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煤矿生产技术人员在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成果利用率低、时效性差、与地质信息不关联、无法做到动态更新等。基于龙软GIS平台的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系统,将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信息与矿井地质信息相互融合,实现了对采区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动态修正,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深部煤矿床就位机制和理清影响深部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各种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将深部煤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为2类5型12亚类,讨论了不同勘查类型的地质保障任务、勘查方略与技术保障体系:新区和老矿区的深部煤炭资源勘查采取"快速扫面、筛选靶区、地面物探先行、深钻验证"方略;生产矿井深部资源勘查采取"物探先行、井下钻探验证";采区地质条件探测实施"物探先行、长钻验证";工作面地质条件探测实行"井下物探先行、长钻验证、短钻保证、巷探跟踪"。采取地面与井下结合的立体式勘查模式,优化配套勘查技术开展综合勘探,通过多手段相互补充与多成果互相验证,为深部矿井生产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是解决"有煤难采"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西鸡西立井首采区地震补勘后的地质成果, 矿井建设生产中井巷工程对地震补勘成果的验证情况。分析了地震补勘前矿井设计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损失, 阐明了地震补充勘探在煤矿生产中的实际意义及今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东部深层煤矿床勘查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弄清煤层赋存与分布状态,寻找煤炭资源,精细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和工程技术条件。根据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现状、探测能力与精度,指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技术思路是"快速扫面、筛选靶区",勘查方略是"立体综合勘探,精细物探先行、深钻追踪验证",即以精细三维地震和电法勘探为先导,配合其它勘查手段。深层煤矿床勘查工作模式有3个层次,完成深部煤矿床快速精细探测的根本途径是依据煤田(井田)地质背景和勘查地质目标,选取勘查方法和探测技术,实现地质、物探、钻探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和多成果相互验证。  相似文献   

5.
三维地震勘探信息挖掘不足及与矿井采掘地质信息脱节是矿井地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针对影响郭家河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利用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和矿井采掘信息的集成和融合,对煤层厚度、地质构造、水害等矿井地质条件进行精细预测预报研究。建立了以矿井开采和测井资料为约束条件、多参数反演煤层厚度的综合预测技术,使煤厚预测准确率提高15%;采用地震属性融合技术提高小构造的识别能力,预测地质构造准确率提高30%。基于三维地震信息识别含水砂体的空间分布,建立了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水害危险性地质预测方法。研究成果对复杂地质条件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低成本但有效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灵新煤矿—采区北翼、羊场湾—矿南翼井巷工程实际揭露资料与地震勘探所获成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地震勘探技术所获主要地质成果的准确性以及对矿井建设、生产所起的作用, 并对应用地震勘探成果所获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贺卫中  米生  陈实 《地下水》2013,(3):60-62
查明塔然高勒煤矿首采区水文地质特征,评价3-1煤开采受水害威胁程度并制定3-1煤水害防治技术措施,通过水文地质钻探、综合测井、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球化学探查及岩石力学测试等补充勘探手段,对煤矿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侏罗系承压水含水层与延安组碎屑岩类承压水含水层,3-1煤开采将受到直接顶板水威胁,提出掘进面、采煤工作面、矿井辅助、下层煤层开采等四个方面的矿井水害防治技术措施,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8.
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是煤矿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接续、组织安全开采的地质依据。针对近3a在矿井隐患排查和审查一些煤矿地质类报告中发现的涉及矿井地质类型划分问题,提出了对矿井地质类型划分一些依据的理解和建议。指出矿井地质类型划分具有时效性和唯一性,应将矿井地质条件与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结合起来;确定矿井地质类型应在剖析和总结已采区地质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未来5a生产接续区的地质条件,并以此为评价对象。建议矿井首部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基建矿井移交生产前6个月内提交,断层落差超过1/2煤厚便可认定对工作面推进有一定影响;用断层和裂缝的密度分别表征断层和裂缝的发育程度,用夹层和夹矸的数量划分煤层结构类型,以生产接续区工作面陷落柱数量、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热害区和天窗的面积占比来定量表征其它特殊地质因素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上,结合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及以往勘探成果进一步研究矿区、矿井及首采区地质条件,着重研究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延安组和直罗组地层的沉积条件、沉积环境、孔隙度、渗透率、顶板水化学特征、覆岩结构特征,评价巴彦高勒矿井多相变沉积条件下顶板含水层富水性特征。结果表明:含水层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富水性受沉积环境影响分布不均,水量以静储量为主,动态补给有限。研究成果为巴彦高勒矿区顶板水疏放、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分析了现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中地质类型划分问题,通过分析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煤矿地质报告的异同点、煤矿瓦斯类型划分指标、及其地质类型划分对煤矿地质、煤矿设计、安全生产的影响,结合《矿井地质规程》等相关现行技术规定及标准,指出《煤矿地质工作规定》中地质类型划分与煤矿(建井、生产)地质报告关系人为复杂化、煤矿地质类型评定在空间和时效性存在矛盾、煤层瓦斯含量作为划分瓦斯类型指标不合理以及煤矿地质条件分类与煤矿生产安全相联系的目的性缺失等突出问题。建议把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入煤矿建井及生产地质报告之中;明确"地质类型划分"以煤矿接续区为评价对象;提出以矿井瓦斯等级为主、瓦斯压力及瓦斯含量为补充作为煤矿瓦斯类型划分指标;并给出了"四类十型"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炭地质》2010,(5):66-66
<正>矿井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开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煤矿设计开发、安全生产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矿井地质勘查研究、控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逐步向深部进军,不断涌现出新的挑战性难题,如高水压、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等,在煤炭地质勘查与矿井地质工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涌现出了众多的新成果。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并具体应用到矿井地质工作的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和煤矿安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煤岩层对比工作贯穿于整个煤炭地质勘查与矿井生产阶段的全过程,针对近距离、多煤层且构造复杂的矿井生产阶段煤岩层对比困难的问题,以贵州盘县煤田火烧铺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勘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地面瓦斯勘查钻孔、井下地质调查、瓦斯参数测试工程从地质勘查阶段已经建立的煤岩层对比标志层中提取适应于矿井生产阶段的标志层;结合矿井生产过程中井筒、巷道、工作面及其两巷道、切眼等井巷工程生产揭露资料的宏/微观煤岩、煤质化验、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煤层的光学特征等资料,提炼矿井生产过程中基于开采技术条件的煤岩层对比的标志;综合地质勘查与矿井生产阶段重新构建矿井生产阶段煤岩层综合对比标准体系。研究表明:地质勘查阶段构建的煤岩层对比标志层在矿井生产阶段岩性组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高位标志性岩层以及古生物化石层基本上失去了指导意义,而煤层结构、伪顶或低位直接顶板古生物化石层、岩性标志层仍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实践生产;矿井生产阶段大量的地层倾角数据、宏/微观煤岩组分特征、煤层夹矸岩性,尤其是可见光、热红外等光学特征,煤层瓦斯含量、压力参数,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等是煤岩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构建的煤岩层综合对比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煤矿巷道高效掘进、工作面快速回采并识别断层发育特征。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指导煤矿井下生产工作而且可以为构造复杂区的煤矿井下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提供地质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占75%以上。近年来随着矿井机械化采煤的需要,对煤矿勘探的要求日益提高,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为基础的煤矿采区地震勘探成为查明小断层、小褶曲、陷落柱、煤层变化等重要地质条件的有效手段,解决了常规钻探、测井方法不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并在优化矿井设计、合理布置采区和工作面、减少井巷工程浪费,提高资源回收率和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截至1997年年底,我国共完成煤矿采区地震勘探251项,面积217930km2,物理点838035万个。其中,在完成的210项二维采区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煤矿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成果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针对以往新建矿井因地质构造不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现实情况,1 991年以来,国家发展银行及国家能源投资公司投入资金开展了大规模矿井采区地震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介绍了几年来采区地震勘探所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也作了重点介绍,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袁正泉 《湖南地质》1992,11(4):318-323
塘冲矿井的大量井巷地质资料与原勘探精查报告对比分析表明,原精查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特别是控煤褶皱、断裂,煤层厚度与储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对矿山采矿影响颇大。究其原因,可能是勘查阶段受规范和技术手段等的限制,使原报告精度不够。因此,本文提出改进勘探方法,完善规范,提高勘查精度和加强煤矿生产补充勘探,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半个世纪,尤其是近20年以来中国煤炭地质勘查在技术手段、设备、勘查思路、综合勘查理论和方法、多种资源协调勘查等方面的主要进展。指出煤炭地质勘查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深层煤矿床勘查开发地质保障系统建设比较薄弱,储量套改工作滞后,煤与煤层气一体化勘探缓慢。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快新区勘查步伐,加大深部煤矿床快速精细勘探技术的研发力度,补充勘探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李村煤矿为新建矿井,位于潞安矿区西部深埋区,计划开采山西组3号煤,矿井水害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在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瞬变电磁探测成果,对3号煤顶板富水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首采区的各含水层的富水区与构造相差程度高,且为片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两个较大倾斜构造和X7陷落柱及工业广场南部的陷落柱附近.采用富水系数法和解析法对井井底车场和首采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预测,认为富水系数法计算的涌水量成果较为可靠;利用承压含水层非稳定流定降深法对首采区1302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了动态预测,发现顶板砂岩含水层是以疏干充水为特征.该研究对李村煤矿矿井建设及采区生产的防治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山西潞安矿区西部煤层深埋区新建矿井排水系统及矿井防治水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矿井地质是一门探索性、适用性都非常强的技术科学,是在煤田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在矿井建设和生产期间、直接为煤矿建设和生产服务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我国的矿井地质工作是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它对煤矿建设和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期创立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开拓前进阶段和发展提高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量也随之持续增长,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等难采块段及边缘地区推进,其地质条件日趋复杂,开采难度加大,因此矿井地质工作必须做好基础地质的研究工作,重视高新技术应用,完善地质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勘探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为涵盖煤炭勘查、矿井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提出了适合当代需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的确立,应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为目标,统筹考虑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勘查技术手段及组合。基于理论分析,评述新体系兼备的主要技术特色及科学性、先进性,并依据地质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将我国煤炭地质勘工作划分为4种勘探模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区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多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实施,为煤矿建设提供了详细、完整、准确的煤炭资源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对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煤炭开采向西部地区转移接续是必然趋势,针对西部分布最为广泛的侏罗系中统延安组陆相含煤沉积建造存在的多煤层对比依据缺乏、多解的难题,联合高精度地震勘探和数字测井技术,利用煤、岩层物性响应标志,结合陕北侏罗纪煤田阿包兔地区勘查工程实践,开展陆相多煤层精细对比工作,探讨并构建了陆相含煤建造多煤层对比方法组合模式,形成了7类12项方法组合的架构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程序和实施原则。应用研究表明,加强物探资料综合分析,深挖利用煤岩物性标志、重视利用组合标志可有效提高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这对于煤矿资源合理开发和勘探生产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