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字建筑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对建筑业的影响必然是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通过"数字建筑"的科技手段,构建了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世界,充分对接人们的意识世界和物理世界,将人们意识思想中对美好生活和工作空间环境的愿景,通过数字建筑平台进行充分的协同设计、虚拟生产、虚拟施工和虚拟运维。再通过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在物理世界中建造出实体建筑。最终交付一个实体建筑,一个虚体建筑。如图1所示,通过数字建筑实现了"三元融合",引领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使  相似文献   

2.
建筑技术     
日前,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科技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联合在安徽省召开“全国轻钢结构建筑应用技术推广会”。该技术是中国煤炭物资徐州网架厂和安徽省淮南新集集团轻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钢材品种和施工安装工艺等条件,于1996年共同开发的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新成果。与普通钢结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当生活方式和建筑融为一体时,生命才能开始庆祝。"——巴克里希纳·多西(图1)~([1])印度建筑之父——巴克里希纳·多西是一位扎根于印度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传递者。他的设计在保证建筑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环境、气候、技术等相关因素,并结合自身对当地人文的理解,运用文学和哲学化的表达方式,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具有可持续性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密集召开及《关于推进建@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我国建筑业迎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本期我刊专门策划了"聚焦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题,刊登了有关领导、领军企业高管及行业专家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探讨了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的方向、路径,分享实践经验,以期为行业、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快速适应、准确决策、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在建设部领导和各司局的关心指导下,及时调整科技发展方向,整合资源,成立了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重点加强了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住宅技术、绿色建材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并进行工程示范,为推动建筑向节能、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保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加快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转变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高达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从总体上看,建筑业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挑战,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禧国际建协第 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将于 1999年 6月 23~26日在北京召开。值此之际,我代表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全体职工向这次全球建筑界盛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并预祝此次盛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建国后成立最早的勘察设计单位之一,是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甲级设计单位。可承担国内外任何类型的大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建设工程监理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球化、数字化大背景下,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线。以建筑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华丽转身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6月27日-29日,以"数字建筑·行启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在青岛举办。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政产学研用"全参与方的2000多名嘉宾与会,一起开启建筑产业数字化落地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提出:"当下我们面临着建筑评论的贫乏和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镇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建筑业的规模、产值、影响有目共睹。但在建筑创作的现实中,建筑评论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这表现在时至今日我们尚未完全建立起可以自由展开建筑评论的环境和氛围;主管部门的权力和业主的强势主导了评论的话语权;物质利益的贫乏,使得评论队伍成为偶一为之的兼职;在评论方式上评奖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2019年的经济趋势是"稳中有变",这不仅意味着风险挑战在加大,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外部压力将会倒逼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于建筑业来说,其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式,传统的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是1995年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研究会宗旨弘扬、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神圣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致力于提升中国民族建筑保护和利用的水平,推崇各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 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相似文献   

13.
结合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和国外的一些建筑实例,分析了现代建筑屋顶在建筑各种自然通风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屋顶应采取的相关构造措施,以节约建筑能耗,保护人类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为月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管,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属全国性建筑科技期刊,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权威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0元/期,全年120元(含邮费)。本刊主要报道:各类门窗及门窗配套件、建筑幕墙、建筑钢结构、水暖设备及配套材料、建筑模板及脚手架等行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全面反映我国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建筑作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载体,肩负着教育下一代、为社会培养人材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校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全面发展型人才。本文结合青少年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为出发点,结合工程实际经验,探讨创造出更加适宜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康成长的学习、交往空间,期望"快乐教育"成为主题。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记者郝莹报道为了更好地弘扬湖北历史建筑文化,传承文化精神,近日,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暨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武汉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出席会议并为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授牌。据了解,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是中设协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后设立的第一个工作委员会。王树平在讲话中强调,湖北省历史建筑研究会和荆楚建筑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勘察设计》2014,(8):32-33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至今已走过7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息技术在完成大量的、高强度的基本建设投资任务中功不可没,为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居住及生活环境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贡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如何让信息技术在今后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潮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热烈祝贺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胜利召开!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时候,宁夏建筑设计院经上级批准正式组建。当时由兄弟省市设计单位抽调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走到一起,开始了建设西北、报效祖国的战斗历程。 宁夏建筑设计院的四十年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满怀远大理想的一代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饱受极左泛滥和十年浩劫的磨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简称"标准院"),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创建于1956年,原为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2000年转制为中央科技型企业。标准院是目前国内唯一集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工程设计、地下人防、产品认证、软件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在建筑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建筑业在快速、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环境、资源压力巨大,建筑业必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不断进步,安全生产方式与高品质建筑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业劳动力资源趋紧,人工费用持续增长,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而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各行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涉及到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工业自动化的全面发展等领域,信息技术对全社会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建筑业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更加趋向以技术为导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在建筑业逐渐有了深耕细作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