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中透镜网络系统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威 《中国区域地质》1995,(1):50-56,T001
通过对罗布莎蛇绿岩进行详细的构造解析,厘定了造山带蛇绿岩中多种类型、尺度的透镜网络系统,并认为它们是在裂陷海盆向造山带离合转移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从上地幔向上地壳固态位移过程中,由部分熔融产生的物性不均一的变质橄榄岩,在中、下壳塑性挤压状态下发生变形分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及其解体的超镁铁岩体大部沿着缝合带和深大断裂出露,形成21条不同时代与规模的岩带。时间上,古生代蛇绿岩占优势,中、新生代次之,元古宙极少。一些较大的蛇绿岩带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代和构造类型的蛇绿岩块组成的复合岩带。中国西部造山带蛇绿岩以塔里木-中朝地台南缘为界,其时空分布由北向南有由老变新之趋势,可能暗示中国西部和西南大陆具有由北向南依次增生的演化机制。根据蛇绿岩剖面类型和洋盆发育阶段,可将中国蛇绿岩分为四种构造类型:(1)初始洋盆型;(2)成熟洋盆型;(3)岛弧型;(4)残余海盆(非蛇绿岩)型镁铁一超镁铁岩。中国造山带蛇绿岩以(1)类为主,其余类型较少。  相似文献   

3.
文中把俯冲-碰撞型造山带中出露的超镁铁岩分为蛇绿岩型和火山弧型两类,后者又细分为义敦型、阿拉斯加型及橄榄岩-闪长岩型等三个亚类。在同一造山带内,如果蛇绿岩与火山弧型超镁铁岩在空间上相伴分布,侵位的时间相近,则可共同组成一对超镁铁岩带。蛇绿岩代表封闭的洋盆残迹,而火山弧型岩体则来自过渡壳之下、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文中还概述了造山带中成对超镁铁岩的分布、产出条件及其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蛇绿岩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旗  李达周 《岩石学报》1990,6(3):33-42
“义敦型”相当于文献中通称的阿尔卑斯型,但却不是蛇绿岩。蛇绿岩代表洋壳和地慢的岩石组合,而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体则是由陆壳下的地幔及其部分熔融的产物组成的。因此,蛇绿岩与义敦型岩体的构造含意不同,后者的分布与古缝合带无关。在造山带中区分开蛇绿岩和非蛇绿岩是至关重要的。义敦型镁铁-超镁铁岩组合的认定在理论上和找矿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剪切带阵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增球  索书田 《地球科学》1994,19(4):433-442
桐柏-大别造山带在长期的韧性再造和脆性改造过程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剪切带阵列,包括韧性剪切带阵列和脆性剪切带阵列。它们是多期碰撞造山和造山期后伸展塌陷的产物,并在造山带的流变学和构造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造山带内的镁铁、超镁铁质及榴辉岩岩带则是涉及下地壳及上地幔流变的韧性剪切带阵列的代表。这些剪切带阵列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具正向的、反向的、螺旋形或旋回式的流变学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木纳布拉克蛇绿岩是新疆境内最大的蛇绿混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浅色分异物和变玄武岩组成,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蓟县世,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青白口世,可能代表了阿尔金山地区中元古代的板块俯冲带.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孤后或孤间有限洋盆小扩张脊;最后侵位到深海沉积物中,形成了造山带中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7.
三江地区超镁铁岩的特征及其产出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山带超镁铁岩的研究对于了解造山带的演化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所产出的超镁铁岩种类之复杂,是世界各造山带中不多见的。根据我们近几年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下述几类。 1.蛇绿岩:三江地区的蛇绿岩有新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两个时期。新特提斯以丁青为代表,是班公湖—东巧蛇绿岩的东延部分,具玻安岩特征,与MORB比较,丁青辉绿岩以富Si、Mg、Cr、Ni、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贫Ti、zr、Y、HREE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特征。该蛇绿炭剖面类似伊豆—马里亚纳第三纪弧前蛇绿岩(Ishii et al.1989),与特罗多斯、平多斯等相似,属于东地中海型蛇绿岩(张旗,1990)。  相似文献   

8.
南天山:晚古生代还是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总被引:56,自引:42,他引:56  
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型造山带’的典型代表之一,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传统上,它被视为华力西期褶皱带或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但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它可能为三叠纪碰撞造山带。本文在综述南天山造山带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其碰撞造山的时限。我国境内南天山西段碰撞造山可能开始于早石炭世(345Ma),结束于晚石炭世末(300Ma左右)。二叠纪时期,南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南天山为一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并非一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9.
张宏福  于红 《地球科学》2019,44(4):1057-1066
造山带橄榄岩不仅是地幔地球化学,而且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的主要对象.造山带橄榄岩主要有3种类型:(1)阿尔卑斯型橄榄岩,即岩石圈地幔构造-热侵位就位于造山带浅部地壳的橄榄岩;(2)前期层状基性-超基性堆晶岩经俯冲变质形成的橄榄岩;(3)蛇绿岩型橄榄岩.松树沟糜棱岩化橄榄岩及其相关高级变质岩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这些橄榄岩记录了洋岩石圈形成到角闪岩相变质的全过程.即1 000~800 Ma洋岩石圈形成阶段,主要形成纯橄岩; < 800~500 Ma洋-陆转换即陆岩石圈演化阶段,岩石圈被交代形成大量方辉橄榄岩;500~480 Ma快速深俯冲和榴辉岩相变质阶段;460~335 Ma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此阶段在松树沟橄榄岩中形成大量富镁的直闪石类矿物,包括透闪石、阳起石和镁闪石.由此可见,蛇绿岩型造山带橄榄岩能够记录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通常会经历4个形成和演化阶段:(1)洋岩石圈(蛇绿岩)形成阶段,形成纯榄岩;(2)洋-陆转换阶段,陆岩石圈演化阶段,岩石圈受交代形成方辉橄榄岩;(3)岩石圈深俯冲,榴辉岩相变质;(4)俯冲板片抬升至角闪岩相时退变质,此时在橄榄岩中形成富镁的直闪石类矿物.不同造山带中蛇绿岩型橄榄岩的区别可能只是俯冲深度和退变质程度不同而已.最后,蛇绿岩一定要强调是什么时代的蛇绿岩.同时,造山带进变质作用产物经常会被后期抬升过程中退变质作用彻底改造,这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的热和物质向大陆的输入(input)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再改造的根本.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再改造(reworking)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完成,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定位是大陆地壳生长的基本过程.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underplating)于大陆地壳底部和内侵(intraplating)于地壳内部,是软流圈注入大陆的基本形式.造山带镁铁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是致使陆壳总组成为中性火成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或粗面安山岩和二长岩质的)的主要原因.收缩挤压构造作用使陆壳加厚达≥50 km,是诱发镁铁质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必需条件.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间序列是识别大陆地壳从软流圈地幔中分出,直至最终形成的过程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部重、磁场特征与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亚造山带中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普遍具有正εNd值,在世界上是十分独特的。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同样具有正εNd值,并且其地壳的速度分布特征与内蒙古中部十分相似。本文通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来研究内蒙古中部的地壳密度结构,特别是下地壳的组成,试图探讨产生正£。值花岗岩的深部地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内蒙古造山带下地壳中可能存在与美国加里福尼亚类似的洋壳物质。此外,还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以确定蛇绿岩带的延展情况。由于在西拉木伦河附近存在切割至莫霍面的深断裂,结合地表出现的蛇绿岩带,故提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一线可能是内蒙古中部最重要的地质构造界线。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商丹构造带主要地质体的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秦岭商丹构造带内的武关岩群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岩系、松树蛇绿岩、丹凤岩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及主要岩浆侵入岩体主体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中元古代是北秦岭地壳的主要垂向增生时期,晋宁期沿商丹构造带发生洋-陆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北秦岭地壳的形成和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介质密度的变化特征和不同类型,并用大陆动力学机制解释这些特征产生的原因。根据重力场小波变换的尺度—源深度转换律,进行地面重力异常场多尺度分解,取得了反映中国地壳不同埋藏深度的小波细节,揭示了造山带地壳的密度结构。和克拉通地体不同,中国大陆的造山带下地壳密度都偏低,只有古生代块体弱碰撞形成的摺皱山脉是例外。这些造山带大都与古大洋封闭和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古大洋封闭后在地壳中留下的裂隙和海水,会造成地壳密度降低。中国大陆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大致可以分四类。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低的属于第一类造山带。第二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低,而下地壳密度偏高。第三类造山带上中地壳密度偏高,而下地壳密度偏低。第四类造山带上中下地壳密度都偏高。通过板块构造原理和岩石物理规律对青藏高原造山带地壳密度结构分类的解释可见,青藏高原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分属三类不同的造山带,体现印度次大陆和欧亚板块碰撞不同阶段作用造成的结果。根据地壳密度变低和厚度是否加大,还可以识别板沿和板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造山带中-下地壳韧性流变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构造活动形式,是造山带深部岩石圈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板块俯冲阶段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及其深部动力学认识不足。本次工作对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岩石开展了详尽的构造观察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研究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本次研究表明,中-下地壳流变带内岩石变形从边界区域的简单剪切变形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在核部区域以纯剪切变形为主。流变带内部岩石变形特征表明北大别中-下地壳流变带的流变形式是介于活动边界条件下的透入性剪切流动和固定边界条件下韧性垮塌流动的过渡形式。这一流变形式可能是深俯冲太平洋板块的绕屈回撤和加厚造山带地壳活化韧性垮塌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蛇绿岩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按照1972年彭罗斯国际蛇绿岩讲座人地所提出的定义,吉林省北部造山带中所见的含铬和含镍的两大类镁铁和超镁铁质杂岩,经初步野外调查,均未发现类似塞浦路斯。特罗多斯等典型蛇绿岩所具有的完整假层序,成分特征亦显差异,其至是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及其解体的超镁铁岩体大都沿着缝合带和深大断裂出露,形成21条不同时代与规模的岩带。时间上,古生代蛇绿岩占优势,中,新生代次之,元古宙极少,一些较大的蛇绿岩以塔里木-中朝地台南缘为界,其时空分布由北向南有由老变新之趋势,可能暗示中国西部和西南大陆具有由北向南依次增生的演化机制,根据蛇绿岩剖面类型和洋盆发育阶段,可将中国蛇绿岩分为四种构造类型:(1)初始洋盆型;(2)成熟洋盆型;(3)  相似文献   

17.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经过俯冲-增生形成的复合造山带,该地区分布有多条蛇绿岩带,其中之一的西准噶尔达拉布特蛇绿岩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条蛇绿岩带,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壳的残余。本文的资料显示蛇绿岩带内的镁铁质岩呈现出N-MORB、E-MORB和似OIB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阿克巴斯套岩体中的浅色辉长岩LA-ICP-MS锆石年龄测定,获得达拉布特蛇绿岩E-MORB型镁铁质岩的年龄为302±1.7Ma。鉴于达拉布特蛇绿岩中E-MORB和似OIB型镁铁质岩成因的复杂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辉长岩锆石U-Pb年龄所代表的意义存在两种可能性:(1)E-MORB型和似OIB型镁铁质岩可能是弧后盆地扩张后期的产物,代表蛇绿岩的年龄,其表明西准噶尔地区可能晚石炭纪还有洋盆存在;(2)E-MORB型镁铁质岩是蛇绿岩消亡阶段由于扩张脊和俯冲带碰撞作用而形成的弧前海山,形成时代晚于达拉布特主体蛇绿岩,但其成因与蛇绿岩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侵向于第二种可能性,认为新疆北部晚石炭-早二叠可能仍存在活动陆缘,俯冲作用仍然存在,扩张脊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效应导致地幔楔、俯冲板片和沉积物等熔融促使基性岩浆向长英质酸性岩浆转变,从而引发了二叠纪大规模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了该时期的构造-岩浆-成矿-造山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盆山转换和当代盆地分析中的新问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前沿思想的生长点。大陆构造上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一是盆地系统;二是造山带系统。这两个系统是地壳时空演化的一对孪生体。沉积盆地系统是把堆积空间和各类物源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系。盆地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地球动力学的响应,而盆地的发生和发展又与造山带是相辅相成的。盆地的性质、类型、演化和盆地性质转换的动力学分析,通过火山岩的性质、蛇绿岩和混染堆积或者是岛弧带的走向等判断,这些信息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沉积地质学的发展所赋予新的研究内容是:通过不同物源堆积体的相互关系可以反馈盆地地球动力学性质和盆山转换的信息,盆地边界的构造要素、不同物源的充填堆积物的生长序列、堆积物的几何形态及其叠置关系等也具有与蛇绿岩同等的重要性。造山带是地壳构造活动和动力转换的记录,它代表陆块间的相互运动、消失的大洋、消失的陆块和大陆边缘盆地,所以造山带就是消失的大洋系统和消失的盆地系统,即盆地转为山系。这种“盆山转换”的耦合关系是当代沉积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交叉的前沿。本文提出“盆山转换”的新思路和研究的内涵,并讨论这一理论、方法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板块构造控盆、盆转山和山控盆”。  相似文献   

19.
普遍认为修正后的板块构造模式仍适用于新太古代地质研究,但是早期板块构造过程与后期有明显差异,包括陆块规模、造山带类型、碰撞造山过程等。典型碰撞造山带在地史上的初次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构造演化意义,涉及典型板块构造初始发生过程、最早超级大陆拼合、威尔逊旋回及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等方面。华北中部保留一条近南北向的碰撞造山带(2 600~2 500 Ma BP),保留特征的巨型复式褶皱、不同层次推覆构造、蛇绿岩混杂带等。围绕华北中部造山带及其25亿年重大构造热事件的研究,对认识华北早期构造演化及其超大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早期板块构造研究的关键突破口之一,开展其不同地壳层次构造变形及其前陆盆地的研究,将深化早期板块边界及其造山过程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西乌旗德勒哈达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典型发育区,区内广泛分布近东西向的蛇绿岩(带)和俯冲岛弧型-碰撞型-后造山型花岗岩,而侵位于贺根山缝合带蛇绿岩之中的早白垩世后造山A型花岗岩极少报道。贺根山缝合带的后造山伸展拉张阶段起止时间,尚缺乏进一步明确的年代学证据与约束。本次调查在贺根山缝合带迪彦庙—白音布拉格蛇绿岩中,新识别出德勒哈达早白垩世后造山A2型花岗岩,为揭示贺根山缝合带后造山伸展阶段构造演化提供岩石学和年代学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