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峡县水峡河附近,于中元古界信阳群龟山组中采得海百合茎等古生代化石碎屑,并依据邻区、邻省在本套地层之上、下层位中所含古生代生物化石情况,认为本区龟山组地质时代当属早奥陶世一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93年4月在浙江青田芝溪头鹤溪群剖面上采集了白云质大理岩标本样品,送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标本浸泡处理。首次获得鱼骨、管状化石及土菱子介等海相化石,经鉴定认为其时代可能属石岩—二叠纪。本文根据以往的同位素资料、沉积环境分析和区域对比,认为这套变质岩系的原岩为二叠纪含煤沉积岩,可与福建的童子岩组中上部层位对比。  相似文献   

3.
自作者(1987)在辽东本溪群下部发现Sublepidodendron以来,又相继在吉南、辽南(范炳桓,1992)和辽西发现了Sub.sp.,Rhodeahsianghsiangensis等属于早石炭世的植物及维宪-纳缪尔A期孢粉化石,从而证实东北南部普遍存在早石炭世地层。本文记述了产于上述层位的植物化石30属79种,并归纳为Sublepidodendron-Archaeocalamites-Liopteris组合(带).东北南部早石炭世植物群中的一些属种,虽然显示了欧美植物群的特点,但其发生、演化又早于欧美植物群(分子),作者暂称为“东北南部早石炭世华夏植物群”。该植物群与东北北部安加拉植物群的界线,大致与槽台界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河南信阳大别山地区陈棚组上天梯段凝灰质钙质页岩中首次发现昆虫化石莱阳中蝽(Mesolygaeuslaiyangensis),共生化石有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化石群,含化石地层时代暂定为晚侏罗世;陈棚组与安徽晓天的毛坦厂组及冀北、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5.
田师傅植物群系我国北方典型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之一,产自辽宁本溪田师傅盆地及风城赛马-(?)阳盆地的下侏罗统长梁子组、中侏罗统大堡组及三个岭组。该植物群由34属77种植物组成。本文通过含植物化石地层剖面简介阐明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对以往的化石名单进行修订,对部分重要化石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引起我国地质界广泛注意的内蒙地轴解体论所建立的基础是清河镇群蛇绿岩和清河镇小壳动物群。解体论者认为这些广泛分布在中朝陆台北缘近20000km的东西延伸带上的不同岩层都是和温都尔庙群相似的蛇绿岩,并且其中都产有早寒武世小壳动物化石。最新研究已证实清河镇动物群不是生物化石,而是用酸处理岩石样品过程中的化学沉淀物和少量现代植物碎屑混入物的组合。大量地质资料也证明这个带上主要分布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和稍晚的裂谷堆积,所谓的清河镇群蛇绿岩是错误的地质观察和岩石鉴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宁波盆地地下揭示的一套包含暗色膏硝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在内的紫红、灰紫色泥岩、棕褐色砂砾岩、细砂岩和玻屑凝灰岩的地层,均称方岩组,内含膏盐并具油色显示。对其时代有早、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之认识,笔者从70~90年代地质工作中所获化石分析认为,虽然宁波盆地这一层位含化石不丰,但从分布及数量上比较,相对占优势的应该是孢粉和植物化石,其时代意见也较为一致,指示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8.
白术沟组以其独特的岩石物理特性而卷入到推覆构造带的特殊部位。本文研究了白术沟组的三种构造位态,确定其主要呈第一种构造位态广泛分布于推覆体内部某次一级逆冲滑脱断层的下部,其上覆逆冲岩席由震旦系栾川群及中元古界官道口群构成,下伏地层为下古生界陶湾群。前人将白术沟组置于栾川群的底部层位,笔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以含磷、铀为特征的白术沟组碳质千枚岩层实与我省北部华北地台区早寒武世辛集组底部含磷铀的碳泥质层为同一层位,同样的地层也见于确山西部的“银洞沟组”及大别山的“商城群”石门冲组含磷层中。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大别山北麓的皇城山,发现了产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中低温热液银矿床,为河南增添了一新类型。其主要地质特征简介如下: 一、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皇城山银矿地处华北地台南缘,秦岭地槽褶皱系的东段,紧邻桐柏——商城大断裂北侧,这里构造和火山活动均比较强烈。(图1) 矿区的南部,出露下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Zg),为浅变质的白云石英片岩、含榴云母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地层倾向南南西。与歪庙组酸性熔岩呈构造接触。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的叶肢介化石是采自辽东中生代苏子河盆地的小岭组、梨树沟组和聂尔库组。小岭组产Eosestheria(Allestheria);梨树沟组产Yanjiestheria;聂尔库组产Orthestheria,Orthestheriopsis。Yanjiestheria,Neodiestheria。梨树沟组、聂尔库组所产化石为典型的延吉叶肢介群分子,属旱白垩世当无疑议。小岭组的时代从伴生的其它门类化石看亦归属早白垩世为宜。苏子河盆地所产叶肢介为延吉叶肢介群,故梨树沟组、聂尔库组与辽西九佛堂组和阜新组不能对比,这是因为辽西九佛堂组所产叶肢介为东方叶肢介群,其层位应在延吉叶肢介群之下。  相似文献   

11.
罗圈组作为冰川沉积物,已为地学界所重视。作者从地层层序、粒组分析和沉积环境等沉积学角度分析,初步认为它不管是冰川沉积物或是冰川—重力流改造沉积物,均应属水下岸坡冲积扇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渭河盆地地貌、水系格局的分析,本文提出:(1)渭河盆地地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以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几组断裂控制下的断块运动;(2)断块运动自南而北呈波浪式发展,且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可分为老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初、更新世末—全新等世四个活动期;(3)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南强北弱、东强西弱的差异性,华阴—华县一带最强,为应力集中区;(4)盆地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48°~79°。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的变形特征,提出至少经历过三期主要构造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往都将研究区内商丹断裂南侧的岩石定为角岩化碎屑岩或火山岩,划归泥盆系青石垭组或加里东蛇绿岩套。笔者认为这些岩石是一套糜棱岩,不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对该区的长英质、富铝质、斜长角闪质和碳酸盐质四类糜棱岩,分别做了岩相学特征描述。通过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碎斑矿物特征和变余构造恢复了各种糜棱岩的原岩。并讨论了这些原岩的时代归属,认为这些原岩分别来自秦岭群、丹凤群和中泥盆统,说明有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质体卷入了这条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5.
山西沁水盆地南缘晋城一带广泛出露寒武系一三叠系地层,其中奥陶系一石炭系地层主要为一套碳酸岩一陆相碎屑岩系沉积,反映了该地区从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由海相向陆海交互相到河流相、湖泊相沉积的演化过程。笔者等对该地区奥陶系一石炭系地层做了初步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层中具有生油岩条件,但有机质演化成熟度较高,对找油是不利的,而对找气是比较有利的,有可能成为有希望的新的天然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东大山地区龙首山岩群形成于早元古代,是一套经角闪岩相变质改造的变质地质体.按岩石组合特征划为四个岩组A岩组以黑云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夹有少量变粒岩、大理岩和二云石英片岩;B岩组以各种石英片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夹多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和薄层状大理岩;C岩组以各种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D岩组以中层-中厚层状大理岩为主,夹钙质片岩、云母片岩和变粒岩.A岩组原岩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沉积岩;B、C岩组原岩建造均以杂砂岩-泥质岩为主,但B岩组比C岩组有更多石英砂岩,而C岩组夹基性火山岩;D岩组原岩以碳酸盐岩为主.A、C岩组中基性火山岩均显示偏碱性成分特征,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B、C岩组中泥质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与后太古代的均值接近.与B岩组相比,C岩组泥质岩更富稀土、更小的δEu、更大的(La/Lu)N;Cr、Ni、Co低,Rb、Ba、Hf、Nb、Ta高;FeO、MgO、CaO、Na2O低,P2O5、TiO2、K2O高.龙首山岩群原岩建造显示华北板块西部早元古代的板内裂谷从早到晚构造活动性由强到弱.  相似文献   

17.
构造动力作用可引起地壳局部地带一系列能量的转换。岩体发生断裂时由于局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温度、压力、振动),原来岩石物质成分和结构变得不稳定。在某些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特别是水的积极参与下,导致局部岩石矿物的新生与转化。不同原岩转化的方式及产物各有所异。文中引用了具体的地质实例和个别实验资料,阐述了在动力作用下几种岩石、矿物的转化过程,并说明了这种地质转化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那江盆地是十万大山盆地北侧的一个中小型断陷盆地之一。本文根据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构造背景、控制因素及层序边界和内部结构特征等方面对那江断陷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初析,确定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出2个超层序(二级旋回)和35个层序(三级旋回);识别出冲积体系域(AST)、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湖泊萎缩体系域(RST),初步探讨了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太阳系星云盘形成尘层过程中,由于浓差分带机制形成一系列夹心尘环。由C尘环中的C群球粒陨石物质聚合成的碳质球粒陨石小行星,在4.1~3.9Ga时陨击地球,导致了大陆酸性岩石的形成以及现今全球超大型矿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有机污染质已对地下水污染构成威胁,研究有机污染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机污染质与地下水形成不溶混流体,对其运移进行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测试技术都不同于通常对易溶混污染质的评价。这项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研究程度较低。文章讨论了有机污染质—地下水体系的一般物理、化学特征和运移控制方程,指出吸附作用是使有机污染质运移滞缓的重要原因,介绍了目前国外研究有机污染质吸附作用的几种试验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