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5月26日和7月26日在宫城县附近相继发生了宫城县近海地震(M7.0)和宫城县北部地震(M6.2)。地震学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在宫城县近海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M7.5)。应该注意的是,从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分属3种不同类型的地震。为了使非专业人员也容易理解,我将这3种不同类型的地震称之为“地震三兄弟”。这3兄弟,老大、老二在宫城县附近及其洋面上已和谐地出现,不久,老三也欲粉墨登场。  相似文献   

2.
结合美国北加州纳帕(Napa)地震,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的地震应急工作的完整流程:从地震仪接收到地震产生的P波开始,地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到震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线烈度调查系统(DYFI)采集民众地震烈度报告,再到地震快速评估系统(PAGER)快速估算地震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发布警报级别,最后进行实时余震发震概率预测。积极利用民众力量、信息共享以及自动计算是美国地震应急工作流程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概述作者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2008年汶川MW7.9(M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W6.7(MS7.0)地震破裂过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不但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也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带.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矩释放"亏空"区以及余震活动规律的分析,作者在汶川地震后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小金一带存在发生MW6.7~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的地震趋势估计.芦山地震的发生初步验证了这一估计.芦山地震发生后作者进一步做的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缓解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该地段整体上仍存在发生MW7.2~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特别是,其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北-汶川南一带)存在发生MW6.8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其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存在发生MW7.2地震的潜在危险性.作者认为,应当强化对上述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区域的监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②③)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定的震级,M_(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_B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仪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夏天 ,在东京以南 75英里(1mile=1 6 0 9km)的伊豆诸岛周围的太平洋下面发生了 70 0 0多次地震。全球定位系统 (GPS)接收器和地震计布设得最密集的台网之一 ,记录到了每厘米的地球位移和振动。一个由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这些丰富的数据 ,检验了引起地震尤其是与火山有关的持续很久的震群的原因之理论。他们的结果有助于证实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迪特里希 (JinDieterich)于 1 994年研究出的地震活动频率理论 ,该理论是以基本原因和实验室的实验为基础的 ,很少得到野外的验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震机制专家马罗内 (C…  相似文献   

6.
用7级以上强震的年次数表征的全球地震活动性变化的范围非常宽(图1)。地震频次变化曲线似乎是一个随机过程的体现,在几十年内这条曲线可能是稳定的。全球和局部地区地震活动动态总体统计稳定性的假定对地震区划和地震危险性评定是一个普遍的认识。然而,图1已显示出,在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我们统计出 ,2 0 0 3年 6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 5.0地震 85次 (见表 1 ) ,其中M 5~ 5 5地震 59次 ,M 5 6~ 6 0地震 1 8次 ,M 6 1~ 6 5地震 3次 ,M 6 6~ 7 0地震 4次 ,M 7 1~ 7 5地震 1次 ,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巴西西部 ,发震时间为 2 0日 0 6时 1 9分 (UTC) ,MW =7 1。本月发生的 85次M≥ 5 0的地震中有 57次发生在东半球 ,2 8次发生在西半球 ,本月东半球地震发生的频率是西半球的1倍…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0,(5):165-166,172
<正>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定的震级,M_(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_B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仪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一给定地震目录中建立空间连续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概率分布),提出了核估计法。对于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震源分布,具有全局(空间恒定)带宽的核估计处理不好。例如,一个典型的地震目录具有几个高活动性(成丛)区及几个低地震活动背景区。另一可采用的方法是自适应核估计,该方法使用一种在空间上变化的带宽参量。把它与空间恒定带宽的核估计法进行比较时,情况表明,(离散的)地震分布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局部光滑处理,以得到有用的空间地震活动性模型。通过使用自适应核估计法,可对任何地震概率分布的(局部)时间离散指数进行评估,并将其用于模拟主震的空间概率分布。这些方法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地震目录上的应用表明,主震发生处的空间特征(震群)在整个观测期间一直呈现一种合理的稳定状态。纵观整个观测期间,活动较高的地区一直持续高活动性,无一处降至背景活动状态。这表明,在接下来的几年或几十年中,这些地区将会继续呈现出发生中到大地震事件的更高危险性。此外还观测到,浅源地震多半都是时间序列的组成部分(例如余震或群震),而在观测期间,在新西兰消减带之内的地震却只表现出小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地震活动性的经典描述基于地震发生率λ(它等于给定时间段T内震级大于等于m_(min)的地震个数)、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中的b值和区域最大地震震级m_(max)。古登堡-里克特关系的形式为:logn(m)=a-bm(1)式中r(m)为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事件个数,a和b为参数。高b值表明所考虑区域内高震级地展事件个数占地震事件总数的比例较小;相反,低b值表明高震级事件占有较大的比例。因为高震级事件导致较强的地面运动,而且较强的地面运动经常与地震破坏和岩石的强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发现了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地震现象,包括间歇性深部颤动(Obara,2002)、低频地震(Katsumata and Kamaya,2003)、甚低频地震(Itoet al,2006)、慢滑动事件(Hirose and Obara,2005)及寂静地震(Hi-roseet al,1999;Kawasakiet al,1995,2001;Ozawaet al,2002;Kostaglodovetal,2003)。已经表明,就像常规地震一样,产生这些地震的原因都是剪切滑动,只是特征持续时间长些,而且辐射出的地震能量要少许多。在此我们证明,这些慢事件遵循着一种简单的、统一的定标关系,这种关系使其特性与通常地震间具有明显差别。我们发现,它们的地震矩与特征持续…  相似文献   

12.
江在雄 《四川地震》2007,(4):10-13,30
以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调查,考证了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保宁府(治阆中)地震和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影响到阆中等有关地震史料的形成过程和讹误记述,分析和论证了这些地震史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认为有关历史文献记载1846年保宁府(阆中)地震实为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宁远府(治西昌)地震;有关地震石刻和地方志记载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影响到阆中实为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对阆中的波及和影响。匡正了错误的记述,恢复了地震史料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斯坦30%以上的领土为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的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地震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特点。其表现是,地震相对平静期(延续100年±20年)内积累能量,然后更替以活跃期(延续20年±5年)。哈萨克斯坦造山区最后的一次地震活跃期是在1885-1915年,发生了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测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 ,地震预测的实现只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十五年来 ,在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 ,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与地震预测的有关的科学问题 ,开展了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1 地震活动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地震目录。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我所地震预测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许绍燮等 ,1 989,1 990 ;许绍燮 ,1 993 ;Wang等 ,1 996;郑秀芬等 ,1 998;王林瑛 ,1 999)。地震活动性的经验性研究包括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震巨灾保险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巨灾模型的主要分析模块之一。传统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基于潜在震源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衰减模型等并采用概率方法得到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值,该危险性表示的是未来所有地震对场点的综合影响。然而,在使用地震巨灾模型进行地震风险分析时需要用到单个地震事件对场点的影响,这就需要根据潜在震源区生成一系列单个地震事件,并计算每个事件对场点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基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所采用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模拟符合我国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事件集。模拟时遵从的基本理论为:地震发生在时间上符合泊松分布,震级分布可用古登堡-里克特定律来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则用潜在震源区及其地震发生率来描述。模拟得到的地震事件包含以下参数:时间(年、月、日)、地点(经度、纬度)、深度、震级、断层走向以及衰减特征等。该模拟地震事件集可满足地震巨灾模型中地震风险分析的需求,已应用于我国地震巨灾模型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众多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施工,在水利界逐步出现了“水库触发地震”之说。“水库诱发地震”和“水库触发地震”,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涉及到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水库地震预测等根本问题。统计了中外水库地震(Ms≥4.5)震例的3种地震响应时间△T1(水库蓄水至初震时间)、△T2(水库蓄水至主震时间)和△T3(初震至主震时间)的概率分布;并介绍了近几年现代大地测量学在监测水库蓄水环境变化和数字地震观测在揭示水库地震震源力学状态所取得的新进展。综合研究后认为水库蓄水局部改变了自然环境和地震孕育环境;在自然环境、地震孕育环境和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反馈机制,导致大约数年后具有更高震级的主震发生。因此,“水库诱发地震”是正确的,并非仅存在“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成立75周年纪念。它的前身曾属于内政部和商业部,同时今年也是《震中初定》(PED)创刊60周年。1949年时,《震中初定》列有120个地震的定位,到了199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1688个(见图1)。 1960年,也就是电子计算机程序应用于震中定位那一年以前,所有的地震都是用圆规在地球仪上画弧来定位。图2是分析人  相似文献   

19.
<正>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1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 23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  相似文献   

20.
地震活动的时间层次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蒋铭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1,7(3):42-53
本文以山西地震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层次结构和自相似特征,并且提出地震活动的时间层次可分为:地震世(千年)、地震期(几百年)、地震幕(几十年)和地震阶(几年)。从这些层次的时间、能量的分维结构来看,也表明了层次之间的自相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