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东北深震、缅甸中深震、渤海周围地震及川滇地震在活动进程中的关系。在地域分布上彼此相连。并呈以北东向斜贯中国东部浑然为有机整体巨大的地震带。同时还研究了东北深震与华北东部的渤海周围地震以及缅甸中深震与川滇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和前兆性。指出了这些特点,对华北东部地震和川滇地震的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文章在最后还讨论了太平洋、印度、欧亚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巨大地震带形成的主要条件和产生变动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华北浅源地震与日本海西部及我国东北深震的关系,认为本世纪来日本海西部—我国东北深震经历了5个相对活跃期,大华北各地震区相应经历这5个活跃期的影响期。根据大华北M≧6级浅源地震与深震活动的相关性,建立了太平洋板块楔形俯冲带端部重大深震事件导致大华北浅源M≧6级地震发生的板块俯冲模型,应变波传播速度约94km/年,地表视速度约100km/年。重大深震事件突出、模型稳定性强,预测实验表明模型公式可做大华北地震监测参考。用本模型可以解释浅源地震迁移、各地震区地震与深震活动相关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朱兆才 《地震研究》1993,16(1):13-24
本文认为华北地震是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以我国东部大陆应力场近似幅射中心Q(λ_o=100°E、ψ_o=35°N)做印度板块碰撞影响下青海块体对华北俯冲作用代表、以东北M≥6深震近似重心S(λ_o=131.5°E、ψ_0=42.5°N、h=-575千米)做太平洋板块对华北俯冲作用代表,本世纪米华北M≥6地震呈现距此简化力源由近及远成串有序地发生,各活动期起始分别与青藏地震活动高潮和东北深震活动高潮相关的图象。据此建立了华北M≥6地震预测模型Q和模型S,历史地震预测实验表明两模型可以为华北M≥6地震预测提供线索。本文还对华北地震活动图象做了初步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强地震简目资料为基础,结合强地震活动具有幕式的说法,分析了自1927年以来东北深震和华北东部地震在群体活动上具有同步、同幕共同消长及深震超前、浅震滞后的特点,对未来东北深震和华北东部浅震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我国周边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及中国周边地震资料,认为周边强震活跃必然导致大陆地震活跃,即中国大陆强震与周边强震活动具有一体性或滞后性;我国台湾和东北地区7级以上强震与华北地震活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日本8级以上强震的发生表明太平洋板块活动增强,受这一影响东北地区地震也将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浅源中强震及深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浅源中强震和深震的相关关系,还讨论了板块俯冲对东北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浅源地震与深源地震存在着相关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发祥 《地震》1993,(5):34-39
用灰色系统理论、可公度性理论对东北≥7级深震作了估计。同时利用东北深震与华北东部浅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深震活动超前浅震活动这一现象,估计了华北东部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强烈地震很多的国家.图1表示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为2000多年前)至2008年中国及邻近地区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其中蓝色震中表示1900年前历史记载的地震,红色震中表示1900年后的浅源地震,粉红色地震表示震源深度大于60 km的中、深源地震[1-2]. 1 地震分布 从图1可看出,台湾地区是中国地震最多的地区,这里的地震主要是由于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地区与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部分碰撞引起的(图2).该区东北部的地震与琉球岛弧地震带相连,其南部的地震与菲律宾地震带相接.  相似文献   

10.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运动与中国东北深震带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有一条震源深度达600公里的深震带,从震源剖面投影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结果,俯冲的角度约为26°。 根据板块学说,建立了一个板块俯冲模型,主要考虑地幔物质和岩石层板块的热传导,计算了板块俯冲到一定深度时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北地区深度达600公里时,其中心温度约为1200℃,仍比周围地幔物质的温度低得多,因而能产生弹性断裂,发生地震。 震源机制的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深震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为93°-113°,正好迎着板块俯冲的方向,仰角为27°-28°,与板块俯冲的角度大体一致。以上结果说明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北大陆之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干缩生态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峰  章海生 《湖泊科学》1993,5(3):218-224
50年代至80年代初,新疆平原沙漠区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一些湖泊干涸或基本干涸,这是湖泊所在流域上、中游地区灌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到目前为止,湖泊干缩所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其范围主要限于湖周有限区域;变化的幅度尚未达到对人类生活和生湖泊及湖周有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中,人类不正确的活动方式占了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荷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和郑州-济南剖面南段深地震测深资料,通过一、二维计算与解释,获得了汤阴地堑及邻区的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该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横向上均具明显的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局部存在低速块体,对应汤阴地堑为M面隆起,隆起高点M面埋深为31km,向东往浚县隆起区M面逐渐加深32km,向西往太行山前隆起M面为一陡变带,至长治附近M面埋深增至40km。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与深部结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转换函数的方法对乾陵、泾阳、周至台1991—2002年地磁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对关中各台地磁转换函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周期的转换函数A、B以及总方差σz和△αρ在震前有明显变化;转换函数异常幅度不仅与周期有关,也和地震的震中距和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外以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以智利、墨西哥等南美多地震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伊朗等亚洲多地震但经济欠发达国家为代表的3种模式的农村地区防震安保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分析对比,以期对我国农村地区地震安保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In the light of the regional physiography and its effect o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of cohesive sediment (d < 0.005 mm) the source area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can be identified as three supplying regions: the main 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deltaic region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including the northwest Huanghai Sea and the Hangzhou Ba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in the supplying regions and the converging region, a computational model is established. More than 89.6% of cohesive sediment come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a considerable amount is replenished from the deltaic region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while some part of the cohesive sediment load is transported from the Yangtze Estuary to the Hangzhou Bay. Comput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annual deposit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mounts to 45.54 x 106 t. The annual cohesive sediment load replenished from the deltaic region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is 27.30 x 106t, while the annual cohesive sediment load transported to the Hangzhou Bay is 22.47 x 106 t. The amount of deposi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has been checked against the value obtained by comparing bathemetry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1915 and 1963.  相似文献   

17.
青藏地区大地水准面形态及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密合法求解青藏地区大地水准面模型,研究青藏地区大地水准面主要特征及其与该区内部构造和活动的相关性.表明青藏地区大地水准而异常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形状极为相似,大地水准面整体负异常与下地幔相关,形状起伏与上地幔相对应,岩石层反映的大地水准而异常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莹甄  唐兰兰 《内陆地震》2010,24(4):307-314
系统分析了1970~2007年间新疆境内70个5级以上地震序列的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与主震震级的统计关系,以及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时空特征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及分区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和余震区长轴分别与主震震级弱相关,主震震级较低时两者关系离散,震级较高时则呈线性增强。不同的地震带这种线性关系存在差异,对于相同的主震震级,天山地震带余震持续时间一般大于西昆仑地震带,而余震区长轴前者小于后者。新疆地区主震破裂方式对余震的持续时间影响不大,但对余震区长轴影响较大,走滑型主震余震区长轴一般大于逆断型地震。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30余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及其在该区取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重、磁资料探讨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断裂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贺兰山-龙门山以东的中国陆、海及其邻域,在分析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断裂体系研究.基本以重、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资料,重点讨论断裂构造,进而揭示出断裂体系主要分为板块边界断裂带、块体边界断裂带和块体内部断裂带.这些断裂反映出研究区"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