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性—超基性岩熔体结构对铜(镍)、金成矿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有着密切联系,熔体结构特征可作为Cu、Au成矿的指示标志。本文基于72个不同类型基性—超基性杂岩样品的系统分析,探讨岩浆熔体结构与Cu-Au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认为基性—超基性杂岩熔体的NBO/T,NBO,M~(2+),FeO和MgO值愈高以及T,M~(3+),Fe_2O_3和CaO值愈低,则愈有利于Cu(Ni)矿化,反之则有利于Au矿化。基性—超基性熔体中的Cu离子主要占据八面体位置,而NBO/T,NBO和M~(2+)值愈高则八面体位置愈多,故有利于Cu的滞留富集,以致最终成矿。元素Au在基性—超基性熔体中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而Au~+主要与Fe~(3+)结合形成四面体结  相似文献   

2.
(一) 性能蛭石又名水云母,是由金云母或黑云母交代作用、水化作用或水热变质等作用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变质云母。化学成分属于复杂多变的镁铝或铁的含水硅酸盐矿物。蛭石的分子式为:(Mg、Fe~(2+)、Fe~(3+))_3[(SiAl)_4O_(10)](OH)_2·4H_2O。蛭石成  相似文献   

3.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尽管某些研究者认为黄铁矿中确实存在有晶格金,但以前的研究都没有取得直接而充分的证据。为此,作者做了晶格金的萃取实验,使黄铁矿中的晶格金(离子金)形成[AuCl_4]-络合物,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证实了[AuCl_4]-的存在,从而取得了晶格金存在较为直接而充分的证据。作者认为,象黄铁矿中Fe~(2+)与Au~(+)的取代关系的理论解释不应局限于类质同象的传统理论上,而应用现代的配位场理论解释之。计算表明,只要温度足够高,Au~(+)是可以取代Fe~(2+)形成晶格金的。本文还通过穆斯鲍尔谱的研究,探讨了晶格金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放废物处置罐候选金属材料,低碳钢在处置库服役期间,其腐蚀产物侵入缓冲屏障,导致缓冲材料矿物相变与性能变异,威胁多重屏障体系的长期安全稳定。本文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处置库深部还原环境所处的弱碱性化学场与中低温度场的变化趋势,认为处置库深部化学-温度还原条件可导致处置罐Fe腐蚀释放Fe~(2+)。在处置库长期运行过程中,蒙脱石与Fe~(2+)接触发生矿物相变,一方面Fe~(2+)置换蒙脱石八面体晶格中的Al~(3+)和Mg~(2+),还原Fe~(3+)或直接占据空位,生成次生矿物;另一方面Fe~(2+)交换蒙脱石层间的Na~+、K~+和Ca~(2+),转化为铁基蒙脱石。矿物相变可诱发缓冲屏障性能变异甚至退化。基于"抗矿物转化"理念,提出了下一阶段缓冲材料矿物相变研究方向,为地下实验室碳素钢选型、缓冲屏障验证试验设计以及屏障体系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氧化还原作用对自然界很多矿物的形成和分解都有很大影响,它是控制变价元素的分布、迁移、分散或集中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成矿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和含矿岩石的氧化还原性质,对揭示矿床形成机理,发现矿化规律和普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界的很多元素都具有几种不同的价态,例如,铁有Fe~0、Fe~(2+)、Fe~(3+),铜有Cu~0、  相似文献   

7.
西藏羌塘地区榴辉岩石榴子石和磷灰石中均发育矿物出溶体,结合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及能谱分析,确定了石榴子石中的出溶体有金红石、石英和角闪石,指示其可能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本研究在磷灰石中发现了金红石出溶,并认为其可能是在高压/超高压条件下元素相互置换的结果,置换方式为Ti~(4+)(Fe~(2+)、Si~(4+))=2Ca~(2+),这些出溶体的形成为榴辉岩曾经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研究泡塑吸附金分离的基础上,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吸附,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痕量价态金的含量,探讨了溶矿介质、解脱时间、吸附温度、Fe~(3+)加入量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详细讨论了Fe~(3+)在溶矿和吸附过程中的作用,并将该方法用于土壤中痕量价态金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 01 ng/g,测定范围为0. 03~300 ng/g,价态金回收率分别是Au~(3+)97. 3%、Au~+95. 8%、Au098. 9%,价态金分离精密度(RSD,n=12)为7. 3%~18. 8%。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价态金,不但有效地抑制了共存元素的干扰,而且能降低检出限,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自动化进样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分析测试效率,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测试。  相似文献   

9.
岫岩玉是我国的主要玉种之一,属于蛇纹石玉。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可见光吸收谱,及电子显微镜等项研究确切查明主体矿物为叶蛇纹石的基础上,选两个优质玉样进行~(57)Fe穆斯堡尔谱学研究。岫岩玉的穆斯堡尔谱由两组四级双峰构成,第一组双峰(δ=1.12,△=2.73与2.72mm/s)系由镁氧八面体中的Fe~(2+)形成,另组双峰(δ=0.35与0.36,△=0.63与0.55mm/s)反映的是镁氧八面体中的Fe~(3+),Fe~(3+)/Fe~(2+)分别为0.90与0.78。铁是参与叶蛇纹石晶格的组分;Fe~(3+)与Fe~(2+)均处镁氧八面体中;Fe~(3+)/Fe~(2+)近于与小于1是制约它呈绿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江嘉济  张建洪 《矿物学报》1990,10(4):370-375
本文在结构测定的基础上。应用穆斯堡尔谱技术。确定了钛钡铬石和钛钾铬石中铁离子的价态及结晶学位置。测试结果表明钛钾铬石中Fe的相对含量Fe~(2+)>Fe~(3+),而钛钡铬石中Fe~(2+)相似文献   

11.
水银洞金矿床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得出水银洞金矿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金赋存于砷黄铁矿环带中,金含量与中等砷含量3%~6%相对应,这可能说明金在砷黄铁矿环带中以亚微米-纳米级的颗粒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而不太可能是以晶格金(即以Au~(3 )-As成对置换黄铁矿晶格中的Fe~(2 )-S)的状态存在。矿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成矿年龄70Ma。  相似文献   

12.
晶格金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内,笔者首次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研究了含金黄铁矿和含金毒砂。低温(77K)和室温(300K)下的EPR谱线都具有一个含金标型吸收峰,该峰具有各向同性的g因子,g=2.001±0.001;而不含金的黄铁矿和毒砂均无该吸收峰。这是由于在含金黄铁矿和含金毒砂中,Au~ 等不同电价的离子替换晶格中的Fe~(2 ),产生顺磁中心。故EPR波谱仪是寻找金矿的重要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论太古宙含金剪切带的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金剪切带是长期发展演化着的宏大动力学体系。其成矿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受时间、空间和动力学、热力学等因素综合控制。含金剪切带发生于强变质变形高峰期或稍晚,含金石英脉是它发展演化的中晚期产物。含金剪切带不仅具有导矿、容矿作用,而且也是重要的造矿因素,在金的成矿作用链中导致矿化发生、促进矿化向成矿转化和控制就位起极重要的作用。绿岩的含金性、变质变形及伴随的重熔岩浆活动是金成矿必要条件,而含金剪切带及伴随的钾质花岗岩和碱交代、酸交代作用是金成矿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电子探针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对四川盆地东南地区林1井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进行了研究。其特征表现为基质白云岩晶体较小,中-巨晶鞍形白云石充填溶蚀孔洞和裂缝。鞍形白云石晶体上常发育数条由内到外铁元素含量依次降低的明亮条带,表明其受到多期次的深部热液侵入的影响。通过对电子探针样品的分析,发现在热液白云石形成过程中,Mg~(2+)取代Ca~(2+)的同时伴随Fe~(2+)、Mn~(2+)、Sr~(2+)参与结晶。热液白云岩刚开始沉淀时,热液中的Fe~(2+)与Mn~(2+)进入原岩,随着Mg离子大量取代Ca~(2+),使Fe~(2+)与Mn~(2+)进入率下降;或是前期热液白云石的沉淀大量消耗了热液中的金属Fe~(2+)和Mn~(2+),导致金属离子供应不足,造成沉淀过程中Fe~(2+)与Mn~(2+)含量随着Mg~(2+)含量增加而减少,反映着热液白云岩化过程的流体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15.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25~200℃区间内含有机酸、有机酸盐的水溶液及含石油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萃取能力,以及沥青、干酪根对水溶液中Au~(3+)的还原作用。结果说明,大部分含有机质水溶液对Au的淋滤作用超过单纯的无机盐卤水,石油中Au浓度达到水溶液之中金浓度的4000倍,含石油水溶液可把岩石中90%的金淋滤出来。沥青、干酪根对Au~(3+)有强烈地还原能力,其中沥青还原Au~(3+)的活化能E接近一个恒定值(12.4kcal·mol~(-1)),与沥青的热演化程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广东河台糜棱岩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产于麋棱岩带的河台金矿是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主要控矿因素有:①矿源层(含金建造)——提供金的来源;②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岩浆热液作用——促使金发生活化转移;③韧性剪切带——提供了导矿通道及容矿空间。矿床形成于中温(250℃)、中深(573.5×10~5Pa)的条件。成矿流体富含HCO_3-及CO_2,并具Na~+>K~+>ca~(2+),HCO_2~->C1~->F~->ΣS,CO_2>CH_4的特点。介质从早到晚由中性到弱碱性,氧逸度f_(o2)为10~(-37)-10~(-39)。矿床是多阶段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变质热液起着主导作用,海西—印支期断裂重熔岩浆热液活动使金局部富集。在此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河台金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东部皖北地区分布着新元古代镁铁质岩,其中一些碱性基性岩为金刚石的赋矿岩石。为了确定安徽栏杆金刚石矿区的石榴子石种类,对矿区内不同类型的石榴子石进行系统采样,测定了62件石榴子石微区化学成分。结果显示,安徽栏杆石榴子石矿物化学式A_3~(2+)B_2~(3+)(SiO_4)_3中的A组阳离子由Mg~(2+)、Fe~(2+)和Ca~(2+)离子占位,B主要由Al~(3+)、Fe~(3+)、Mn~(3+)和Cr~(3+)离子占位,三价阳离子主要为Al~(3+),二价阳离子主要为Ca~(2+),表明研究区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钙铁-镁铝石榴子石系列。在62个样品中,发现了超硅石榴子石。经过计算其形成的压力范围为12.1~12.8GPa,深度可达300km。  相似文献   

18.
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斑岩岩浆氧化状态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京渤  安芳 《矿床地质》2018,37(5):1052-1064
近年来,成矿斑岩岩浆的氧化状态对斑岩铜矿床成矿潜力和成矿规模的控制作用受到了矿床学家的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斑岩岩浆氧化状态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的适用条件:(1)钛铁氧化物(钛铁矿-磁铁矿)固熔体的组成,适用于含共生岩浆成因钛铁矿-磁铁矿的斑岩体;(2)岩石中的Fe~(3+)/Fe~(2+)含量比值,适用于新鲜的熔融包裹体或未发生热液蚀变和地表风化作用的新鲜岩石;(3)黑云母中的Fe~(3+)、Fe~(2+)和Mg含量,适用于黑云母与磁铁矿和钾长石共生的岩体;(4)角闪石主量元素含量,适用于温度为550~1120℃、压力1200 MPa、氧逸度(f(O2))为-1≤ΔNNO≤+5的钙碱性喷出岩或浅成侵入岩;(5)锆石Ce~(4+)/Ce~(3+)比值;(6)锆石EuN/EuN*比值,斑岩铜矿成矿斑岩为中酸性岩体,其中锆石普遍发育,因此被广泛用于确定岩浆氧化状态。文章还通过收集中国冈底斯成矿带、金沙江-红河成矿带、中甸岛弧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域和中亚成矿域主要斑岩铜矿床成矿斑岩岩浆氧逸度资料,讨论岩浆演化状态对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规模的控制作用,发现同一成矿带内含矿斑岩的氧化状态明显高于不含矿斑岩,且含矿斑岩的氧化状态与斑岩铜矿床的成矿规模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王亚飞 《地质与勘探》2022,58(6):1170-1178
山东牟平腊子沟金矿位于华北板块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牟平-乳山金矿成矿带中段,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通过镜下显微结构观察、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对腊子沟金矿载金矿物的组成、成分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首次在该矿区发现含金独居石和含金磷灰石,金含量达到0.283%~0.456%,推测金可能通过类质同象形式替代磷灰石中的Ca2+或独居石中的稀土元素(Ce2+、 La2+)以晶格金的形式存在。前人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中金主要以Au[HS]2-和AuCl2-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本次含金磷酸盐矿物的发现表明:可能部分金以磷酸根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叙述了金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 ,主要阐述了金的来源、迁移和沉淀机制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 ,金大部分来源于周围变质岩层 ,小部分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基性岩脉提供 ;成矿介质热液以岩浆期后热液为主 ,还有少量的大气降水的加入 (或变质岩的粒间溶液 ) ;矿化剂如 Cl-,CO2 ,S2 -多数来源于基性岩脉或上地幔汁 ,少数由地层本身提供。金在成矿早阶段几乎都呈 [Au Cl2 ]-形式迁移 ;在成矿中阶段主要呈 [Au(HS) 2 ]-形式迁移 ;在成矿晚阶段大部分呈 [Au2 (HS) 2 S]2 -形式迁移。金主要是由于含金热液在从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时降压沸腾而沉淀富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