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前言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下简称基准台),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展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污染浓度进行监测的国际合作项目,于1990~1991年经过站址勘察、试验观测和站址代表性的论证工作后,1992年3月中国气象局作为  相似文献   

2.
黑河试验区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   总被引:42,自引:18,他引:42  
左洪超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2,1(4):371-380
本文利用黑河试验(HEIFE)1990年8月16日—9月15日的观测资料,对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和戈壁的中性总体输送系数分别为2.2×10~(-3)和1.6×10~(-3),对应的粗糙度分别为4.5×10~(-3)和1.7×10~(-3)m。中性总体输送系数随风速无明显变化。 文中还求得总体输送系数与总体理查逊数及粗糙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并利用黑河试验其它时段的观测资料对它的适用性做了初步检验。  相似文献   

3.
宁荣莲 《气象》1990,16(8):65-65
由大连市海洋气象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气象局下达的“短平快”课题“幼鲍越冬气象水文条件及冬季海温预报方法研究”经过两年观测研究,已结题,并于1990年5月15日在大连市通过了鉴定, 该课题组针对大连自然海区人工养殖鲍  相似文献   

4.
为了执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和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新疆沙尘源区沙尘暴追踪监测与灾害预警评估”,沙漠气象研究所课题组成员于2008年10月11日至2008年10月20日,在塔中进行了第四次系留气艇释放试验。前三次分别是1月份(冬季)、4月份(春季)、7月份(夏季),  相似文献   

5.
张掖地区的大气浑浊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马晓燕  邱传涛 《高原气象》1993,12(2):180-185
本文利用“黑河试验”期间张掖站1990年11月至1991年10月大气浑浊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的特点,初步揭示了春季大气浑浊度增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张掖地区大气浑碰度系数β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夏,秋季其次,冬季最小;(2)由于大风扬沙的作用,造成春季大气浑浊度明显增大.最后还对春季一次沙(尘)暴过程的载尘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6.
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第十次届会(WMO/CAS-X)于1990年4月17-28日在联邦德国的古城奥芬巴赫(Offenbach)召开.我局派出三人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回顾了大气科学各分支四年来的主要进展,讨论并修订了WMO第三个长期计划(1992-2001年)第二部分第三卷大气科学研究和环境计划,邀请有关方面专家作了“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热带气象学进展”,“平  相似文献   

7.
由年、季气候变化工作组(WGSIP)、气候变化数值试验工作组(WGNE)和气候变化耦合模式工作组(WGCM)联合主办的“集合方法研讨会”于2004年10月18日至22日在英国Exeter召开。  相似文献   

8.
王明明  邹晓蕾  徐徐 《气象科学》2022,42(3):285-299
利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GPS无线电掩星观测、探空观测、美国微波综合反演系统(MiRS)卫星微波资料反演产品、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这5种资料,采用“三角帽”方法,估计GPS掩星资料的观测误差,分析了资料集之间偏差和误差相关性对观测误差估计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用MiRS资料替代ERA5再分析资料后所得到的掩星观测误差大于用掩星、探空观测、GFS分析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掩星观测误差。掩星观测误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小。本文对即将到来的掩星资料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0年台风特殊试验(SPECTRUM 即台风转向与异常移动的特殊试验)是针对美、苏分别在1990年台风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实施台风现场试验计划提出的。这次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台风委员会(TC)成员在研究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运动所需要的加密观测资料,以便达到改进热带气旋业务预报的目的。为了达到试验的预期效果,TC 特殊台  相似文献   

10.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表能量通量的卫星遥感参数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是一个难点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用于中国西北地区“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和预测理论的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900,1999-2003)的“敦煌试验”区和“黑河试验”(HEIFE,1989-1994)区,并利用4个景(“敦煌试验区”:2000年6月3日-初夏、2000年8月22日-夏末和2001年1月29日-冬天:“黑河试验”区:1991年7月9日-夏季)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5 TM和Landsat-7 TM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有关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的分布图像。最后还讨论了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和需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1 1994年的新任务 1994年浙江省气象科研所面临台风业务预报与试验的新任务,在台风季节(6月15日—10月15日),除了与往年一样要进行台风路径客观预报,定时向上海区域中心发报,参加全国气象广播外,今年还必须进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85—906的三个子专题科研成果及省科研攻关项目924024南片台风子专题科研成果的预报试验,试验时间长,投入预报模式多,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2.
依安县近56 a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近56 a(1958-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结果表明:依安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3.5 d,年雷暴日数最多37 d(1962年),最少9 d(1976年),近56 a雷暴日数整体呈增加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9月,雷暴开始于4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自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至傍晚雷暴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5-16时为一天中雷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次。初雷日最早出现4月7日(1985年),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0月15日(1994年)。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1990年10月15日,藤县站地面气象测报值班员,在14时定时气候观测中,曾观测查算到一次数值明显偏大,日变化规律反常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为了弄清导致这次空气湿度记录反常的原因,该站及时对14时的观测记录、查算,以及可能影响空气湿度准确性的各技术环节,一一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讨论、分析。最后终于找到了造成湿度记录反常的原因,并对有关记录作了相应的技术处理,保证了记录的准确性。本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首要课题。早在1963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开始参与主持国内首次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尺度气象学试验。此后, 又先后主持了“京津冀灾害性天气监测和超短期预报基地” (1986—1990年)、“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研究” (1997—2003年)、“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 (1998—2003年) 以及“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004—2009年) 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这些项目中,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密切合作, 独立自主地完成了数字天气雷达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车载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风廓线雷达系统、全自动扫描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自动气象站网、中尺度气象资料自动收集、处理、分析及显示集成系统等研制工作, 并且研制发展了中尺度非静力大气数值预报模式。利用现代中尺度大气探测网, 组织实施了多次中尺度暴雨等大气综合观测试验, 取得了丰富的中尺度观测资料, 为我国中尺度气象发展奠定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后获得了16项国家科技奖励。  相似文献   

15.
1992~1994年夏季,85-906国家科技攻关项目07课题组织进行了台风现场科学和业务试验。Polly(9216)台风是一个影响面很广的试验目标台风。本文使用了1992年8月30日0000~9月2日0000 UTC该台风试验期间,受其影响的11个省市、共有673个气象台站、27996站次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进行了该台风中心临近登陆及登陆后的每小时地面加密观测分析,提示了该台风登陆后主要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分布、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的加强期观测和长期观测已经进行了8年多,并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首先介绍了GAME/Tibet和CAMP/Tibet试验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试验区概况、仪器设置、观测时间及资料采集的情况,然后介绍了这两个试验在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观测与卫星遥感资料相结合估算区域陆面过程参数和对青藏高原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藏北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目前试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经。  相似文献   

17.
藏北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4,他引:16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2年8月预试验期间(PLOP)藏北高原观测站(BJ站和安尼站)的无线电探空仪的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边界层日变化大,对流混合层高度最高可达1800m,下雨天形成对流边界层的时间晚于阴天和晴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胡树贞  曹晓钟  陶法  张雪芬 《气象》2020,46(6):745-752
2017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利用"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安装的两种型号云雷达(HT101、HMBKPS)开展西太平洋云观测试验研究。试验期间定时释放探空仪,利用探空仪的出云及入云高度,开展云雷达云高准确性分析;同船安装一台可见光热红外双波段天空成像仪获取天顶图像,分析云雷达数据获取率。试验结果表明:两部云雷达云高数据一致性较好,探测云底高度相关系数为0.997,云顶高度相关系数为0.988;云雷达探测云高准确性高,与基于探空识别的云底高度平均偏差分别为130 m(HT101)、72 m(HMBKPS),云顶高度平均偏差分别为310 m(HT101)、190 m(HMBKPS);受海洋性气候及船体摇摆影响,两部云雷达云数据获取率分别为57.8%(HT101)、68.7%(HMBKPS),漏测主要为卷云和淡积云。  相似文献   

19.
游焕 《气象》1991,17(3):47-47
拍发每小时一次的航空报台站,《GD-21Ⅱ》电码规定:“从50分钟开始观测,正点前发出。”而天气现象雷暴的记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两次闻雷时间相隔15分钟或以内,应连续记载。”因航空报观测与编发报时间为10分钟,现在天气现象(ww)电码17与29的区别,过去有特殊规定,随着一九八二年一年一日执行《GD-01  相似文献   

20.
对驻马店市冬小麦播种期1960~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冬季气温随时间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1990年以后,9月25日~10月15日降水量逐渐减少,10月15~30日降水量基本与20世纪80年代持平.因此,冬小麦必须调整播期,适当晚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