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结合海北州生态环境现状和农牧业生产实际,利用层次分析原理探讨并初步建立了草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在合理选取评价因子的基础上,运用评价体系对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门源为海北州草地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最好的地区,祁连西部的托勒地区为最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祁连县托勒、野牛沟、祁连三站1959-2008年历年逐月、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及0.1~25mm各等级降水日数,用气候诊断方法,对统计量的平均值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水分资源时空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祁连县年平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②祁连县各季除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余季节都呈上升趋势,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秋雨多于春雨。③祁连县三站≥0.1~≥25.0mm不同等级夜雨率总体呈逐步增大的趋势,托勒和祁连≥0.1~≥25.0mm夜雨率较野牛沟大,≥0.1mm夜雨率各季呈现冬季大于春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的情况。④蒸发量,祁连大于托勒大于野牛沟。年内蒸发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1月份。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影响我地的冬季寒潮都是极地强冷空气南下经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入境的。由于受祁连山脉影响,一般冷空气在南下时经常在山前受阻而静止,深厚的干冷空气可沿河西走廊直驱陇东或翻越祁连山侵入青海高原,酒泉则是寒潮入侵我省的门户。本地寒潮带来的天气主要是强烈降温,其次是降雪,大风较少。根据我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影响最大的寒潮是前冬与开春两头(即10、11月和3、4月)。入冬时突如其  相似文献   

4.
全疆各地农牧业气象情报信息是自治区气象局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源.各地农牧业气象情报信息获取是否准确与快捷,直接影响着农牧业气象信息的发布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决策.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气象情报信息涵盖了诸多的农业牧业活动,该信息以编码方式上传.考虑到信息数据量不大和适用性原则、便于维护,我们选择了很容易掌握的小型数据库VFP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祁连地区受祁连山独特的山地地形影响,降水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祁连地区自1971年至2000年近30年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反映降水的变化过程,获得祁连地区的降水变化特征,为今后该地区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气象服务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了互助县境内能代表川、浅、脑地区基本气候状况的三个点,利用气象站近30a的气象资料和互助县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中的部分气象资料,围绕互助县目前的农牧业气候、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现状,系统、全面分析气候资源对本县农牧业生产的生态作用,寻找和探讨发展生态农牧业的有效途径,以便促进互助县生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连山地区云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祁连山区4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云量与大环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云量主要受副热带高压、中纬度经(纬)向环流、高原季风和太阳变动影响。当副高面积增大,向北扩展,中纬度纬向环流增强,促使副热带高空锋区北移,冷暖空气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减少,反之云量增多;高原夏季风强(弱),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偏多(少);当太阳活动强烈时,高原近地面大气层易出现热低压,祁连山湿润下垫面和热低压结合,促使对流云增多。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海北州光热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利用。分析表明:海北州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条件北部好于南部;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大降水出现的概率小;并依据气候资源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把海北地区划分为三个农牧业生态区域,同时提出了依据气候资源合理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在各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祁连山区海拔2800 m以上的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近50年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50年来祁连山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突变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以前增温缓慢,以后增温明显加快.冬季变暖的趋势远大于夏季,夜间升温幅度远大于白天,祁连山区气温以东西两段增温幅度最大;祁连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少雨年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多雨年在近20年,春季和夏季有明显上升趋势,祁连山西段降水量增加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网是中国气象局投资启动、需争取地方政府投资、由内蒙古气象局承办的建设任务。通过各种载体把农牧业经济信息送到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农牧民手中,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信息网建设的主要目的。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实现农牧业经济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本对自治区级农牧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海北州光热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利用。分析表明:海北州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条件北部好于南部;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大降水出现的概率小;并依据气候资源对农牧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把海北地区划分为三个农牧业生态区域,同时提出了依据气候资源合理进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在各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南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了门源、祁连1995-2005年11a的地质灾害资料和对应降水资料,结果发现,地质灾害的规模和类别与日降雨量及前期累计雨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前期累计雨量愈大,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愈大.据此,建立了祁连山南部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我国沙尘暴多发区 ,甘肃省祁连山东部民勤、武威等 4站建站以来近 5 0a的气象资料 ,详细分析了祁连山东部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成因 ,造成的危害情况及变化规律 ,指出土地沙漠化和大风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沙尘暴天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MODIS数据判识祁连山区积雪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  张强  郭铌  蔡迪花 《干旱气象》2007,25(2):29-34
对祁连山区积雪、云和各种下垫面进行光谱分析,利用2003年7月至2005年3月的MODIS数据资料,在前人所做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归一化差值积雪指数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gng Spectroradiometer)的band 18和band31的结合,采用逐步逼近法去除大部分云、盐湖、冰面、沙漠、戈壁等对积雪判识的干扰,从而判识出祁连山区积雪。由结果分析和检验显示,利用本文方法可以比较有效识别出祁连山区积雪。  相似文献   

15.
《赤峰市农牧业气象微机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技术总结李俊有(赤峰市气象局)《赤峰市农牧业气象微机监测预报服务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是根据本市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一套适合本地的,具有一定准确性、通用性、系统性的大型应用软件,旨在利用微机实现农...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客观分析场及物理量场,对2016年8月18日祁连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得出:我国北方冷空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祁连地区产生暴雨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在青海东北部的稳定维持对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的强降水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层次高、内涵广的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总体战略。它比一般战略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 ,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的发展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 ,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1 大力发展农牧业是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农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同志曾指出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8.
应用祁连县3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祁连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地区属高雷区,近30年来年平均雷暴日47.9d;从2000年开始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年内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日数为46.8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7.9%;雷暴日变化呈单峰型,其中14—17时为雷暴发生的高峰时段,占雷暴总次数的59.5%,2—10时为雷暴低发时段,仅占雷暴总次数的1.6%,日变化规律非常明显;3月31日为祁连地区初雷日,10月15日为终雷日。  相似文献   

19.
哈密地区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农牧业的丰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降水的多少,降水多增产,降水少减产.而降水中对农牧业生产作用最大的是大降水,这是因为农作物及牧草对大降水的利用率高,有时一场关键的大降水即可解除旱象,使农牧业由减产转为增产.大降水又往往给露天工业生产造成损失,有时还会造成局地洪水,冲毁农田和工业设施等.因此,研究大降水的规律及其成因,从而提高大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对我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下面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张存杰  郭妮 《气象》2002,28(12):33-39
利用祁连山附近30个测站1960-200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EOF和REOF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来祁连山附近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附近气温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年平均气温的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可占总方差的75%左右。夏季气温的一致性较其它季节略差。根据REOF分析,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可分为河西走廊区、祁连高原区和祁连山东端区。除祁连山东端气温变暖从90年代后期开始外,其他地区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90年代后期增温明显。祁连山附近降水的一致性比气温差,占总方差的30%左右,春季和秋季好于其它季节,占总方差的50%左右。通过REOF分析,可将祁连山附近年降水变化分为河西走廊西部区、祁连山东部区和祁连走廊中部区,每个季节的降水分区有所不同。与西北地区东部不同,祁连山附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夏季降水增多趋势最为明显,而秋季降水80年代和90年代一直处于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