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山东中景观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传海  宋永昌 《地理科学》1998,18(2):183-189
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山东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7个景观型、17个景观亚型。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以: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地貌图等,编制了山东南商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在景观生态类型图上量算了各景观亚型的面积,并且分析了山东南部主要景观型的生态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对  相似文献   

2.
基于CBERS-2遥感数据的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分类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生态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应用CBERS-2遥感影像数据,以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地表植被等因子为分类依据,对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自上而下地划分。研究认为:景观生态分类是建立在尺度的基础之上,不同尺度上的分类单元在纵向上构成了景观带至景观元的多等级景观生态分类体系;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类型可划分为2个景观类(4个景观亚类)、14个景观系、27个景观型,且该分类系统属于景观生态分类等级阶梯中的中尺度分类段;艾比湖流域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对进一步认识和科学合理地利用、规划及管理干旱区内陆湖泊流域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生态制图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刘红玉  吕宪国 《地理科学》1999,19(5):432-436
湿地景观生态制图分类系统的研究是景观制图的关键。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在研究湿地景观生态制图分类原则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引起该区域景观分异的主导因素,得出人文因素,水文因素,地貌和植被因素为其主志因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景观生态制图分类系统,第一级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为:自然湿地景观,半自然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第二级按地貌划分为:河漫滩,阶地,湖滨,洼地,谷地;第三级对沼泽湿地植被25种  相似文献   

4.
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赵清  丁登山  阎传海 《地理科学》2005,25(1):113-118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可以为风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也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幕燕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进行了研究。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幕燕风景区次生植被分类系统,并以植被为标志,拟建了风景区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调绘了风景区景观生态现状图;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等8项指标对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将类景观类型划分出4个等级;以景观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了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措施,研制了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图;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邱彭华  俞鸣同 《热带地理》2004,24(3):221-225
综合分析了影响旅游地景观的主要因子,以人为干扰为基础,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以土壤为参照,结合实地考察和景观生态制图技术,建立研究区的三级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结论认为:旅游地景观类型的划分应强调整体的综合,而不是对个别组分进行分类;多要素综合的分级分类体系,既能反映控制景观形成过程的主要因子,又可体现景观的综合性,能较好地反映客观实际;旅游地景观生态类型的划分,应根据景观异质性、图形比例尺和图斑的需要,明确分类单元的等级,确定分类的基础单元.  相似文献   

6.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7.
编制南北过渡带地区1∶25万和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是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植被类型图的编制都是采用大量的地面调查来完成的,地面调查方法虽然精确,但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地面调查往往只能覆盖较小的范围。遥感数据因为其全覆盖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样方调查的局限性,但目前大范围的植被类型遥感信息提取尤其是自动提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瓶颈。本文以1∶5万太白山植被类型图的编制为例,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各种比例尺的植被类型图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探讨并研究基于山地垂直带谱的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提取方法和制图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可以有效地支持1∶5万山区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利用太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和1∶1万数字表面模型数据(DSM)可以生成具有垂直带谱信息的地形约束因子;将地形约束因子与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地面调查数据、以往的小比例尺植被类型图数据等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取各级植被类型,从而实现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② 典型山地1∶5万植被类型图的遥感制图基本流程为植被型组解译→植被群系组、群系、亚群系解译→植被型、植被亚型分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来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大比例尺植被类型图的编制提供示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以2006、2007、2009、2010年Landsat-5/TM影像与2008年的CBERS/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获得5 a的植被/非植被类型图。在此基础上,提取并归纳5 a间的植被变化轨迹:恒定植被、恒定非植被、转变为植被、转变为非植被、非稳定变化。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计算了变化轨迹景观格局的3种景观指标。结果表明,2006—2010年植被面积减小,主要因为生态输水量减小、输水间隔较大,导致草本植被、乔灌木幼苗死亡;恒定非植被的比重最大,表明非植被类型是研究区的基质,其次是转变为非植被的比重,说明5 a间植被的衰退程度要强于恢复程度;转变为植被与非稳定变化两种类型属于过渡性植被变化类型,受生态输水量、分布的制约严重;各种变化轨迹类型的形状规则较为稳定,其中以恒定非植被类型最稳定而非稳定变化类型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以Landsat/TM为数据源,在桌面GIS支持下解译出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根据植被的生长周期,结合植被指数[WTBX]NDVI[WTBZ]作为研究因子,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主成分变换法(PCA),结合景观类型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参考相关地理基础图件,对石羊河流域海拔和植被覆盖进行分级分类。运用叠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覆盖下[WTBX]NDVI[WTBZ]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各景观类型与海拔和植被覆盖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大体依海拔呈垂直性分布,各自然要素组成垂直分异性特征亦较为明显。植被覆盖、景观类型与海拔之间呈垂直型分布规律,低海拔区景观类型单一,主要为荒漠系统,且与植被覆盖关系密切,相关度也最高;高海拔区景观类型较为复杂并交错分布,与植被覆盖关系不大,拟合效果不理想。此次研究目的在于对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和格局优化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对流域生态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三是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根据沈阳市景观结构特点,提出了沈阳城市结构规划的基本思  相似文献   

11.
In spite of widely documented studies of deforestation rates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tropical dry forests in Mexico,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fragmentation patterns in such forests. This study def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forms and land use/cover types the lower Papagayo River basin and examines their influence on fragmentation pattern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a tropical dry forest in that southern Pacific region. The land use/cover map was constructed from aerial photographs, Landsat TM imagery (2000) and fieldwork. Landform units were defined based on altitude, slope, lithology and morpholog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using FRAGSTATS (version 3.3) considering the numbers of patches, mean, minimum and maximum patch size, edge density, total edge and connectivity. Results show tropical dry forest to be remnant vegetation (~11 per cent), characterized by isolation and low connectivity. Land use/cover typ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fragmentation patterns. Agriculture and cattle raising produce similar numbers of patches, but with a different mean size; and human settlements have a scatt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abandon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livelihoods has favoured the expansion of secondary tropical dry forest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ity and high connectivity, which suggests a high regeneration potential from land abandon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ropical dry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recovery at regional scales depend on such landscape attributes as lithology, slope, geomorphology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霞  廖圣东  廖其芳 《热带地理》2005,25(3):206-210
以鹤山市1988、1995和2001年的TM影像为基本资料,在ERDAS、ARC/INFO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景观缀块信息,并从缀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对1988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叠加分析,生成变化转移矩阵,以分析景观格局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鹤山市景观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不同缀块类型间各有其变化特点,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2000) had a stimulating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new system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new methods of their evaluation and mapping. As an example,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hysiognomic landscape types was developed in Poland in 2014. The objectives of the paper are to (1) popularize, on the international scale, the classification of physiognomic landscape types in a new, improved version, (2) present the original method of physiognomic landscape types mapping with the use of the system of basic landscape units, and (3) present the results of testing of the method in the area of the Kazimierz Landscape Park, Poland. In the area of the Kazimierz Landscape Park, 491 basic landscape units were delimited, within which, on the basis of the leading traits of land relief and cover forms, the physiognomic landscape types were identified. Maps of this type can be important tools in implementing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physiognomic landscape types identified within a specific area can be one of the key indicators of landscape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风险研究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对外辐射的作用,促进国家间经济流动、贸易畅通,实现共同繁荣。以孟加拉国博多河流域为例,选取1980—2017年期间的5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模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统计学分析法、重心转移法等方法,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7年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且景观格局变化显著,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2)1980年以来,流域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各类风险转化显著,除低风险区面积减少之外,其余风险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期流域生态风险重心均位于锡拉杰甘杰县,主要在流域中部沿南北方向发生偏移;(3)流域内各期的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基本稳定,主要分布在博多河及其沿岸;“低-低”集聚变化显著,由博多河下游先向上游及流域西南部变化,后逐渐向流域西部和南部聚拢。研究结果为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进行生态风险预警工作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成因的分析,指出是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加速了本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变,并提出了甘肃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王宪礼  胡远满 《地理科学》1996,16(3):260-265
利用遥感、GIS手段对辽河三角洲1986年和1994年两个时段的湿地景观进行研究,认为本区景观是由两种作用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而形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景观变化方式,即半自然湿地(以苇田为主)向代湿地(以稻田为主)转化。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上游林区景观空间邻接特征及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t/TM及林相图作为数据源,在桌面GIS下解译出石羊河上游的哈溪林区各景观类型,计算了各景观类型与荒地和农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荒地和农田对各景观的影响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大小和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与荒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由放牧活动引起的植被破碎化和退化的风险较大,而乔木林种与农田的邻接长度、数目较大,受农田开垦的威胁较为严重;景观整体植被退化的风险(0.28)高于受农田威胁程度(0.11);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值的差别不明显,但灌丛草地相对较高,而各乔木林种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明显高于灌丛和草地;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干旱区山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威胁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筱青  曾洪云  周晶  李晖 《热带地理》2007,27(3):219-223
以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的典型区域——福贡县月亮风景区为例,利用1986年和2004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在G 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对高山峡谷区景观格局多样性、破碎度等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过去的18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减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景观中林地占优势但以针叶林和灌木林居多,农田不是景观类型中的重要组分,居民地所占比例最少;各景观类型相互之间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9.
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胤汉 《地理研究》1987,6(4):45-53
通过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图的编制,本文讨论上地类型系列图的制图对象与特点,制图程序与方法,并指出土地类型系列图的特性,制图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生态移民过程具有规模性、集中性等特点,其对安置区土地利用产生最直接的变化,理论上具有显性或潜在的生态风险。以我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宁夏红寺堡区为例,以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析法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安置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草地面积减少29 744.04 hm2,耕地、林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8 979.73、4 167.343 6、672.193 3、4 314.280 6 hm2,沙地和未利用地变化幅度较大,但其研究始末面积变化不大。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且呈现出由集中连片式分布转向零散式的多核地域分布的变化格局,其中高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柳泉乡的东北角、小罗山西麓地区以及大河乡的中部和西南部,较高风险区在安置区北部地区以及大河乡的中西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较低和低度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罗山周边地区、柳泉乡的东南部、太阳山镇的西南部以及红寺堡镇的南部等地区。研究期间安置区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较高风险区和低度生态风险区面积不断增加,因此生态风险总体呈减弱趋势。安置区生态风险值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说明安置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布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强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