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口近岸海域生态敏感红线的划定、落地与制度建设等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通过总结分析相关研究,本研究建议在河口近岸海域划定生态敏感红线时,应合理选取水质、沉积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可以代表区域生态敏感性的指标因子构建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RS等技术实现敏感红线的最终划定。在生态敏感红线落地时应考虑整合多源数据集,建立专属GIS数据库,弥补监测空白、完善监控系统,制定陆源关键污染指标控制等内容。在建设生态敏感红线管控制度方面应包括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共参与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淼  杨伯钢  杨旭东  崔亚君  陈娟 《北京测绘》2021,35(10):1235-1239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存在边界不规则、生产建设用地扣除偏差、精度和现势性不足等问题,基于遥感影像和GIS技术,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校核技术路线,制定了5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指标体系;提出了多源数据融合、三条控制线协调、红线边界优化、勘界定标、数据建库等数据管理和更新技术流程,并阐明生态保护红线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为其他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的校核、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如何科学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测体系并实现动态监测,是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落地"的关键性命题.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和管控要求等特点,构建了以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以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为主要驱动的海南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测指标体系,能支撑海南省自然资源管理和监测,持续服务于海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长吉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产生的生态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保证区域生态安全稳定,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土壤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选取反映自然生态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两大类生态风险指数,利用GIS空间分析、RS技术以及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长吉联合都市区进行了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然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气候调节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定性评价;再以生态安全风险评价结果为阻力面,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结果确定生态源地;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定了林地、湿地、草地、水系4类核心生态空间,构建了"三带两区、五脉连江、林田相间"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为长春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采用定量指标法和模型法研究了青海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态服务功能。不同模型下的服务功能利用GIS进行空间叠加处理,得到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总值。对青海省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发现,水、光、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植被覆盖较好,而定量指标法评价因子少、相关数据易获取,但是评价结果只是定性分析;模型法评价因子多、相关数据不易获取,但是评价结果为定量分析、极小区域评价与实际相符。基于两种模型的特点,本文采用"定量指标法"得出防风固沙功能评价数据与"模型法"得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评价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即"综合法"。该方法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青海省生态服务功能,也为下一步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陆海统筹战略为沿海滩涂的统筹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过程中安全监管不足、开发秩序混乱等问题,为确保沿海滩涂开发中区域生态安全,掌握区域生态健康本底状况,本文提出了沿海滩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技术方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典型地区开展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滩涂生态化开发统筹协调、动态管理、综合调控提供借鉴,为生态文明战略下的国土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划定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北京市2015、2017及2019年三期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并在全局及局部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从空间上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修复显著、生态破坏显著区域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用地整体处于流出状态,且各类变化斑块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效应,15个区域为人类活动密集区,其中雾灵山及周边山区、松山及玉渡山保护区、南海子公园、密云水库、怀沙怀九河、泃河平谷段(西南段)等6个地区为生态破坏显著区域,建议对其加大监管力度;生态修复显著区域为京密引水渠密云段,其他8个区域均为人为破坏及修复活动共存区域。本文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设美丽北京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规划编制研究的重要依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生态敏感性定量分析。文中以环滆湖地区为研究区,选择海拔、水域、农田、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建成区六项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借助GIS空间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功能,采用因子叠加取最值法得到规划研究区的总体生态敏感性区划,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为环滆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规划策略制定与用地空间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支撑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功能红线作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起到关键作用。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需要以准确、客观的地表空间数据为依托。本文通过在试点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讨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具体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中的服务模式、技术流程以及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的战略要求,为保证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本文在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边界优化校核研究,在整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地形图数据、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林业小班数据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对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校核内容进行创新性的分级分类,提出了对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其他单元的边界优化校核处理方法,并基于ArcGIS平台,针对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精度、现势性、完整性、协调性及边界一致性情况进行分析校核及优化,使生态保护红线达到1:1万成图精度,实现红线精准落图、落地。该研究为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钉桩、管控及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提供了基础底图,研究方法同时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校核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服务国土空间规划问题,该文基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实践,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视角,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指标,分析了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前后边界规则程度、地表覆盖以及与自然保护区协调程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校核后边界复杂程度降低;房屋建筑区、构筑物、人工堆掘地、铁路与道路、种植土地均有所减少,荒漠与裸露地表基本没有变化,林草覆盖、水域明显增加;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分区面积都有所增加。在今后生态保护红线动态更新过程中要全面掌握空间规划需求,推进“多规合一”实施,实现全市“一张图”。  相似文献   

12.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能够为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格网为评价单元,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空间上的定量预测;并运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GIS叠置法从土地利用布局上评价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合理性。以鄂城区为例,划分了702个格网,规划实施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减少了414.54万元;建设用地布局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宜性,只有0.23%分布在高度敏感区内。因此,鄂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但还应注重对森林和水域等重要生态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地理国情普查在批而未用土地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和历史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已批建设用地红线内批而未用土地进行监测的总体技术路线,并综合运用GIS空间叠置与转置分析法,研究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区红线范围内地表覆盖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供应数量呈下降趋势,城市外延扩张式土地利用模式已不可持续,内部潜力挖掘是今后的重点;试点区批而未建红线范围内主要地类为草地,开发潜力大。地理国情普查为已批建设用地监测提供了数据基础,本文设计的监测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对各种生态风险及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雅安地震灾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特征,选取芦山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GIS及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和易损性分析,建立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划分生态风险区类型,进而提出生态风险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微度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集中分布在高海拔的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该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抗干扰能力较强,地质灾害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2)中度和高度生态风险区具有沿农田及建设用地生态系统集聚分布的特征,该区地质灾害频繁,地壳活动性较强,生态系统抵抗灾害的能力较差。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防御、规避风险及安全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忻静  张雯  李淑瑶 《测绘通报》2021,(7):150-155
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从生态空间规模水平、生态空间稳定水平、生态空间保障度等角度出发,在常规基础评价指标之外,结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指数、生物丰富度指数的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金山区各街镇的生态空间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技术方法与路线,可为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统筹各类规划的空间要求及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遥感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功能、服务及其过程的遥感解析方法,发展遥感驱动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揭示贯穿在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功能、服务中的深层次生态系统过程与隐性表现。新一代卫星和传感器为生态系统遥感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源。生态系统类型和格局辨识能力还有待提高,从而对智能信息提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方面还需要充分挖掘遥感数据的深层隐含特征,发展出一些易于处理且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功能特征的新指标。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面仍需,发展遥感驱动的新的生态系统评估模型。与云平台的结合是生态系统遥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及监督提供了契机,也可为重大工程的生态效应评估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现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目前及未来生态保护用地面积比例,并提出了国土生态安全的空间管制策略,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域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新增生态保护用地以实现生态功能的落地,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统筹各类自然保护地。研究成果可为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利用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定量研究县域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与有效补偿、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遥感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富锦市199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富锦市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持续降低,由1990年的2 919 713.47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1 671 722.54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与其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当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也随之改变;人口和经济是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