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驰 《地球》2020,(2):22-25
2017年5月,一条新闻轰动地质界。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宣告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长时间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可燃烧的冰块,这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解方式。从大众的角度看,这个东西能跑车、能生火做饭就行,但专业人士更愿意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因为从采出到提取,再送到百姓们的灶台,这中间还有一个非常繁杂的技术攻关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宏博  于怀 《地球》2010,(1):38-39
化石能源是指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可用作燃料的碳氢化合物的通称.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人类社会高度现代化和文明的实现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要推动力的。  相似文献   

3.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南极冰盖的基本特征参数,是南极冰盖底部环境和物质平衡研究的基础。2007/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运用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在东南极位于Dome A区域的我国南极昆仑站周边,开展了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结果显示:沿"中国墙"的冰厚主要分布在1600m-2800m之间,冰厚最大达到3444m,最小为1255m;冰下地形平均高程为1722m,但是最低仅有604 m;相较于分冰岭北侧,分冰岭南侧冰厚较大,冰下地形较低,并且发育了4个明显的冰下深谷。不过,没有发现Gamburtsev冰下山脉区域典型的冰底再冻结现象以及冰下湖和水体的存在。Bedmap 2中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与冰雷达测量结果存在一致性,但是分辨率和在冰下地形起伏剧烈区域的准确性上非常有限。通过冰雷达探测得到的沿"中国墙"的冰厚和冰下地形分布,进一步揭示了这一"不可接近区域"的冰盖特征,对于Dome A区域冰盖动力学研究和未来针对Gamburtsev冰下山脉的地质钻探以及深冰芯钻探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0)
正"碳"是宇宙大爆炸后,恒星核聚变反应所造就的一个神奇的非金属元素,熔点高达3550。C、沸点4800。C。它无处不在,没有它,地球上就没有生命和人类,也就没有动植物和有机界。真正碳元素有何特异之处?碳的单质元素有哪些?它的神奇之处你知道多少?火与炭一百万年前,"古猿"学会了用火取暖和防止野兽侵扰,并开始了烧制猎物,熟食大大提高了猿人的健康和智力。50万年前,中国猿人"北京人"在周口店猿人洞遗址遗留下大量的黑色灰烬,它就是人类最早熟知的含碳元素的木炭灰烬。熊熊燃烧的木材和草茎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其中"碳"元素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7,(8)
<正>南极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环境特征,使其具有过渡性、脆弱性和敏感性等特点。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环境因子复杂多变,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与地球上其他地区相比,南极除了严酷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文化遗址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属于旧石器最晚期文化的细石器出现在末次冰消期早期,并在末次冰销期后期-冰后期早期的持续温干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新石器文化出现在冰后期早期,并在全新世大暖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得到迅速的发展。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重要原因。这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史前人类文化过渡和环境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雪冰中黑碳的测试分析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储存在雪冰介质中的黑碳是了解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历史的重要工具.然而,雪冰中黑碳信息的准确提取却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离子,在测试分析的每个环节(样品采集,预处理,精确测定)都需要特别处理.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雪冰黑碳开始研究以来已有的测试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湖冰光谱特征是湖冰遥感反演的物理基础,是研究湖冰光学特性和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查干湖为例,使用ASD Field Spec 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采集冰封期不同类型湖冰、积雪和水体光谱,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法和包络线去除法分析白冰、灰冰、黑冰、雪冰、积雪和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探索气泡对湖冰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积雪和雪冰、白冰和灰冰、黑冰和水体的反射特征随着波长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冰的反射率介于积雪和水体之间,其中白冰的反射率高于灰冰和黑冰,在包络线去除结果中,黑冰和水体在44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为5.184和10.878、吸收深度为0.052和0.106,雪、雪冰、白冰、灰冰在800和103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的变化表现为雪<雪冰<灰冰<白冰。气泡是影响湖冰光谱特征的重要因素,气泡使白冰反射率减小和黑冰反射率增大,并且气泡使得白冰在800/1030nm和黑冰在440 nm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减小,其中气泡大小和疏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湖冰反射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同时,本文选取时间同步的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在完成辐...  相似文献   

9.
解飞  卢鹏  程斌  杨倩  李志军 《湖泊科学》2022,34(2):695-698
大量球状冰集聚排列是自然界中较为罕见的现象,一般发生在浅滩、湖岸和河岸处.因球状冰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常被称之为冰球、冰蛋.球状冰的形成与发展受气象、水动力和水滨地形条件等多因素共同控制,且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必须在短时间内多因素协同干预才可能引发冰球集聚.正是凭借"制造"条件的苛刻性导致了冰球集聚现象的罕见,也造成了全球各地冰球出现的位置、形态和数量之间存在差异.已有来自于德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关于冰球现象的报道,但发生频率极少,约20~ 30年一次.近年来在吉林省的查干湖和四海湖发现了冰蛋现象,但关于球状冰从形成到大量集聚之间的定量研究依然缺少实测数据分析支撑.毫无疑问,来自大自然的神奇现象为科学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乐趣.  相似文献   

10.
考古磁学技术为考古遗址的受热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南山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该遗址记录的最早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末期.遗址揭露了距今约16 ka以来序列性的人类生活遗物及遗迹,包括大量的石制品和少量的陶片,以及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关的疑似用火遗迹.本文对小南山遗址内疑似用火区及周边的散土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岩石磁学测试,包括低频磁化率、逐步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X-T)、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反向场退磁曲线和一阶反转曲线(FORC)等,旨在通过磁学指标为遗址受热温度、受热范围等信息提供定量化证据.实验结果显示,采样区域内两处疑似用火区(ZB、ZC)磁化率普遍偏高、逐步X-T曲线在400~600℃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饱和等温剩磁偏强、FORC信号偏强;而表层烧土被清理后的疑似用火区(ZA)和非疑似用火区磁化率普遍偏低、逐步X-T曲线显示样品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发生热变化、饱和等温剩磁和FORC信号偏弱.这些磁学特征意味着ZB、ZC两处疑似用火区曾受过加热烘烤,而从ZA采集到的样品和疑似用火区外的样品则可能没有受热.逐步X-T曲线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9,(3)
正海冰是淡水冰晶、"卤水"和含有盐分的气泡混合体,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广义的海冰还包括在海洋中的河冰、冰山等。咸水冰是固体冰和卤水(包括一些盐类结晶体)等组成的混合物,其盐度比海水低2‰~10‰,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溶解热,蒸发潜热、热传导性及膨胀性)不同于淡水冰。海冰对高纬度地区乃至极地地区的水文、热力循环、洋流和生态系统都有重大影响。它是海洋5种主要灾害之一,素有"白色杀手"之称。  相似文献   

12.
环绕着南极大陆陆缘海冰隐伏冰裂缝发育,严重威胁我国南极科考海冰运输的安全.探地雷达可以精确、快速、有效探测海冰层序空间结构、隐伏冰裂缝两翼形态、冰裂缝的分布范围等关键要素.探冰队对拟选东部线路约22 km进行雷达探冰作业,新发现规模较大隐伏冰裂缝5条.评估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海冰卸货运输路线,为科考船"雪龙"号上大量物资、科考设备和重型装备安全运抵中山站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坎基岩面上首次发现了结晶程度和成层性均良好的冰下化学沉淀. 对该沉淀物的表面形态、内部结构构造特征和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沉淀物中的淀纤维晶被壳结构形成于饱和CaCO3溶液中, 表明1号冰川冰下存在压力融水和水膜; 沉淀物中的韵律层理、溶蚀面和不整合面等构造反映水膜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变动. 沉淀物胶结的碎屑相对于基岩Fe和Al富集, K, Na和Si贫化, 而且其中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 反映大陆性冰川冰下存在着微弱的化学风化过程. 冰下CaCO3沉淀形成要求冰下融水在相对封闭、CO2分压高的冰-岩界面融入大量Ca++, 因此冰下化学沉淀的出现是冰下化学作用的直接证据. 在非灰岩基底的大陆性冰川冰下和灰岩基底的温性冰川冰下形成的化学沉淀物相似, 反映两者具有相似的化学沉淀过程, 冰下融水中Ca++的富集和沉淀过程与基岩类型和冰川活动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在-170℃盐溶液阴离子拉曼特征及浓度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170℃条件下拉曼光谱仪测试盐水溶液的实验表明, 拉曼光谱中位移波数很近的阴离子如 和 拉曼峰峰尖清晰且通过剥离技术可恢复拉曼峰原形, 冰的特征峰(3090~3109 cm-1)尖锐稳定, 单个阴离子Cl-与水络合成的稳定络合基团(nCl--[H+-OH-]n)的拉曼特征峰拉曼位移是3401~3413 cm-1. 实验同时表明随着阴离子浓度的增大, 阴离子拉曼特征峰强度增强, 而冰的拉曼特征峰强度减弱.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 总结出了在-170℃条件下阴离子拉曼峰半高峰面积与冰拉曼峰半高峰面积比值(Si/ )和阴离子摩尔浓度的相关性曲线模板. 这一实验成果和模板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成岩流体包裹体成份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及其在火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综合了炭屑筛选法和炭屑花粉流程分析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从黄土、古土壤和古文化层中提取不同粒径炭屑的新途径——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对不同粒级的炭屑进行分析和统计.筛选法提取、统计粒径在125μm 以上的炭屑颗粒,作为地方性火活动的替代指标;而用炭屑花粉流程分析方法获取粒径在125μm 以下的炭屑颗粒,作为区域性火活动的替代指标.黄土炭屑分级统计方法提高了炭屑研究的精度,丰富了黄土火演化研究的内容,是建立黄土高原火演化历史,研究植被演替和生态特征的重要途径,在认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上最近的一个地质单元,它的持续时间大约从距今2.00百万年前开始直至现在。通常认为,全新世是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替出现过程中的一个最新间冰期,或称冰后期。 人们认为,第四纪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其二是冰期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之变     
《地球》2016,(3)
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最初原始人类茹毛饮血、散居山林,后来渐渐进化,抱团群居,从数十人、数百人的小村落逐渐扩大到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大村庄,然后出现了城墙的环绕和热闹的集市,"城"与"市"组合在一起,就是最早的城市。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登观音台望城》诗中描述的是当时的长安城,整齐的街道和宏大的布局令人赞叹。  相似文献   

18.
陈晓云 《地球》2009,(1):41-42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对人类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过去的气候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测量的气候历史才几百年,只是气候变化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历史的从前的气候变化呢?在科学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科学家是通过各种“岩石”的记录来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过去的变化。这些“岩石”包括海洋沉积物、冰堆积物、风尘堆积物、珊瑚、……。  相似文献   

19.
水库冰气泡含量和密度对探地雷达测厚的影响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库现场试验了RIS K2型探地雷达探测水库冰厚度的能力,试验时所用天线频率为600MHz;同步钻孔测量雷达探测处的冰厚度;以及在一个点上取样测试分析冰晶体、冰内气泡和冰密度。试验时冰面积雪厚度0.03-0.05m,冰层上部有0.24m粒状冰,其下均为柱状冰;冰内气泡含量呈表层高底层低分布;冰密度随气泡含量变化;冰厚度在平面内不均一。通过探测厚度和实测厚度的对比分析以及气泡含量对介电系数影响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积雪、粒状冰和柱状冰三层介质模型,获取雷达波在冰内的理论传递时间。结果发现:能够利用等效介电常数或等效传播速度评价雷达波传递时间,结冰期冰层1/3深度处的对应介电常数或传递速度可以作为等效值;另外因冰内大气泡造成的理论传递时间大于雷达探测时间,其差值随理论传递时间或冰厚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11)
<正>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多,你旅行的时候会选择哪里?今年以来,电视屏幕和网络上迎来了一系列"开餐厅""办客栈""造房子"的生活类"慢综艺"节目,继《中餐厅》之后,民宿类真人秀《青春旅社》与《亲爱的客栈》以及建筑类节目《漂亮的房子》等又接踵而至。这些综艺节目在收获极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带火了不少旅游地。比如,不久前刚收官的《中餐厅》带火了泰国象岛这个小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