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读者沙龙     
《地球》2011,(1):5-5
时光飞逝,2011年来到。我发现《地球》杂志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栏目多样了.内容丰富多彩了。图片更漂亮了.文章思想更深刻了,文笔更犀利了。可读性更强了……我很喜欢“地学讲堂”的文章.写出了地学上的许多知识.非常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损伤性能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现行抗震规范设计方法,运用荷载抗力分项系数法对结构损伤可靠度进行了研究。选择了恰当的地震动随机过程模型。合理地确定了模型参数。利用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模型。应用响应面法拟合目标函数,提出了钢筋混弹簧土结构损伤可靠度的分项系数标定方法,根据试验经验公式并结合截面应力应变分析。确定了钢筋混凝土截面恢复力模型参数,应用MonteCarlo方法对结构的可靠度进行计算。编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可靠度计算程序,采用重要抽样法计算结构的可靠度,提高了计算效率,计算了现行抗震规范的结构损伤可靠度,确定了分项系数和目标失效概率的关系。为现行规范向性能设计规范的过度提供了可靠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模糊数学方法在烈度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模糊正态集贴近度的概念,对现存的烈度评定作了定量处理。文中收集了十余方面的文献和报告,整理了约七百个数据,初步编制了从Ⅵ度到Ⅺ度的以房屋破坏为指标的定量对照表,并以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为例,对它的五个点作了内检。文中对其中的两个点提出了不大的修正,对其余三个点作了肯定。与实际情况颇为符合。文中还阐述了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烈度评定的一般考虑,提出了计算方法,为对经验性的烈度评定用计算机作定量处理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立式储罐动力反应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工程上常用的储罐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建模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证明该模型和采用的求解方法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态响应分析及动力反应谱分析,得出了储罐内力及变形值,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为今后储罐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章  谷青 《内陆地震》1990,4(3):211-221
采用多因子综合概率法估计了乌鲁木齐市区及矿区的地震危险性。根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震损概率法,预测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灾害。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姜葵  刘祖荫 《地震研究》1989,12(4):285-299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澜沧、耿马相继发生了7.6级、7.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曾经作过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在1985年完成1986年出版的南北地震带未来十年地震危险性研究报告和预测图中,澜沧、耿马地区就是两个圈定的7级危险区中的一个。1986年该报告正式上报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起该区域为我省的地震危险性监视区。1988年除加强监视外,我们还加强了一系列大震对策措施的准备工作。1988年8月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我局派出的现场考察组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并指出该区仍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与此同时,省局科技人员对该区作出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短期预报,并向当地打了招呼,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遗憾未能作出临震预报。大震发生后,我局昆明遥测台网仅7分钟定了位置和震级,并报告了国家地震局和省政府,及时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震后2.5小时,现场监测队伍就出发了。在大震现场仅三天内就作出了地震趋势判断,也较好地作出了强余震的预报,有力地组织了地震考察及地震知识宣传。这一系列的大震对策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现场的抗震救灾工作,减轻了震灾的继续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整个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及大震对策工作在国内外都是一次较高水平的科学实践,得到了中央慰问团及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球资料详细研究了各种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前兆的时问形式。对所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卡帕平方”规律得出了前兆的时间形式和类型依赖关系的结论。讨论了成对相关系数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唐山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唐山市的实际资料,分析了控制综合成灾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综合成灾机理。针对各种致灾因子间关联关系的复杂性,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综合成灾危险性评价模型,确定了模型因子和关联系数矩阵。基于功能设计了唐山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介绍了系统功能和界面,分析了唐山市综合灾害危险性的分布,并对唐山市的综合防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回归分析方法在地震科学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回归分析方法在地震科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按变量之间的物理关系进行分类回归的新观点。针对实际地震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分类方案,从理论上论述了不同类型问题采用不同的回归方法的必要性。通过对实际地震问题分析,剖析了现有回归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统计问题如何选用适当的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线性连续介质理论,包含非对称应力场,也包含对称应变和反对称旋转。我们讨论了相关的本构定律和平衡方程。在这个理论里,与应力反对称部分平衡相关的运动方程中,用应力矩代替了平衡。我们的理论证实了旋转波甚至可能存在于均匀的弹性连续介质中。考虑了不同种类的极限形变,介绍和讨论了包括旋转和扭转场之间相互作用的波动方程的解。利用应力的对称部分和反对称部分,得到了位错密度—应力之间的关系式。对于具有粒化和微裂纹化的更高级形变状态的材料,介绍了旋转和震相移动π/2的扭转及同步解。记录到的一些旋转和扭转例子证实了同步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土结构性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土结构性的概念和土结构性研究的意义。回顾了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对土结构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力学方法是进行土结构性定量化研究的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频合成全息探测成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全息成象应用于探测时的特点,提出了“全息探测成象”的概念。指出对地层介质使用弹性波或电磁波时,关键问题是纵向分辨力低。作者从信息论和天线阵理论的观点探讨了单频全息成象,研究全息成象和相关检测、匹配滤波以及相控阵之间的联系,提出了多频合成全息探测成象作为解决纵向分辨力的一个方法。探讨了它的原理,指出了它和“脉冲全息成象”的关系,导出了纵向分辨力公式,并给出了二维理论模型计算的结果,以说明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叙述了多频合成微波全息探测成象的试验。采用二维干涉型全息图做了简单模型的水槽试验,由计算机成象的结果证实了多频合成法的高分辨力和良好的成象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对历史记载[1]的“1716年准噶尔西部地区地震”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发现了长70公里的地震断裂带和其它地震形变现象。根据考察资料勾绘了地震强度等震线图,估算了有关的地震参数,对地震发生的年代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丛集性是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地震群体活动的基本属性。本文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特征。对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期幕、段带进行了划分,研究了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象。结合当前地震形势,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期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极限荷载分析的便捷解法。用该方法对一个框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进行了几个方案的比较。利用便捷解法通过对结构方案的调整,提高了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并改善了破坏时结构的塑性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新疆地震台网测震资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背景,分析了系统的架构与设计方案,及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阐述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将其加以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玛纳斯县城房屋建筑地震损失预测及抗震设防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立军  尹力峰 《内陆地震》1997,11(2):168-173
以玛纳斯县城现有房屋建筑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县城的房屋建筑进行了分类。作了抗震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易损性矩阵。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及县城房屋建筑的发展情况,给出了未来10年房屋建筑的震害预测结果,并对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和加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1965年美国科学家Zaden发表了关于模糊数学问题的第一篇论文。1976年我国也陆续发表了模糊数学的有关文章。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不仅用于自然科学,而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地震予报研究的模糊数学问题,近几年来冯德益等人进行了研究,相继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重要论文,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了地震予报科研工作。1982年,蔡经球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系统控制理论,分析了DD—1和DK—1地震仪开环系统的零极点分布,讨论了零极点分布对系统动态特性,包括对初动特性的影响,讨论了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与单位阶跃响应的关系,讨论了主导极点和偶极子对仪器过渡过程的影响。给出了DD—1和DK一1地震仪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函数表达式和响应曲线,并给出了评价系统动态特性的时域指标。提出了用调节时间t_s作为评价仪器记录初动质量的特性参数。讨论了初动分析过程中,仪器的初动特性对初至波记录的影响,并给出了这种影响的时间尺度。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实现脉冲标定存在的问题和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时纬残差分析方法及残差变化与强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辉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89,12(3):277-284
本文改进了时纬线差的分析方法,改善了残差异常与强震的相关关系,减少了虚报率。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的异常,可对预测地震的远近大小提供更多信息。给出了1983年以来的时纬线差异常与全部5级以上地震的对应结果。最后讨论了可能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