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阎欣  许国镇 《岩矿测试》1990,9(3):192-195
本文用含有四价和五价钒的电活性待测试样、碳粉和粘合剂混合组成的碳糊电极为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和Pt电极为对电极组成三电极系统。由伏安曲线测出V(Ⅴ)和V(Ⅳ)的含量。在0.2000g碳粉中测定线性范围为0—16.00mg V_2O_5,0—10.00mg V_2O_4。方法用于石煤 中V(Ⅳ)和V(Ⅴ)的测定,试样可不经分解、分离等化学处理过程。对于含V_2O_4、V_2O_5 0.x—x%的煤样测定其变异系数(n为15—24)分别为5.9—10.0%和2.2—9.3%。  相似文献   

2.
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是评价煤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确定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的方法,研究了硝酸-高氯酸湿法消解煤样,火焰法测定煤样中K、Na、Ca、Mg、Zn、Cu、Fe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取样量0.01~0.05 g,140℃湿法消解煤样,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煤样中K、Na、Ca、Mg、Zn、Cu、Fe七种元素的含量准确性高,重复性好,方法简便;适合实验室分析测试,消耗少用时短,操作性强,可供相关测试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3.
聚碳酸酯(简称P.C)瓶密闭增压溶矿法,省试剂、污染小、溶矿能力强、设备低廉、操作方便,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分解试样方法。目前国内外对聚四氟乙烯钢弹高压溶矿已有不少论述,但对P.C瓶增压溶旷的主要条件未见到详细报导。本文对P.C瓶密闭增压溶矿的主要条件及技术要求进行了试验,并拟订了原子吸收法测定K_2O、NA_2O、CaO、MgO、MnO、Fe_2O_3,光度法测定SiO_2、Al_2O_3、TiO_2、P_2O_5、Fe_2O_3的硅酸盐系统分析方法。于1985年投产使用,符合地质质量检查要求。 实验部分 一、主要仪器与试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立170—30; 分光光度计,上分751型; 聚碳酸酯溶样瓶,150毫升,西南地质矿产开发公司; 压力计,0.1—4.0公斤/平方厘米; 氢氟酸,60%(w/w),北京化学试剂总厂二分厂;  相似文献   

4.
晋北-宁北煤中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仪器中子活化 (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ICP- AES)和原子吸收光谱 (AAS)等方法测定了晋北-宁北一线 5对矿井、 2个露天矿、 5个电厂和 3个洗煤厂煤中环境敏感性痕量元素的含量;通过与中国土壤、其他地区煤以及世界范围煤中痕量元素含量进行对比,总结了研究区痕量元素的分布、富集特征,得知部分地区煤中 Hg、 Cd和 Se的含量较高,在燃烧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通过分析痕量元素与灰分、挥发分的相关性以及痕量元素间、痕量元素与 Al、 Fe和 Sp的相关、聚类特性,探讨了痕量元素间及其与矿物质间的亲合性及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黄原酯棉富集Hg的最佳条件,用黄原酯棉富集-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水和地质样品中的痕量Hg,方法灵敏、快速。  相似文献   

6.
运用光学显微镜及显微光度计、X射线荧光光谱、冷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煤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马查拉煤矿早石炭世10#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昌都早石炭世10#煤挥发份低(V_(daf)=8.64%),碳含量高(C_(daf)=90.2%),镜质组反射率高(R_(ran)=2.17%),灰分低(A_d=4.79%),硫分低(S_(t,d)=0.74%),发热量高(Q_(gr,d)=33.26 MJ/kg),镜质组含量高(镜质组总和为69.2%),镜质组分具有强烈的各向异性,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中SiO_2和Al_2O_3占绝对优势(90.85%),微量元素除Pb富集、Be轻微富集外都接近或低于世界煤的平均值,潜在有害元素(As、Hg、F、Be、U等)含量低,是优质贫煤或无烟煤。  相似文献   

7.
煤燃烧时,其中汞分解为蒸气随着煤燃烧后排出的废气一起进入大气造成公害。因此准确地测出煤中汞的含量对煤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都有重大意义。笔者1984年研究和比较了酸液消化-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瓶燃烧无火焰原子吸收光光度法,氧弹燃烧-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和汞齐化-无火焰原子荧光光谱法等四种方法对水、食品、矿石和煤中微量汞的测定文献后,采用了最后一种方法测定煤中微量汞,通过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现提出供参考、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Li-(Mg、Zn、Ni)钒酸盐系统在500—800℃的相图研究发现:(Mg、Zn、Ni)V_2O_6和(Mg、Zn、Ni)_2V_2O_7,二个系统中都有两个主要固溶体,一个以NiV_2O_6(或Ni_2V_2O_7)为主结构,另一个在MgV_2O_6-ZnV_2O_6间形成完全连续型,Mg_2V_2O_7-Zn_2V_2O_7间为MgZnV_2O_7结构型。(Mg、Zn、Ni)_3V_2O_8系统中,整个就是一个固溶体,而Li(Mg、Zn、Ni)VO_4系统中,端员组分相互间也形成不同的固溶体。  相似文献   

9.
神府东胜矿区煤中微量元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神府东胜矿区廷安组5个可采煤层732个煤心煤样,应用光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分析方法,测定了煤中23种微量元素。阐述了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含量分布和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丰的富集系数,并对有害元素有用元素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在焙烧红矿中测定Ag偏低的机理,并拟定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Ag的流程。选用HCl+HF对焙烧红矿进行预处理可以使Fe2O3等氧化物包裹的Ag暴露,并将焙烧时形成的硅酸银破坏。以王水 封闭溶样法可使矿样分解完全,在10%王水介质中,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Ag的吸收信号,方法的检出限为1×10-6,相对标准偏差为6 5%。  相似文献   

11.
铋是化学找矿中的重要指示元素。它在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中含量甚微,近年来采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铋,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导,但国内报导多数是用进口仪器,而且氢化物装置和溶矿方法较复杂,我们采用王水分解样品,用自装的开口式氢化物发生器和石英加热炉,利用国产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通过了对化探一级标样的测定和我省二级标样定值及批量生产检验,检出限为0.00XPPm,变动系数在5%以内。本方法简便、快速,其灵敏度完全可以满足测定化探扫面和岩石样品中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损伤断裂机制,以干燥颗粒煤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煤样的冷冲击和热冷冲击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图像结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微观形貌、裂缝分布、开裂和延伸情况,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样内部微裂缝的开裂机制和扩展方向,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微裂缝扩展时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煤样的断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冲击对煤的结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温度冲击所形成的热应力最终导致了原始裂纹和新生裂纹的扩展和延伸;温度冲击下所产生的裂纹形式主要有沿晶裂纹、穿晶裂纹、翼型裂纹、交叉裂纹、枝须状裂纹和网状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温差愈大,所产生的温度热应力愈大,热冷冲击所产生的裂缝的数量更多、扩展更充分,对煤样的破坏更严重,因此,热冷冲击的破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损伤断裂机制,以干燥颗粒煤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煤样的冷冲击和热冷冲击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图像结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微观形貌、裂缝分布、开裂和延伸情况,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样内部微裂缝的开裂机理和扩展方向,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微裂缝扩展时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煤样的断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冲击对煤的结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温度冲击所形成的热应力最终导致了原始裂纹和新生裂纹的扩展和延伸;温度冲击下所产生的裂纹形式主要有沿晶裂纹、穿晶裂纹、翼型裂纹、交叉裂纹、枝须状裂纹和网状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温差愈高所产生的温度热应力愈大,热冷冲击所产生的裂缝的数量更多、扩展更充分,对煤样的破坏更严重,因此热冷冲击的破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损伤断裂机制,以干燥颗粒煤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煤样的冷冲击和热冷冲击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图像结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微观形貌、裂缝分布、开裂和延伸情况,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样内部微裂缝的开裂机理和扩展方向,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微裂缝扩展时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煤样的断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冲击对煤的结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温度冲击所形成的热应力最终导致了原始裂纹和新生裂纹的扩展和延伸;温度冲击下所产生的裂纹形式主要有沿晶裂纹、穿晶裂纹、翼型裂纹、交叉裂纹、枝须状裂纹和网状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温差愈高所产生的温度热应力愈大,热冷冲击所产生的裂缝的数量更多、扩展更充分,对煤样的破坏更严重,因此热冷冲击的破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开滦矿区晚古生代煤及其洗选产品为例,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MS)和冷原子吸收光谱 (CV-AAS)方法对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 (包括 Be、 Cr、 Co、 Ni、 Cu、 Zn、 Ga、 As、 Se、 Mo、 Tl、 Pb、 Th、 U和 Hg)的含量及其在洗选过程中的迁移和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开滦矿区 10个矿井 47个煤层刻槽样品主要有害微量元素含量的统计,发现开滦矿区晚古生代煤中 Cr、 Ni、 Cu、 Zn、 Pb和 As富集.通过对原煤精煤中煤尾煤煤泥两套系列样品的分析,发现主要有害微量元素在精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脱除,中煤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有 Se和 Th,明显被脱除的元素有 Co和 Tl.除 Tl以外,尾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以 As的富集率最高,可达 34.4%, Hg的富集率最低,为 1.1%.煤泥中所有微量有害元素均相对富集,以 Hg的相对富集率最高,达 78.4%.因此,如果对尾煤和煤泥加以利用,需要特别关注 As和 Hg等微量有害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微量有害元素在洗选过程中的分配行为主要受控于它在煤中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峰处理,定量分析了9个中低煤阶高有机硫煤样的红外光谱(FT-IR)数据特征。研究表明,二硫醚与碳碳双键吸收峰面积比值(X1)、硫醇与碳碳双键吸收峰面积比值(X2)分别与Rmax以及有机硫含量(So,d)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煤质参数相近,有机硫含量及其占全硫比例受微环境的影响。同一煤样中,二硫醚、硫醇、二硫化铁三种含硫结构红外参数均依次递减。低煤阶及低-中阶烟煤阶段,以二硫醚、硫醇为代表的有机硫与含氧官能团的红外参数呈现此消彼长关系,且在第二次煤化跃变点附近,参数急剧增大。高有机硫煤样随煤阶升高,脂肪链支链化程度下降,芳构化程度加大,与一般低硫煤结构演化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7.
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金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样中的金用王水分解,泡沫塑料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此法简捷快速,仪器稳定性好,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8.
微山湖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的稀土元素沉积地球化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测试了微山湖地区石炭-二叠纪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煤样的稀土元素含量,并分析了煤的稀土元素 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煤的稀土元素含量及其配分模式与成煤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泡塑分离冷原子荧光测定金矿中微量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政  王烨 《岩矿测试》1993,12(3):238-240
冷蒸气原子荧光测Hg,Au的最大允许量为0.5μg。一些金矿样品中Au的含量较高,在分析中如不分离Au而直接测Hg,将产生严重负干扰。本文试验表明:在5%~15%的王水介质中,小于10μg量的Hg不被泡塑吸附;500μgAu被定量吸附,同时被吸附的有Sb、Tl等元素。Se、Te的干扰用K_2Cr_2O_7氧化消除。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成功地应用于金矿样品中Hg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淮南煤田煤矸石中环境意义微量元素的丰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淮南煤田矿区开采历史长,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大,从环境意义角度研究该矿区煤矸石具有其典型性和现实性.根据煤矸石来源、矿区主采煤层和岩性特征,在井下煤系地层系统采集原始煤矸石样品44件,运用现代环境微量元素分析技术(INAA和ICP-MS)测定了煤矸石中46种微量元素,并用冷原子吸收法分析Hg、选择性电极法分析F.进而筛选出11种具有环境意义的有害元素:10种金属元素(Cd、Cu、Ni、Sn、Hg、Mn、As、Cr、Pb、Zn)和1种非金属元素F.并以总量法初步预测和评估这些元素的含量水平和潜在的环境影响.与淮南煤及其土壤、世界煤、华北泥岩的对比可知,煤矸石中Cd、Cu、Mn、Ni、Pb、Sn等超出土壤背景值,有必要对这些元素在矿区环境污染迁移性和累积件的环境效应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