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措纳湖湖区冰缘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冬给措纳湖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湖区高寒沼泽、冰缘环境、冻土分布及其演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有其自身特点.为探讨冬给措纳湖湖区冻土分布及冰缘环境,2009年5月9—26日,对冬给措纳湖进行了考察,发现冻融草丘、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热融洼地、古冻融褶皱等现代冰缘及古冰缘现象在湖区普遍存在.湖东、西岸的沼泽湿地中,热喀斯特发育明显,形成热融洼地和冻融草丘.湖北岸阶地及草场中存在零星和岛状冻土,经钎探表明,当时融化深度为0.3~0.8m,0.4m深度处冻土有胶结冰发育.湖东冲积平原的沼泽湿地中,冻融草丘和热融洼地存在;冻胀丘遗迹、寒冻裂缝在沼泽湿地边缘泥炭覆盖地存在.湖北岸二级阶地剖面发现古冻融褶皱.  相似文献   

2.
黄河源区海拔3800—4200m以上均有片状多年冻土分布,寒冻剥蚀地貌、冻融地貌、冷生砂丘、埋藏冰及古冰缘现象都有分布。本文从地层学与冰缘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划分了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近代(现代)三个冰缘期。  相似文献   

3.
冰缘遗迹(特别是冷生楔形构造及融冻褶皱)是重建古气候及第四纪晚期多年冻土环境的重要证据。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冰缘现象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为准确了解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冻土演化历史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荷兰自由大学共同组成科研小组,于2018年5—6月组织了“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科学考察”。考察区域涉及靖边—城川—乌审旗—鄂尔多斯东胜区一带约12 000 km2的范围。考察内容主要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冰缘遗迹类型及特征、分布区域、各类型冰缘遗迹所指示的气候条件的初步推断等。结果表明:冻融褶皱和冷生楔体构造是鄂尔多斯高原主要存在的两大类冰缘遗迹。基于本次考察中关于冰缘遗迹的分布与特征等新发现,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推断:在气温极低、多年冻土非常发育的时段,有利于形成各类冷生楔状构造,如冰楔假形和大型原生砂楔等;在气候转暖、多年冻土退化,但还没有全部融化完阶段,可能形成融冻褶皱;区域性大面积分布和成群出现的融冻褶皱一般反映较暖气候环境下,多年冻土层上部已退化到一定程度。基于光释光(OSL)年代测试结果,结合冰缘遗迹的特征及其所指示的古气候环境,初步重建了鄂尔多斯5万年以来的冻土环境变化序列。区内多年冻土在多年冻土最大期(LPM,25~19 ka BP)时最发育,以大面积连续多年冻土为主;之后,随气温转暖,总趋势呈退化状态,多年冻土分布逐渐变为片状→岛状→零星斑状,直至现今全部融完变为深季节冻土区。  相似文献   

4.
试论冰缘期的划分依据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南界的考察(1974,1979,1980)和青藏铁路的勘测,以及青藏综合科学考察的展开(1974—1978),冰缘地貌的研究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同时,东北广大地区、内蒙、山西、冀北,也广泛发现古冰楔、冰卷泥等古冰缘现象。并开始试图划分冰缘期和进行对比。作者感到在如何确定古冰缘现象的时代及其与冰期进行对比等问题上有必要进行及时的讨论,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钟祥第四纪冰缘融冻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于1986年在钟祥首次发现了第四纪地层间的冰缘融冻构造——古冰楔与揉皱,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初期。它的发现不仅为建立本区第四纪地层层序,而且为确定更新世北方冰缘冻土的南界和研究长江中下游更新世古气候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山冰缘过程的研究,从冰缘问题开始研究以来即受到人们很大的重视。可以认为,F.E.马塞斯(1900)关于大角山冰川地形的研究中提出雪蚀作用即是高山冰缘作用受到人们重视的开始。H.M.伊金(1916)首次提出高山夷平作用(Altiplana-tion)的概念。K.布莱安(1946)提出寒冻夷平作用(Cryoplanation),特别指出它与冻土的关系。J.布德尔(1944,1948)、L.帕替尔(1950)均探讨了冰缘区的地貌发育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古植被、古动物的间接标志以及冰缘现象等直接标志为依据,认为把我国晚更新世多年冻土南界划到北纬39—40°最为合适。进入全新世中国北方的气候出现过明显的波动和干湿变化,在高温期时气温较现在高1—2℃,在小冰期气温较现在低2.0—2.5℃。这些变化对植被和动物的生存、迁移以及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多年冻土下限和雪线高度与现代相比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缘风沙地貌与沉积是在冰缘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中,伴有冰川或冻融作用影响,主要由风沙作用形成的荒漠地貌.现代冰缘荒漠主要分布于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及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区,部分温带沙漠也有古冰缘荒漠沉积分布.冰缘沙丘的规模一般较小,沙丘沉积富含腐殖质及冰粒,并兼具冻融和积雪层理构造等,砂的化学及物理成熟度较低.冰缘风沙沉积往往与邻近的其它沉积相伴生,如黄土、冰川、湖泊、海洋甚至火山碎屑,因而可参与区域气候、环境,尤其是古环流的恢复与重建,也可为研究温带荒漠在冰期时的演化提供参考.目前在冰缘沙漠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确定冰缘荒漠的原因过程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多工作有待进行.青藏高原腹地的普若岗日冰缘沙丘与戈壁,是我国典型的冰缘荒漠地貌与沉积,研究其地貌与环境过程,对丰富我国沙漠学研究内容和了解晚第四纪高原腹地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冰缘发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是指以祁连山东段为主体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山系交汇地段。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现代高山冰缘带特征及晚第四纪古冰缘现象,对主玉木冰期以来冰缘环境发展作了探讨。文中引用C~(14)年龄是由兰州大学C~(14)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的。  相似文献   

10.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高山冰缘过程,可分为在相对湿润地区的山坡后退型和在相对干燥地区的山体高度降低型两种冰缘均夷过程。前者冰缘作用下界低于多年冻土下界,后者冰缘作用下界接近多年冻土下界。那种认为由于多年冻土的存在使河流难以下切的说法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冰缘与分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容全 《第四纪研究》1990,10(2):125-136
在描述和分析中国北方残存古冰缘遗迹的基础上,把第四纪晚期不同期冰缘在同一剖面内叠置的结构划分为两种类型:山地剖面冰缘结构型和平原(或高原)剖面冰缘结构型。两种类型的剖面都具有冰缘分期意义,但以平原(或高原)剖面冰缘结构型的分期结果最完整。根据平原剖面冰缘结构型的对比研究和14C定年数据的综合分析,从45000年以来在中国北方存在七个冰缘期。它们出现的时间顺序为:45000 aB.P.、37000—35000 aB.P.、25000—13000 aB.P.、9500—9000 aB.P.、5500aB.P.前后、2395—1970 aB.P.和1350—1495 A.D.。因此,冰缘现象证明45000年以来在中国北方有七次明显变冷过程,即有七个旋回的冷暖交替。冰缘期与沙地中沙丘的流动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部分地与黄土堆积的加速期相一致,并且与内陆湖泊湖面下降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冰缘地貌现象在航片上的识别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我国多年冻土面积最大的地区。这里,由高海拔、寒冷气候及其它自然地理条件综合影响形成的冰缘现象,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大比例尺航空像片可以真实地记录摄影瞬间的地面信息,各种冰缘地貌现象清晰可辨。1979年,我们沿青藏公路进行了1:12000的航片调绘,初步建立了冰缘地貌现象在航片上的识别标志。这对进一步开展区域冻土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岷山地区冰缘岩溶是处于岷山雪线下部冰缘环境的碳酸盐岩之溶蚀与冻融相互渗合、叠加的岩溶地质类型,具有碳酸盐岩溶场和冰缘岩屑与冰期、间冰期堆积物岩溶场的二元结构。岷山地区大多数碳酸盐岩处于较低的海拔区,在第四纪气温振荡回暖的影响下冰缘岩溶已经衰退,仅残留着早期冰缘岩溶形成的地貌和钙华体,现在的黄龙沟冰缘岩溶因其碳酸盐岩海拔高,仍处在第四纪末期冰川退缩后的冰缘环境,冰缘岩溶地貌和钙华体还在发育,不过现今全球性气温升高和人类的活动对冰缘岩溶都将产生负面影响,以钙华体为核心景观的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的管理部门应予加强监测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南北向横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个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型的多年冻土区,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具备了冰缘发育所要求的温度、水分及物质等条件,导致公路沿线各种冰缘作用营力强烈,冰缘地貌类型繁多。笔者根据多年来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调查研究和其他学者的工作。将本区的冰缘现象及其特征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冰缘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五台山海拔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县、繁峙县境内,地理坐标北纬38°53′—39°6′,东经113°28′—113°40′。五台山在我国地质地貌研究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太古界五台群变质岩系的建群地点,也是著名的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由于山体高度较大,自第四纪晚冰期以来,虽未遭受山岳冰川的作用,但古冰缘和现代冰缘现象皆十分发育。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脉的最高峰——贡嘎山(N29°20′—30°06′,E101°30′—102°15′,海拔7,556米)是突出在青藏高原最东缘的一个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前人根据气象资料和冰川的存在,曾推测过这里有多年冻土发育。经过近年来(1979—1980)的考察、勘探和观测,我们发现本区不但有多年冻土存在,而且反映出有些冰缘现象还较为独特。本文仅就这些冰缘现象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8.
在垂直自然带谱上,森林的最高或最北分布界限为森林线,多年冻土和冰缘作用的最低或最南分布界限为冰缘线。由于两者的存在条件均主要是温度及其年分配,受降水等其它气候因子的影响颇小,因而气候森林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古冰川、冰缘地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裘善文 《第四纪研究》1990,10(2):137-145,T002
白头山是中国东部发育末次冰期冰川的代表性地点之一。它发育在70000aB.P.形成的火山锥体上。遗留有古冰斗、冰川槽谷、终碛垄等遗迹,地形雪线高度为海拔2200m,属火山口(锥)冰川,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该区是中国东北两大现代冰缘区之一,属中纬度垂直冰缘带,冰缘营力以寒冻风化为主,发育了十多种冰缘地貌类型。冰缘带的下限可确定在暗针叶林的下界,约与年平均气温0℃的等温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