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进场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道伦达坝铜钨锡银矿床的赋矿围岩之一.本文对前进场岩体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前进场岩体形成于278~279 Ma,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S...  相似文献   

2.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一超大型规模矿床,其银资源量为2.6×10~4t,锌3.3Mt,铅1.1Mt,但矿床的成矿时代目前还未得到精确的厘定,这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的认识。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调查基础上,识别出了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内部发育浸染状方铅矿和矿化的隐爆角砾岩,岩体外接触带硅化、绿泥石化及银铅锌矿化强烈,这指示双尖子山矿床的银铅锌矿化和蚀变作用与斑状花岗岩的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鉴于此,作者对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LA-MC-ICP-MS U-Pb定年,获得该岩体16颗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3±2.3Ma,该年龄可近似代表双尖子山矿床的成矿年龄。上述结果表明,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与晚侏罗世斑状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床。尽管精确的成矿年龄数据已揭示大兴安岭南段存在侏罗纪成矿事件,但大多数的观点认为早白垩世(~135Ma)是大兴安岭南段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峰期,因此忽视了侏罗纪成矿事件的重要性。鉴于双尖子山矿床银、铅和锌的资源量均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作者认为,大兴安岭南段侏罗纪成矿作用的强度可能并不亚于早白垩世,应在今后的找矿勘察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包括维拉斯托、黄岗、安乐、大井、毛登和边家大院等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带。北大山岩体是该锡多金属成矿带规模最大,出露最完全的花岗质侵入体,其北部主要为石英二长斑岩,南部为黑云母花岗岩,且南部岩相中常见电气石和绿柱石,被认为是区内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然而,目前对该岩体岩石成因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的认识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对北大山岩体开展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合MELTS热力学模拟计算,试图阐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并讨论其成矿潜力。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北大山岩体北部的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143.4±1.3Ma,南部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42.6±1.3Ma,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锡多金属成矿年龄峰值相一致。北大山岩体中含自形富水矿物角闪石及黑云母、富碱(K2O+Na2O=8.58%~9.34%)、ACNK/CNK值介于0.97~1.02,P2O5含量低(<0.14%)且与SiO<...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对位于大兴安岭主脊上的马勒根坝岩体、朝阳沟岩体和大兴安岭东坡区域的野猪沟岩体、布敦化岩体的4个不同花岗岩岩体的岩石类型、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年代学及构造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及地质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主脊朝阳沟岩体和东坡布敦化岩体年龄分别为(154±1) Ma和(154.1±1.6) Ma,属于晚侏罗世岩体,主脊马勒根坝岩体和东坡野猪沟岩体年龄分别为(144.62±0.74) Ma和(140.2±2.7) Ma,属于早白垩世岩体。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脊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岩体,东坡岩体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TTG型岩体;主脊比东坡岩体更加亏损Ba、Nb、Sr、P、Ti、Eu元素,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东坡岩体为正常的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泽奈崎板块NNW向俯冲和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共同作用于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在大兴安岭主脊形成断裂带,导致幔源岩浆上涌底侵下地壳而形成沿断裂带分布的花岗岩体;主脊处于碰撞向伸展环境过渡的时期,东坡区域此时应处于俯冲时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藏昌都地区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区域花岗质岩浆作用、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等特征,SiO2含量为68.84%~74.70%,碱质含量高,Al2O3含量为13.6%~15.26%,全碱含量为6.56%~8.52%,K2O含量大于Na2O含量,属于...  相似文献   

6.
杨长江  王亚春 《吉林地质》2010,29(4):1-5,31
本文首次报道了小兴安岭南部伊春地区的五三零、南岔三林场及寒月林场岩体高精度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三个岩体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侵位年龄分别为175±3 Ma,180±2 Ma和195±2 Ma。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岩体为高硅富碱性的钙碱性系列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其大地构造背景与早侏罗世佳木斯板块和松嫩.张广才岭板块碰撞拼合后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赵辉  李舢  王涛  王文志  焦永艳 《地质通报》2015,34(12):2203-2218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碎斑熔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大兴安岭南段最广泛的一次岩浆活动产物,二者LA-ICPMS锆石U-Pb年龄都为137.7±1.2Ma。该地区岩石大都具有高硅、钾,贫钙、镁,低铝的特点,体现了高度演化的高钾钙碱性-碱性系列特点;铝饱和指数显示其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16.98×10-6~350.51×10-6,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等)及高场强元素(如Nd、Zr、Hf等),亏损Ba、Sr、P、Ti、Nb等强不相容元素,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较高的全岩εNd(t)值(-0.8~+0.9)和正的锆石εHf(t)值(+1.9~+18.3),以及年轻的Nd模式年龄(993~855Ma)和Hf模式年龄(888~561Ma),表明其来源于新生的陆壳,可能有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参与。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大兴安岭南段的岩浆演化特征,这些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应形成于区域性伸展的构造背景,主体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下的后造山伸展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贺根山断裂与西拉沐伦河断裂之间,处于古亚洲洋构造与古太平洋构造的叠加部位。具有双层结构特征(基底以二叠纪地层为主,盖层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发育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以多成矿元素共生、伴生为特点,按成矿作用特征划分为4个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斑岩成矿系统包括斑岩钼多金属、锡多金属2个亚成矿系统,矽卡岩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型铁锡、铅锌银2个亚成矿系统,热液脉状成矿系统包括银多金属、铜多金属、锡多金属3个亚成矿系统,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为稀有稀土成矿系统。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床形成于2个主要时期:晚二叠—世三叠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期成矿作用均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来源既包括深部岩浆带来的物质,也包括区内地层,具有多来源特点。晚二叠—世三叠纪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良好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表明大兴安岭南段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内蒙古扎鲁特旗二长花岗岩体开展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U-Pb加权年龄分别为124±1 Ma和126±1 Ma,侵入时代为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中SiO_2含量为69.45%~73.64%,Na_2O和K_2O含量分别为3.16%~4.62%、3.78%~4.37%;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0~1.25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同时,微量元素中K、Ba、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Zr、Th、U、Hf等不相容元素呈现富集状态,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则亏损严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本文认为大兴安岭南段扎鲁特旗地区的伸展作用应主要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伸展垮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毛登-小孤山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文章通过对该矿田的锆石和锡石进行LA-(MC)-ICP-MS原位U-Pb测年,及对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斑状花岗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该矿田的成矿时限及成矿地质背景。斑状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2.19±0.77)Ma,锡石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为(140±20)Ma,表明该矿田的岩浆-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毛登-小孤山矿田中的斑状花岗岩具有较高的w(SiO2)(70.4%~71.0%),富K2O(4.93%~5.27%),高10 000Ga/Al比值(3.10~4.06),Fe相对Mg较为富集,强烈亏损Sr、Ba、Ti和P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Eu负异常明显,δEu为0.31~0.40,上述特征与A型花岗岩一致。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与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相关的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45~120 Ma)的伸展背景下,为软流圈上涌导致含有大量幔源成分的锡林浩特古陆块部分熔融所形成。  相似文献   

11.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钨、锌、铜、钼、铷、铌和钽的大型矿床。矿化类型包括深部以锡为主,伴生锌、铷、铌和钽的蚀变花岗岩型矿体;中部以锡为主,伴生铜和锌的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及浅部锡、钨、锌、铜和钼的石英大脉型和网脉型矿体。该矿床的主要工业矿体为石英脉型,呈北北东向产于古元古界宝音图群和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而蚀变花岗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石的品位较低。文中选取1件石英脉型锡矿体中的锡石样品进行了LA-ICP-MS锡石U-Pb定年,获得锡石的206Pb/207Pb238U/207Pb等时线年龄为(136.0±6.1) Ma(MSWD=0.94),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为(132.3±5.4) Ma(MSWD=2.8),表明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选取1件与成矿相关的北大山岩体花岗岩样品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为(140±2) Ma(MSWD=0.10),表明成矿岩体亦形成于早白垩世。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属于与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通过统计大兴安岭南段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和成矿岩体的年龄,发现几乎所有的锡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140~135 Ma期间,表明早白垩世是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福泉山岩体位于赣东北地区,为揭示其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对福泉山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其中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形成年龄约为130 Ma,为早白垩世,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εHf(t)值为-5.47~-1.51,tDM2为1255~1668 Ma.该岩体地...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铌、钽、锂和铷的大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铌、钽、铷、锂矿化有别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其他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维拉斯托地区的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40±2Ma和137±1Ma~138±1Ma。2个岩体均具有高硅、富碱、贫铁镁钙特征,主体为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碱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呈现出显著的负铕异常。2个岩体均富集Rb、Th、U、K、Ta、Hf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Ba、Sr、P、Eu和Ti等元素。与北大山岩体相比,维拉斯托岩体有更低的稀土总量,更明显的Eu负异常,展示了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Ba、Sr、Eu、Ti和Y亏损更强烈。二者的时空关系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2个岩体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独居石、榍石、褐帘石、磷灰石、磷钇矿、锆石和钛铁矿的分离结晶,维拉斯托岩体还发生了熔体-流体相互作用。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5.4~8.6和4.2~9.9,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43~847Ma和556~921Ma,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北大山岩体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维拉斯托岩体发育钠长石、天河石、黄玉、锂云母和萤石,属于超分异的Li-F花岗岩。花岗质岩浆的高程度分离结晶和熔体-流体相互作用是形成维拉斯托超分异花岗岩并发生稀有金属-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属于岩浆-热液矿床。维拉斯托地区的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顾玉超 《地质与勘探》2017,53(3):495-507
本文对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并对花岗斑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尖子山花岗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3.4±1.2)Ma,为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浆活动集中期产物;花岗斑岩SiO_2含量为68.81%~70.05%,低MgO、TiO_2,K_2O/Na_2O为0.97~1.27,较为富钾;A/CNK在0.94~1.12之间,属准铝-弱过铝系列;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Sr、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总量ΣREE中等,δEu为0.55~0.62,Eu中等负异常。本文认为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为多期次叠加的岩浆热液型矿床,160Ma和133Ma可能分别是岩浆活动的两个高峰期。花岗斑岩形成于陆内晚造山期-造山期后的伸展环境,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板片在深部断离,引发软流圈物质上涌,这是导致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环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位于兴安地块的德勒哈达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岩体由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细中粒二长花岗岩2种岩性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41.2±1.6 Ma和134.0±1.9M a,显示岩体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显示高硅、高分异指数、富钾、(弱)过铝质的特点,均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轻稀土元素(LREE),强烈亏损Ba、Sr、P、Ti元素,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明显的壳源岩浆的特征。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记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内蒙古赤峰五十家子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的西南部,对其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丰富对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工作,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主微量元素分析和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岩体成因。【研究结果】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五十家子岩体中的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斑状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50.3±1.3) Ma,(145.9±1.8) Ma和(137.1±2.2) Ma,属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低铝、低钙的特点,属于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斑状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具有正的εHft)值(+7.5~+14.3)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85~718Ma),与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花岗岩εHft)值相近,表明其源区物质中年轻下地壳的贡献占主导地位,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发育指示其可能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结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五十家子岩体可能形成于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下,软流圈上涌导致年轻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并与幔源岩浆混合,后经高程度分异演化并于浅部侵位,最终固结形成了五十家子花岗岩体。五十家子岩体具有显著的高分异和深源浅侵位特征,与区域内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创新点: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取五十家子岩体3个岩相的形成时间,依据岩相学特征、成岩时间、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岩体成因。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紫金山岩体SHRIMP测年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晋西挠褶带紫金山碱性杂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及U-Pb同位素SHRIMP测年等研究发现:该碱性杂岩体作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燕山期岩浆侵入热力作用的代表,具有富碱、较富铁、贫镁,钙,SiO2不饱和或极不饱和,属碱性-过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碱、铁、贫镁;稀土元素含量高,无铕异常;岩浆侵入表现出明显的方向和多阶段性,可侵入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中.盆地东部火成岩同位素测年数据表明岩浆-热力作用高峰期在110Ma~150 Ma.测试样品中有21组锆石样品年龄介于125 Ma~132 Ma之间,说明主期岩浆活动热力事件时代为早白垩世,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中晚期发生构造转换(深部的隆升)相对应,与华北地区较普遍的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一致.早白垩世强烈的构造热力变动导致该盆地东翼大面积的抬升隆起、吕粱软流圈上涌和晋西挠褶带的形成.SHRIMP测年还发现,除主期125 Ma~132 Ma岩浆热力事件外,有捕获的早期岩浆锆石反映的热力活动事件,构造演化分析显示多阶段热力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林敏 《地质通报》2018,37(9):1588-1598
德莫哈达火山喷发盆地是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重要的火山喷发盆地之一,通过系统剖面研究及路线调查认为,德莫哈达火山喷发盆地由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组成,划分为3个岩性段,在白音高老组顶部划分出偏碱性火山岩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盆地火山岩相有8种类型,圈定了9个Ⅴ级火山机构,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明显。根据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盆地火山活动时期为128~125Ma,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9.
半拉山斑岩钼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西拉沐伦钼矿带中重要的钼矿床之一。矿床产于晚侏罗世火山岩中,矿区发育中生代侵入杂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矿床形成与侵入杂岩岩浆演化晚期岩浆活动有关。花岗斑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晚期花岗斑岩侵位于(132.1±1.8) Ma。这表明,半拉山钼矿化发生在早白垩世,形成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构造环境。结合已有资料分析,认为大兴安岭南段除铅锌银铁铜等矿床之外,在白垩纪发生过重要的钼矿成矿作用,与白垩纪花岗斑岩有关的钼矿化是今后重要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斜哨岩体分布于辽宁南部庄河市木盂山至斜哨一带,岩性主要为中细粒石英闪长岩.岩石LA-ICP-MS锆石U-Pb测年206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5.54 Ma士0.39 Ma,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w(Na2O+K2O)=4.3%~5.6%,里特曼指数σ平均值为 1.75,属钙碱系列;铝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