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闫明 《极地研究》2006,18(4):310-311
2006年9月20—24日,2006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气象局协办,其宗旨是加强中国极地科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交流极地考察的观测技术、保障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队伍。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所属的30多个研究院所和大学,交流论文125篇。本次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共有125个报告。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海洋地…  相似文献   

2.
1988年, 《南极研究》正式创刊.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领域向北极拓展, 1997年应势更名为《极地研究》.正如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院士在发刊词中提出"浇灌出更多更美的科学成果之花"的殷切期望, 《极地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第一家园、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南极两站卫星通信网络系统项目的建设,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广域网通信能力和站区网络通信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系统阐述南极两站的广域网通信现状,内容包括南极两站卫星通信链路的建设情况、考察站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情况以及该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情况,涉及卫星通信、局域网以及VOIP等技术;对未来几年极地考察通信中可能会采用的通信技术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极地研究》2013,25(4):413
为促进极地科学交流与培养极地青年人才,从2010年开始设立“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目前已举行了4届,在我国极地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012—2013年度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是从符合评选基本条件的《极地研究》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的论文中,遴选出38篇入选论文。按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3个组进行了第一轮专家函评,确定了6篇候选论文。 9月26日经过第二轮专家会议评审,6位候选人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 11位专家进行提问、评议和投票,最终评选出4位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并推荐一位代表做大会报告。获奖名单如下: 1.程方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DNA Barcoding of Antarctic marine zooplankton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2.刘建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Optical and SuperDARN radar observations of duskside shock aurora over Zhongshan Station 3.李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对南北极地衣优势共生藻的初步探究 4.刘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湖源有机标志物的气候环境意义探析 在“201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举行了青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程方平同志在“201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5.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007/2008年度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开发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在南极成功实现了首次应用。扼要介绍国外开发的应用于南极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介绍我国开发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及其在南极现场的试验应用情况。此外,作者思考了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对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一些潜在需求,以期能对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极地研究》创刊30周年,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30年前的1988年,《南极研究》正式创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院士发表了发刊词,随着我国极地考察领域的拓展,1997年更名为《极地研究》,2011年期刊改版扩容。30年来,期刊发文量逐年增加,期刊质量不断提升。《极地研究》作为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给我国的极地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何剑峰  曾红辉 《极地研究》2007,19(3):242-243
8月27—30日,200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等7部委所属的34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与国际极地年”,这是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全面执行之际以及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之前全国极地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因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方特别的重视与关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作为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的…  相似文献   

8.
张玲玲  华薇娜 《极地研究》2014,26(3):378-387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TDA和可视化软件Ucinet,对Web of Science的SCI,SSCI,AHCI数据库中收录的598篇中国作者参与的南极主题的论文,分别从论文的出版年、作者、合作国家、机构、期刊及被引频次角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与中国合作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德国,作者所属机构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海洋局等。中国南极论文大多发表在《科学通报》、《极地生物学》、《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等期刊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南极论文被引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9.
2007/2008年度中国南极冰穹A考察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2008,20(4):371-378
冰穹A(DomeA)是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蕴藏的科学资源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成为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前沿区域。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CHINARE24,2007/2008年度)继续开展DomeA地区考察活动,具体执行内陆建站选址任务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PANDA计划。本次内陆冰盖队在到达DomeA后,在DomeA核心区域以及中山站-DomeA断面上开展了多学科系统性的科考工作,取得了以"南极DomeA科学考察"、"内陆建站选址"和"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支撑能力建设"为代表的新进展,提升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支撑保障能力和科学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11.
徐佩敏 《极地研究》1990,2(1):89-89
中国极地研究所情报资料研究中心的工作发展较快。这些工作主要包括极地档案资料的征集、整理和服务;国内外极地文献资料的交换、集累、查询;中国极地专著论文集和《南极研究》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计算机系统及其合作开发。 南极档案资料是国家化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获得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它应该为祖国的南极考察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各单位和个人从事南极(包括北极)实地考察建站及参加国际间南极事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数据、图表、声像以及实物标本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由极地情报资料研究中心科学整理、组织出版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地名信息     
胡锦涛为中国南极昆仑站题名2月11日,在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昆仑站题写了站名。正在执行极地考察任务的我国科考队员闻讯后,感到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3.
前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月球外,人类尚无法直接通过航天器获得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岩石样品,直到目前,采集降落到地表的陨石是获得地外岩石样品的唯一手段。陨石保存了太阳星云凝聚、行星堆积、地球等类地行星熔融分异等全部过程的信息。同地球上其他资源相比,陨石极为稀少而珍贵。自1969年日本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和山脉的蓝冰上发现9块陨石以来,人们认识到南极冰盖有利于陨石的长期保存,并存在陨石的独特富集机制,日本、美国、中国、欧盟等各国南极考察队共在南极大陆找到了约40000块陨石。南极大陆成为地球上迄今为止发现陨石最集中的区域。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首次于1998年在距中山站400多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发现4块不同类型的陨石,并确认格罗夫山地区是一个新的陨石富集区。在随后的1999—2006年,共派遣了3支考察队,在格罗夫山地区找到9830块陨石,使我国的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前列。经过4次格罗夫山综合考察,我国共收集到南极陨石样品9834块。为了汇集采自极地的珍贵样品和标本,由国家海洋局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持,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等下属的若干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建设了“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极地主要标本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平台由一网五库组成...  相似文献   

14.
"科考作业协同管理平台"以国家极地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为对象,按照科考破冰船的航行与科考作业要求,针对"科考协同作业"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应用研究,切实提高我国极地科考能力水平。通过分析科考航次计划执行与管理活动,提炼核心管理要素和业务流程,在充分调查与梳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业务化调查"历史文件的基础上,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1],总结和分析极地科考业务,提出解决科考业务核心需求"协同作业"的业务架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最终为实现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任务的全过程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极地研究》2012,24(1):104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  相似文献   

16.
<正>《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  相似文献   

17.
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简称PANDA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也是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新编《系列世界地图》成果,与GI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于2004年11月首次实现了我国南极考察雪龙船航迹的实时跟踪服务,并由“中国南北极信息网”向全社会实时发布。“实时航迹图”使我国南极考察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并为进一步建立“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显示系统”做好了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各位极地同仁:为纪念中国开展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30周年,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APS)特别策划出版2期国际专刊——"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中高纬地区天气与气候的可能影响"与"南极半岛地区生态系统现状"。真诚地邀请您投稿或帮助推荐稿件,期待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APS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英文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创刊于1990年,季刊,每年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Reviews,Articles,Letters,Trends等栏目。本刊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同主办,国家海洋局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正>为促进极地科学交流与培养极地青年人才,从2010年开始设立"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目前已举行了5届,在我国极地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3—2014年度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是从符合评选基本条件的、《极地研究》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的论文中,遴选出41篇入选论文。按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3个组进行了第一轮专家函评,确定了6篇候选论文。2014年10月14日,进行了第二轮专家会议评审,6位候选人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7位专家进行提问、评议和投票,最终评选出4位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并在"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举行了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