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重点对原方案的样本资料、因子选择、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扩充和改进,试验了多种统计预报模型;同时考虑了双台风和打转台风的预报问题。从而提出一个改进的台风路径统计预报模式,将预报时效从60小时延长到72小时。并对1986年和1987年共11个台风的45次独立样本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业务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确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台风路径统计预报79年改进方案(下称79方案)投入业务使用已有九年,虽然预报效果较好,但存在着稳定性有所下降等问题,为此我们从样本资料、因子选择及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了扩充和改进,并将预报时效延长到24—72小时,并以1986年和1987年的台风独立样本对改进后的业务模式(下称改进方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的预报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加兴地区气象学会为了适应基层台、站推广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的需要,于83年3月1日—14日在湖州举办了《数值天气分析和预报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讲座。特邀上海台风研究所付研究员朱永提和工程师郭永润两同志主讲,徐叙章同志辅导。他们对数值天气分析和预报的基本原理,方法,预报产品的应用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着重阐述了物理概念及方法。对北京气象中心的北半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即B模式)亦作了详尽的介绍。此外还介绍了常用的物理量计算、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模式输出统计(MOS)预报和天气一动力统计预报方法。这次讲座,对与会者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对数值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4.
环流统计相关作长期天气预报是目前气象台站主要方法之一。着眼于大气环流天气学方法,并用环流特征参数为因子作数学统计,这必须注意到,大气环流预报要求各环流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各天气系统之间作为一个整体对预报对象以作用,而数学方法则要求在计算时各因子之间尽可能相互独立、互不相关,若有几个因子(区域)互有相关,最好择取其一、实际上在同一时间(月、旬、候)天气图上,各天气系统之间(特  相似文献   

5.
综合应用天气动力统计方法,对T106 L19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辽宁夏季暴雨预报。首先将影响辽宁夏季降水的环流分为特定、低涡、台风型,再根据天气动力学逐型选取显著预报因子,最后进型建立进步判别预报方程。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本预报系统完全客观、自动。对1997、1998年汛期的暴雨过程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天气动力统计方法,对T106L19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辽宁夏季暴雨预报。首先将影响辽宁夏季降水的环流分为特定、低涡、台风型,再根据天气动力学逐型选取显著预报因子,最后逐型建立逐步判别预报方程。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本预报系统完全客观、自动。对1997、1998年汛期的暴雨过程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气象》1985,11(1):34-34
一、新成果和科学实验 1.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进展; 2.新产品或新科研成果介绍及其推广应用; 3.中尺度天气系统实验基地的实验计划及其实施方案; 4.数值实验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二、天气分析和预报 1.台风、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分析探讨,短期预报方法和经验; 2.动力、天气、统计相结合的中期预报力法、模式和预报经验; 3.临近预报(0—2小时)及甚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8.
前言强对流天气是浙西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灾情重,危害大。用常规的天气图方法预报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难度较大。使用金华的雷达回波资料及环境气象要素作因子,经统计、筛选,建立判别预报方程和单站回波因子加经验的预报方法,作浙西地区春夏强对流的预报。并根据回波路径和回波演变以及地形特点,确定影响范围和落区。  相似文献   

9.
Kalman滤波技术在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一鸣  周洪祥 《气象学报》1986,44(3):336-346
本文从台风移动的动力学模式出发,讨论了目前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探讨了kalman滤波器的实现方案,并分析了在采用kalman最佳线性递推滤波方法作实际预报时对误差计算的处理方法,从而对台风路径的动力—统计预报作了改进。通过较多独立样本的检验,表明了台风路径动力—统计预报的kalman滤波方法,能够修正台风路径预报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正压涡度方程,结合观测到的台风涡旋的主要特征,介绍了台风涡旋的移动理论。然后,用数值试验和天气气候资料统计结果来阐述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大小,并讨论了它们在实际台风路径预报中的启示和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