区地磁剩余场的冠谐模型,地磁剩余场△X,△Y,△Z的模型均方根偏差分别为106.9,89.7,137.6 nT.提出由地磁场的国际参考地磁场和地磁剩余场的冠谐模型组成的联合模型作为中国参考地磁场的模型,它能较好地表示中国地磁场的分布.以地磁场的联合模型为正常背景场,计算出三分量磁异常的冠谐模型,并分析了磁异常的基本特征,它将为深入研究中国岩石层结构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喀什—乌恰地区流动地磁测量数据处理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8年在喀什—乌恰地区32个测点的流动地磁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利用该数据建立了喀什—乌恰地区地磁场的曲面样条模型,绘制了区域地磁基本场分布图。以2005年中国地磁场球冠谐模型为参考场剥离了岩石圈磁场,绘制了喀什—乌恰地区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分布图。表明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与测区内地震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中国海岸带海陆统筹调查的需求,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1:50万航磁图件,利用逐点化极、延拓、垂向导数等数据位场转化处理,结合地质背景、物性资料和已有航空物探解释成果,对研究区磁场特征进行分析,分区探讨航磁异常成因,并编制北部海岸带(台州以北)断裂分布图。结果表明,海岸带地区磁性较强的岩石广泛发育,以NE—NNE向为主的线性磁异常带是大量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岩的反映,而区域性团块状磁异常或宽缓正负磁异常则为区域变质岩系的反映。研究区断裂发育,断裂展布方向基本以NE向、NNE向为主,NW向次之,其中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岩浆活动等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研究编制的北部海岸带航磁"一张图"作为质量可靠的基础数据,可为解决海岸带基础环境和地质问题提供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依据航磁资料划分的断裂,解决了特殊地理环境下海陆断裂不衔接的问题,实现了断裂海陆统筹的目标,可为海陆交互区重大工程规划提供安全性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南海磁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客观的磁力ΔT异常,获得可信的磁力ΔZ异常、居里面成果, 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对于解决南海资源等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汇集我国历年在南海取得的磁力实测资料,重新处理、校正、整合,特别是追溯南海周边的国际地磁台的日变资料进行日变改正,形成的南海磁力ΔT异常,其资料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采用全磁纬变倾角化极技术,获得磁力ΔZ异常,其与实测证实的磁性海山、海岛有非常好的匹配关系,建立起可以直接用于反演处理解释的南海磁力ΔZ异常.选择磁力ΔZ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解四阶逼近,采用单一磁性界面反演技术进行深度反演,获得居里面又称磁性底界面.建立了认识、解释南海的磁场基础体系,证实了南海基性岩浆岩分布区与磁力ΔZ异常的正磁异常高密切相关,区域性的磁力ΔZ异常负磁异常区可能与居里面深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以南北构造带北段区域内一火电厂工程场地为例,利用航磁资料进行反演所得到的磁场异常结果,对深部地质结构特别是隐伏活动断裂的存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航磁资料在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提取区域磁异常方法作了讨论。在对京津及周围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一系列向上延拓基础上,提出区域磁异常可区分为上部区域异常及下部区域异常。它们分别与地壳的上、下磁性层对应。文中根据上部区域磁异常,对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作了构造分区。根据下部区域磁异常,推测地壳下部磁性层受后期的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影响很大。同时又探讨了第三类深部区域异常,推测其可能是莫霍面隆起所致  相似文献   

20.
In one geophysical survey over a salt dome in the Gulf of Mexico, data taken from a single magnetic and seismic shipborne traverse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the importance of magnetic measurements. The reduced magnetic and seismic profiles were integrated with gravity measurements from an earlier survey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obtaining simultaneous geophysical data. The traverse was approximately 25 miles in length, 135 miles southeast of Galveston, Texas. The observed gradient averaged approximately 2 gammas per 1000 feet and crosses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a large shallow salt dome called the Way Dome. The recorded magnetic profile over the salt dome shows a negative magnetic anomaly extending for approximately 12 miles with a maximum amplitude of approximately 20 gammas. This negatively anomaly is due to the negative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between the salt and cap rock that truncates the surrounding parent sediments. The shape of the negative anomaly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continous seismic record and clearly delineates the topograph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salt dome. The recorded analog magnetic profile was replotted, with both the regional gradient and time variations removed, which makes the observed anomaly much sharper than is noticeable on the original recorded strip chart record. A theoretical magnetic anomaly was calculated using a computer program for comparison to the observed anomaly.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