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用我国自行研制的763型长周期地震仪建成的全国长周期地震观测台网及各台基本数据,该台网与我国已有的短周期地震台网配合起来已达到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的观测水平。使用本台网的观测资料做出的初步结果证明763长周期台网显著提高了我国测震能力,并在某些观测领域已突破国外文献报道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763长周期地震仪是我国设计制造的长周期地震仪,1980年以来,已经有26个台站安装试记。总的看来工作是正常的。垂直向抗干扰能力比较强,记录较好。而水平向抗干扰能力差,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干扰都能记录到,影响763资料的使用,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佘山地震台于1979年6月安装了763长周期地震仪,该年8月13日—14日记录了第一张地震图,至今已有十多年。仪器本身逐渐稳定,图面质量逐步符合要求,并很快应用于地震分析工作。在每五日拍发的国际电报中,从1979年底起已使用了763地震记录图的部分资料。在十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对763长周期地震仪的维护和使用摸索出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震台的763长周期地震仪已于1984年6月正式投入观测记录,至今已3年多。经过1986年763技术小组组织验收合格。由于对763记录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大都沿用过去处理SK 记录资料的方法,没有处理763资料的独立的系统方法,近年来我们利用763记录图,较顺利地处理了各地区发生的极远震,本文仅将763地震仪记录的极远震震相特征做一总结,以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计算的角度解释了763型水平向长周期地震仪系统受地倾斜变化的影响和竖直向长周期地震计如何实现零长弹簧的补偿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中、短周期地震观测系统中无须考虑的,而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和要实现最佳工作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763长周期地震仪及其地震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763长周期地震仪的原理特性,并着重分析讨论了长周期仪器在地震观测记录中显示出来的典型特性。指出763长周期资料的应用,能明显提高地震台站的监测能力和单台定位精度。地震记录震相清晰,特别是对记录“影区”地震和极远震有独到之处。763资料的应用,对于地震学的研究与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基准地震台上,目前主要使用三种类型地霞仪。它们是,直接放大地震仪(包括513型中强震仪,维谢尔特地震仪(SW)和大森式地震仪),电流计放大光记录地震仪(包括62型、64型、哈林(SH)、维开克(VGK)等短周期地震仪,基式(SK)和加维(GW)中长周期地震仪,763型长周期地震仪)和电子放大笔绘记录地震仪(包括 DD—1型微震仪和 DK—1中长周期地震仪)。这些仪器在过去的观测中积累了大量地震资料。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必须对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程度做出正确估计,为此,必须确知这些仪器的动力学特性。作者的工作是,根据上述十二种仪器分段标定结果,给出了它们的传递函数,并由传递函数分别导出了它们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时间特性的解析表达式,最后给出了计算结果和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和时间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于1986年12月10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的验收鉴定会。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长沙台、长春台、北京台、武昌台、新疆地震局等有关单位共17人参加了会议。我国研究人员盼望已久的我国自己的长周期地震台网,在1980年长周期地震仪研制完成  相似文献   

9.
地震仪对地震波的影响是由仪器的频率特性决定的。由于不同频率特性的仪器,对地震波的响应是不同的。测定震级所使用的频率范围依赖于所使用的仪器。短周期DD-1地震仪整机频在0.1—1.0秒这段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超过1秒,曲线急剧下降,因此DD-1只适应一秒以内地震波的震级计算。中长周期SK地震仪的通频带基本上落在0.1—10秒范围,在其通频带范围内,动态放大倍数基本稳定。长周期763地震仪,它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鉴于记录仪走纸速度及放大倍数的优越,短周期地震仪(如 DD-1)记录的测量精度肯定要比中、长周期地震仪(如 SK、763)记录的高。但是,对于地震初动的记录及到时的测量,是否 DD-1的肯定比 SK、763仪的好呢?本文从观测事实及理论上作了初步探讨,纠正了这种误解,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马宝柱  徐戈 《内陆地震》1997,11(1):62-69
利用乌鲁木齐地震台1985、1986年SK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279次和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385次世界各地地震事件(Ms≥4.0,6≥6.0°,h≥80km),计算得出乌鲁木齐台763仪面波震级的平均偏差八M=0.033,标准误差S=±0.211;SK仪面波震级的平均偏差凸M=0.021,标准误差S=±0.238。分析得出震级偏差与震中距离有关,计算了新的起算函数,求出厂部分区域震级偏差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140°的地震衍射波Pdif的走时及振幅、周期。并讨论了识别这一震相的方法,还肯定了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衍射波Pdif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763长周期地震仪台网已经形成,仪器的标定方法也基本上得到统一。为了使763台网系统的动态放大率趋于统一.便于资料交换,根据1987年7月大连会议的要求,我们集泉州台、太原台及其它兄弟台站的经验,设计了763仪在PC-1500计算机配接CE-150窄行打印机的标定计算程序,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使用不同类型仪器的观测数据,用方位角法进行单台震中测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用短周期仪器测定近震效果较好,而对于远震则应主要依靠763型长周期地震仪.由于763仪器改善了P波的影区记录,其观测资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台定位能力.文章还以观测事实例举了P_2在定位中的应用,并就P_2的识别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大于160度的衍射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本地震台网过去使用中长周期地震仪,由于受频带限制,虽然记录到一些幔核界面的衍射波震相Pdif,但震相初至清晰可辨的较少,震中距大于160度的Pdif,则从未记录到。自从763型长周期地震仪在我国基本台网铺设以来,则相继记录到震中距110—150度的初至清晰的Pdif。 1985年3月3日在智利发生了一次强震,美国PDE目录给出了如下参数:0:22~h47~m06.9~s;φ:33.155s;λ:71.980w;h:33km;Msz:7.8。这次地震在我国基本台网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分析了泰安台763长周期地震仪日常观测中所记录到的几种主要干扰因素的表现形式和排除方法。认为潮湿、倾斜及线路中的电干扰和人为局部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763地震仪的正常记录,正确的判别和排除这些干扰,对获得好的记录,进而对地震科学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763长周期地震仪的标定计算,大多根据《763长周期地震仪仪器标定法》V_(max)-σ~2经验对照表,按照选定的 V_(max)查出相应的σ~2,然后计算动态放大倍数。由于多套仪器的 l_0,J_1、j_2不尽相同,所以尽管保证 D_1=D_2=1、T_1=15。~s0、T_2=100。~s0,还是可以发现实际计算出的 V_(max)与根据经验对照表选定的 V_(max)并不一致。就是说,这种办法不能准确控制 V_(max)为选定值。至于有的注重保证三个分向的静态放大率 V_0的一致性,根据:  相似文献   

18.
目前763长周期地震仪存在记录滚筒走速不稳、时分号控制稳定性差、大震时电流计无增光、影响记录质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为此而设计的运行控制器,并就各部份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作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 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 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 Flinn、Engdahl 和 Hill②③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 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 和 DK-1仪)测定的震级,M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B 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 仪或 DK-1仪)或763长周期仪测定,mb 是用短周期地震仪测定。为便于使用和对比,报告中还给出了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短周期体波震级 mb 和面波震级 MSZ 。为避免混乱,各种震级之间概不换算。  相似文献   

20.
苏联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和我国核爆信号的识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乌鲁木齐地震台位于北纬43°48′48.87″,东经87°42′17.48″的天山北麓,海拔高度为901.31m。台基岩性为三叠纪砂岩。该台设置的主要仪器有基式、62型、DD—1型、DK—1型和763型地震仪,仪器装置在4m深的地下室里,室内温差小于0.5℃,微震仪的放大倍数约为14万倍,中长周期仪为1千多倍,监测能力较强。能够清晰完整的记录苏联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和我国核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