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91,15(4):15-15
牡蛎在世界上是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为4大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洋中的“牛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牡蛎有100多种,而我国比较常见并用于养殖的种类主要有5种:大连湾牡蛎、褶牡蛎、长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牡蛎养殖在世界  相似文献   

2.
牡蛎的染色体及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宁  姜国良  李立德 《海洋科学》2003,27(10):22-27
牡蛎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海产品 ,为世界性的贝类 ,目前已发现有100多种 ,全世界濒海各国几乎都有生产。我国沿海所产的牡蛎约有20多种 ,作为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crould)、褶牡蛎(CrassostreaplicatulaGmelin)、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 (Crassostreatalienwhanensis)和密鳞牡蛎 (OstreadenselamellosaLis chke)等。日本的牡蛎大部分与我国相同 ,欧美各国的牡蛎主要有食用牡蛎 (OstreaedulisL)、美国牡蛎[Ostrea(Crassostrea)virginicaGmelin]、欧洲牡蛎[Ostrea(Crypheu)angul…  相似文献   

3.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4.
海中“牛奶”——牡蛎营养丰富,干品甘律,被誉为“海中牛奶”。其肉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索,且低脂肪、高蛋白,既是一种滋补品,亦是一种抗菌抗毒食品。世界各地视它为珍肴,食谱各显特色,美国还有:“牡蛎节”哩。我国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食豪诗》、诗人杨万里的《食顿房诗》,及清代名士王士雄,都赞为“味极鲜腴,海中珍品”。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对牡蛎记述“海人取者,皆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当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者,海中  相似文献   

5.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5种神经递质和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L-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浓度10μmol/dm^3,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50%,并使之正常变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50、50和5μmol/dm^3,诱导变态率分别达97.1%、90.6%和70.5%(长牡蛎),74.9%、74.3%和37.2%(僧帽牡蛎);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而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持续处理时间为2h之内。  相似文献   

6.
对太平洋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在繁殖前后的几种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牡蛎的生理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的总糖,糖原,脂肪和蛋白的含量与其繁密切相关,二倍体牡蛎在繁殖后的总糖,糖原,脂肪的含量比繁殖前分别降低了24.31%,30.37%,14.91%,三倍体分别降低了9.45%,7.17%,20.29%,而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粗蛋白的含量在繁殖后较繁殖前分别增高了14.91%,12.285,表明了糖类和脂肪是牡蛎殖能量的主要来源,繁殖前三倍体牡蛎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23.30%,繁殖后二倍体糖原含量明显降低,三倍体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了73.83%,表明三倍体牡蛎由于可育性低而体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糖原含量,从而在繁殖季节也保持了鲜美的口味。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与三倍体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比较也表明,二倍体牡蛎的氨基酸组分在繁殖前后变化较大,而三倍体的氨基酸组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牡蛎水解条件的实验研究周慈由黄东胜(厦门大学海洋学系,361005)牡蛎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海产品,其软体中含有丰富的糖原、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也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营养品,由于其含有众多生理活性物,提取物中的水溶性成分可以提高人们机体的免疫...  相似文献   

8.
牡蛎妙用     
“入市子鱼贵,堆盘牡蛎鲜。”这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对海鲜佳品牡蛎的赞美。牡蛎俗称蚝、蛎黄,是一种生长在海边岩石上的贝类,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出产。牡蛎味美嫩滑、营养丰富,远在汉代,就已开始为人们所食用。唐宋年间,已被视为珍品。如今,牡蛎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已不鲜见。但是,关于牡蛎可以美溶,知道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9.
牡蛎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本研究以舟山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为研究对象,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测试指标,通过UF、GFC及RP-HPLC等技术,对牡蛎蛋白酶解液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牡蛎蛋白小分子肽样品,并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营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30%—100%的硫酸铵处理酶解液的分离效果明显优于低于浓度为30%硫酸铵的分离效果,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52.43%;纯化后得到两种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分别标记为组分a(Mw1kDa)和组分b(1kDaMw3kDa);组分a中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分子量分布主要为1995.2Da、1258.9Da、1023.3Da、398.1Da;对牡蛎蛋白小分子肽组分a进行检测,发现其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18.863%,总氨基酸含量(TAA)为43.3748%,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3.4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例为76.95%,风味氨基酸(FAA)含量为18.9147%,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61%。综上可见,牡蛎蛋白小分子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益,此研究为牡蛎蛋白抗衰老小分子活性肽(Zel'ner)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天津位于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长,牡蛎生物量大,但是关于天津海区牡蛎种类组成未见有详细报道。为了解此地区牡蛎物种多样性情况,本研究对天津沿海自南至北5个地点随机采集了约230个野生牡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利用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PCR分子标记及COI基因序列详细地分析了牡蛎物种组成。种特异性PCR可以快速鉴定并确认牡蛎种类,结果表明天津沿海牡蛎优势种为北方常见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另外一种不能通过种特异性PCR确定,但经形态鉴定及COI基因片段的Genbank Blast比对,确定其为猫爪牡蛎Crassostrea talonata。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大神堂有长牡蛎和猫爪牡蛎两种牡蛎,其余4个地点的牡蛎均为长牡蛎。总体来看,天津沿海牡蛎物种多样性较低,这与北方沿海潮间带牡蛎生长的生态环境如水温、盐度等有关。本研究采集的牡蛎个体普遍偏瘦小,可能与沿海频繁的人为采捕有关,此结果为我国天津沿海牡蛎的种类、分布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为野生牡蛎的合理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牡蛎是世界性广布类群,也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海水养殖对象,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牡蛎的种类等许多与养殖、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由于社蛎种类比较混乱,甚至盲目引进了我国已有分布并开展养殖的种类,因此,尽快解决双壳类分类的难题之一——牡蛎的分类及系统演化等问题势在必行。 牡蛎的分类硏究开始较早,但直到林奈(Linnaeus,1758)时代才正式提出牡蛎属(Ostrea)的命名。以后许多学者如 Lamarck(1819), Sowerby(1870-1871),Lamy(1929)和Thomson(1954)等分别对牡蛎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阶元。到70年代初,世界上记载的现存牡蛎已达100多种,然而牡蛎栖息的环境复杂,贝壳的形态变化极大,多数种类单纯依靠贝売的形态特征是很难区分的。根据推测(Harry,1985),这100多种牡蛎中大约有近2/3是同物异名。Stenzel(1971)总结了古贝类和现生贝类的分类成果,并结合原壳等特征将牡蛎亚目分为2个科、5个亚科(其中3个现生亚科)。后来 Torigoe(1981)又根据牡蛎繁殖方式的不同修正了Stenzel的分类系统,提出了一个新的亚科——巨蛎亚科,并比较系统地报道了日本的22种现生牡蛎。Harry(1985)将现生牡蛎分为2个科、4个亚科、24属,共计36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特征。以上两位学者都注意到了牡蛎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分类上,特别是在亚科阶元上的应用。但在种类鉴定中, Torigoe仍然过于强调贝壳的形态差异,因而导致了许多同物异名,而Harry则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仅仅根据壳形差异的连续性又将一些种类不恰当地合为一种,如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小蛎属牡蛎,以往的记载大约有7种, Harry(1985)将其全部并为一种,而 Torigoe(1981)仅在日本海域就记述了5种。60年代初就有一些学者开始借助其他手段来解决牡蛎分类中的疑难问题。Ranson(1960)研究了34种牡蛎原壳的形态,为 Stenzel(1971)对古代和现代牡蛎的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但在他的报告中很难看出种间差别。目前,国内外牡蛎染色体组型研究的文章有近30篇,报道了21种牡蛎(当然有些是同物异名)的染色体组型,除复瓦牡蛎(Parahyotissa imbricata)外,其余20种的染色体都为10对中着丝点或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组型差异甚微,很难作为分类依据。 Buroke et al,(1979a,b)和Torigoe (1978,1975)等利用蛋白质及同工酶电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牡蛎属间的遗传差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涉及的种类有限,种内的遗传差异程度还了解甚微,因此,很难阐明种间的相互关系。到目前为止,在许多外形相似牡蛎的分类研究方面还没有找到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 有关牡蛎解剖学的报道主要发表在30-60年代, Awati & Rai(1931), Leenhardt(1926)和Galtsoff(1964)分别对僧帽牡蛎( Saccostrea cucullata)、欧洲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剖学研究;Nelson(1938)和Yonge(1926)对欧洲牡蛎、美洲牡蛎和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组织学、解剖学研究。由于当时贝类生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多地进行组织学的研究,而很少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这些研究涉及的种类有限,在许多方面已不能代表牡蛎亚目的全貌。 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任何现生牡蛎系统演化方面的报道,对化石种类虽有一些研究、讨论,但尚无一致的结论。 50年代前,我国一些学者(张玺,1937;叶希珠等,1954)只是记述了牡蛎的个别种类,直到1956年张玺、楼子康才对牡蛎的分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研究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李孝绪(1989)研究了中国常见牡蛎外套腔的形态,证实广东养殖的“红肉”、“白肉”牡蛎应属于两个不同的种,但并没有解决他们的种名问题。 Morris(1985)仅仅根据壳形记述了香港地区的6种牡蛎。 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对我国的牡蛎(原20种)做了详细的解剖学研究,将其修正为15个种(含一新属、新种),并在强蛎亚科中发现了第三个心耳和第三条回心静脉。文章还讨论了一些主要系统的演化过程,初步论证了现生牡蛎属间的演化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依据,同时发现了一个具有重要演化意义的单行属种——爪蛎属,猫爪牡蛎。通过对外套腔的形态比较,作者将中国的牡蛎分为3种类型6个组,在原有两种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李孝绪,1989),又增加了一个新类型。 根据 Harry(1985)的分类系统和作者的修正,中国的现生牡蛎应分别隶属于2科4亚科.10属,共计15个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常见牡蛎外套腔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孝绪 《海洋与湖沼》1989,20(6):502-507
本实验于1986年春(4—8月)进行。所用的材料来自自然海区或养殖场。去掉贝壳后在闭壳肌前面作一横断面,用绘图仪绘制出解剖图。 根据侧水腔的有无以及鳃与内脏团的关系,可以把我国常见的牡蛎分为两种类型、四个组。 第一种类型:具有侧水腔,包括三个组。 第一组:左、右鳃上腔都与侧水腔直接相通。“白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属于此组。 第二组:右侧鳃上腔与侧水腔直接相通。包括“红肉”近江牡蛎(C. rivularis)、长牡蛎(C. gigas)和大连湾牡蛎(C. talienwhanensis)。 第三组:左、右鳃上腔各分两个小腔,仅最右侧的一个小腔与侧水腔直接相通。舌骨牡蛎(Hyotissa hyotis)属于此组。 第二种类型:不具侧水腔,仅有一组。 第四组:包括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根据这些特征,“红肉”和“白肉”近江牡蛎应属于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日本称真牡蛎,是我国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养殖种类。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很多引种单位,为了保种和扩种,在我国沿海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自然种群,而开展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工作。因此,开展太平洋牡蛎固着生态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加苗种产量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  李莉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20,44(2):108-112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牡蛎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大概有20种,最常见的有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长牡蛎、密鳞牡蛎等。在贝类养殖中,牡砺在全世界总产量最大,年产量在8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16.
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污染,国内多数养殖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危害公民健康。因此,研发养殖牡蛎净化技术日显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牡蛎(葡萄牙牡蛎,也称福建牡蛎)为对象,设计了三种净化方法 (大蒜素灭菌法、紫外灭菌法、混合灭菌法(大蒜素+紫外线)先灭菌处理海水6h,然后将牡蛎养殖灭菌后的海水中,并在0 h、12 h和24 h时分别对其软体组织进行取样,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以探求最佳净化牡蛎方法。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能够对牡蛎体内的菌落总量和大肠杆菌含量起到显著的净化作用。比较而言,大蒜素净化效果最佳,经12 h和24 h的净化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MPN/100 g)由最初的2 307降至为240和189,显著低于紫外灭菌法的744和322以及混合灭菌法的384和359。经大蒜素净化24 h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为189 MPN/100 g,低于欧盟和我国双壳贝类养殖水域划分依据中规定的大肠杆菌含量≤230MPN/100 g时可以直接上市并供生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乘法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ing correction MSC)、一阶求导(1st Derivative,Db1)和Norris平滑等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用交叉验证法确定了最优化建模参数,构建了牡蛎中氨基酸的快速定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牡蛎近红外光谱与氨基酸含量化学计量学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860,交叉验证后线性相关系数为0.9794,对牡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传统的氨基酸分析仪的测试结果相比,相对误差小于2.5%,方法的精密度(RSD)小于1.0%,本文建立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牡蛎中氨基酸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测定重复性优于氨基酸分析仪法。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原狭蚌虫的一般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份、含量(干基中含蛋白质50.72%;脂肪2.14%;钙9740mg/100g;磷660mg/100g;氨基酸总含量31.29%;必需氨基酸15.06%非必需氨基酸16.23%)。列表比较了原狭蚌虫与鱼粉、虾糠粉、豆饼、花生饼、蛤仔粉的营养成分含量。它清楚的表明了原狭蚌虫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动物蛋白源而用于鱼虾类的饲料中。  相似文献   

19.
牡蛎,也称蠔,在我国东南沿海是一种常见的双壳类,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因此,许多地方都搞起了人工海水养殖。可是,距今9750万年(晚白垩世下限)~2460万年(早第三纪上限)期间,新疆的塔里木是牡蛎的主要产地。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牡蛎化石足1963年夏天在皮山县桑株村南的小山上。桑株,是戈壁沙漠中的一颗明珠,绿州方圆约有10~20平方公里。记得从皮山县城出发正是中午刚过,一坐到敞蓬卡车的车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海牡蛎的研究始于1845年, Hanley(1845)描述了产于中国近海的新种 Ostrea chemnitzi sp.nov.。我国的张玺教投也在3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1956年报道了13种牡蛎,在这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先后报道了24种和1亚种(张玺等,1956)其中有很多种鉴定错误,或是同物异名。近年来通过海洋底栖生物调查和附着生物的研究,作者又发现了4种牡蛎,它们是:新硬牡蛎 Neopycnodonte cochlear (Poli),侏儒牡蛎 Nanostrea erigua Harry,褶牡蛎 Alectryonella plicatula ( Gmelin) 和日本巨牡蛎 Crassostrea nippona (Seki),在中国近海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