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7,(2)
<正>"大树底下好乘凉。"我国古建筑界的后生们喜欢用这句俗语赞叹黄大树。黄大树,1948年生人,现为浙江临海古建筑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2016年初夏,《!望》周刊原总编辑陈大斌与黄大树交谈后,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好大一棵树》的报道,称扬黄大树"这棵台州山里的幼苗终于长成古建筑工程界的一棵参天大树","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林晖 《地球》2014,(8):82-86
紫阳街是浙江第二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南北走向横贯台州城,是国内现存街路最长、街区最完整、街道最本色、街史最悠久的“四最”合一的商贸街。用我国古建筑专家黄大树的话来说,是“江南第一,全国罕见”。紫阳街最早形成于唐初,它的发展与台州府的历史紧密相连,近1400年来见证了无数的落寞与繁华,无数莺歌燕舞、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旗亭酒楼、勾栏瓦肆的传说,都曾在这里演绎。  相似文献   

3.
太湖石     
李列 《地球》2009,(1):76-76
黑白间闪烁着金属般光泽的太湖石,宛若虬龙的枯枝以及那紧盯着公众的生灵。画家用极其写实的手法和中国传统文人的情怀。向我们阐述别样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存的反省。  相似文献   

4.
金星宇 《地球》2015,(1):82-85
<正>一方美玉沁润了一个民族千年的文化情怀,它那温润细腻,光华洁白的质地象征着儒家美好的品行,被当做谦谦君子的典范。玉伴随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发展,已经渐渐融入了民族的血液之中,它超脱了一般物质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寄托。请读者跟随着本栏目推出的"美玉中国"系列,一起去探寻绵延千年的中国玉文化,静听美玉与我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9,(10)
正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深受教育鼓舞,并且想起一件往事。抗战时期,黄炎培去延安,与毛泽东谈及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他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初兴后亡的周期率。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金星宇 《地球》2015,(4):90-93
一方小小的印章,雕刻出了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历史脉络,从高高在上的王宫贵胄,到身穿布衣的文人墨客,从庄严的圣旨,到写意的书画,印章总能在不同的人群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载体。就这样,印章凭借其强烈的政治表征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被各个阶层的人士所收藏、使用,时至今日,印章的神奇依旧在延续着。随着我国印章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印章的材质选择也越发挑剔,除了传统的金属、玉质印章以外,质地细腻、色彩艳丽、柔而易攻的石质印章渐渐成为了主流。在印章石中,以福建的寿山石、浙江昌鸡血石和青田石以及内蒙古的巴林石为最,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章石。  相似文献   

7.
彭陈川  马益冬 《地球》2020,(3):56-63
中国向来不缺名山大川,或风光旖旎,或雄奇险峻,或流传着千年的神话传说,或充满了真挚的人文情怀。在广东韶关有一座丹霞山,其独特的地质特征不但演化出山神水秀的绝美风景,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本文从地质变迁的角度出发,来解构神霄绛阙的丹霞山水,探寻隐藏在山水之间的古老记忆。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3)
<正>四、工匠精神北京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这五大恰恰分别属于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新世纪前,临海古建是全国六家之一、北京市以外唯一可以进入故宫修缮的公司,凭的就是黄大树的工匠精神。古代文人在理念上是轻视工匠的。《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下器",孔子学说主张"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千百年来,正史中没有工匠传记。唐代柳宗元有《梓人传》,"梓人"虽  相似文献   

9.
尹超  张育萍 《地球》2014,(2):109-110
在中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河畔,有一个古老而又宁静的小县——嘉荫县。这里是我国东北麦豆的主产区之一,也是集“山奇、林茂、水秀、潭幽”于一体的世外桃源。然而就是这个边陲小镇,它在中国恐龙研究的历史上怕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故事。它既见证着中国第一条恐龙的出土,也记录着恐龙时代结束时那悲壮和凄凉的画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确定火星不同地形所记录的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确定火星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绝对年龄,并校准陨石坑率,需要从火星原地或从返回样品中获得精确的年龄数据.原地K-Ar定年是目前比样品返回更为实用的一种精确远程定年技术.黄钾铁矾(KFe3(SO4)2(OH)6),是火星上广泛存在的唯一一种通过就位探测、轨道遥感探测、陨石研究三种手段都确定存在的含钾硫酸盐矿物,它已被用于K-Ar和40Ar/39Ar精确定年.火星上黄钾铁矾的保存提供了火星上含水过程的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信息,不同年龄的黄钾铁矾能有效地解读火星历史上地表水流动时期及过渡到当前干旱气候之间的演变历史.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火星上黄钾铁矾存在的区域、矿物学特征、在火星上的稳定性、原地K-Ar定年的研究现状、黄钾铁矾氩扩散动力学等,探讨了黄钾铁矾原地K-Ar定年的关键科学问题、火星采样返回需求、未来研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20,(4):20-23
去年春天,在秦岭南坡,我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鸽子树。之前,我只在图片、视频,论文资料和同事的口口相传中,描绘它的身影,揣摩它的心思。去年四月,我应邀赴秦岭参与一场亲子游学讲学,出乎意料地,途中偶遇一片大树,栖息着无数翩翩“白鸽”。恍惚间,我俨然走进了一千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空,和这个时期的兴盛植物珙桐,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正气势雄伟的"山"字形器、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造型奇巧的金樽铜戈、犹如一棵大树的十五连盏铜灯、世界最早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不久前举办的"剑指苍穹的执着——走进古中山国"展览中,一件件珍贵文物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古老王国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13.
正姹紫嫣红的花朵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千百年来,花不仅装扮着人类的生活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更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意的重要媒介。数以万计的名言佳句、诗词歌赋都与花有关。"笑看花开花落"更是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和人生追求。世界上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花,世界上第一朵花在哪里绽放?这个问题表面看像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  相似文献   

14.
刊后语     
华夏大地、青史悠悠、绵亘流长,古老文明赋蕴极其丰富的地震史料.国人、世人皆同赞誉,颂为"世界地震研究的金库".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会、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的诞生,推动了历史地震的研究,中外的、全国性的历史地震学术交流频发活跃:继《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出版后、《中国历史地震研究文集》一、二集先后问世:在三次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基础上,《中国历史强震目录》正在加程编纂: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8)
正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英才辈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裴文中、程裕淇、高振西、刘东生等一大批杰出的地质学家曾在此潜心学术、建馆兴业。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先驱,也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谱写了壮丽诗篇,有49位院士在这里学习和工作,在大地构造、矿产勘探、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昆虫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泰安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泰安地区主要断层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地震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所处地块在地质结构改变,岩石破裂方面,存在一个固定趋势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作用到了地震事件的分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泰安地区地震趋势没有明显转折,依旧维持目前的趋势。持续的小震活动,是本地区4级左右中强震延迟孕育的有力证明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臧敬 《地球》2012,(7):75-76
剧情回顾德谟的船队回到锡拉岛后,一系列天气异常现象,都在预示着灾难降临,但是岛上心怀叵测的人们依旧沉迷于金钱与物欲的享受之中无法自拔。在拉尔修的婚礼上,德谟讽喻拉尔修的不伦之恋,自尊心受创的拉尔修恼羞离席。而此时,又一次大的震动摧毁了岛上居民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20,(6)
正珠穆朗玛峰,屹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世界第一高峰。作为地球之巅,全年平均温度仅为-29℃,如今却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计的登山者,只因为比山更高的,是屹立在峰顶的勇者。2020年,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6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壮举,5月,中国入再次踏上了攀登珠峰、测量高程的征途!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9,(12)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一位96岁的学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讲堂上讲述着他与一批国宝70多年来从邂逅到诀别的往事。他的讲述就像一张张历史影像的胶片,在听众的脑海中如走马灯一样不断轮流地放映着。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者胡承志研究员,而那一批国宝正是从90年前起陆续出土,又在78年前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或许年岁已高,他的语调并非那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10年每年5-9月MODIS数据根据比值算法提取乌梁素海湖区黄苔的面积和空间分布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探求乌梁素海黄苔产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从而为黄苔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黄苔面积变化的年际和月际特征方面,2000、2001、2005、2006、2008、2010年黄苔面积超过了多年平均值(24 km2).5—7月份黄苔面积较小,保持在20 km2左右;8月黄苔面积迅速增长(约28 km2),9月黄苔面积最大,达到40 km2左右.(2)黄苔发生频率方面,2001年黄苔的规模和频率最高,发生频率达到0.58;2005、2006、2010年次之,发生频率在0.25附近波动(多年年均黄苔暴发频率为0.19);其他年份黄苔的发生频率处于低于0.10的水平.黄苔发生规模较大、次数较多的月份集中在8、9月,发生频率分别达到0.27、0.52,超过多年月均黄苔暴发频率0.19;其他月份黄苔的发生频率处于低于0.10的水平.(3)黄苔出现的空间分布方面,西大滩为东大滩的北部至中部,以及乌梁素海南部明水区排干口附近的西部沿岸是黄苔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4)2个月前的日均温度、降雨和营养盐浓度及当月风速与黄苔的产生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营养盐含量(TN、TP)的空间分布与黄苔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乌梁素海黄苔面积的年际变化受人类活动特别是生态补水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