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一直是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焦点,对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主要成因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争议。通过自行设计模拟实验装置测量常温高压的水渗透人造岩芯速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水化学方法勘探实例,认为除非地下具有很好的通道(大的裂隙、断层),否则微渗漏异常不可能通过盆地深部压实水和天然补给水穿过油气藏垂向流动而产生,即随水迁移机制不是油气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为油气化探异常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烃类以微泡、水动力、扩散和渗透方式向地表迁移过程中,其效能、方式与油气藏的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的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田上的地表、井中化探资料与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气田的井中垂向地球化学特征、控制烃类垂向微渗漏地质因素、地表化探异常显示之间呈现出很好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影响了油气化探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因此加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是油气化探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以油气微渗漏作用的概念为切入点,论述了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复杂性.从烃类垂向微渗漏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赋存于地下的油气藏(田)一般都存在向地表微渗漏,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航空高光谱技术用于探测烃类微渗漏信息成为可能,成为油气选区调查和寻找油气的有效技术方法。在准东2500 km2范围内开展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技术研究,获取了研究区CASI/SASI/T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与油气及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二价铁等信息,通过与已发现的油气藏(田)高光谱油气异常信息的对比研究,在准东地区落实了柳树河子和三台镇2个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塔北地区化探遥感技术探测油气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油气藏上方烃类微渗漏,可引起附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遥感技术直接探测油气藏提供了可能。作者在本文中以地物波谱测试、TM、NOAA卫星资料为信息,以石油地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应用化探遥感技术寻找油气藏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程学惠  张谦 《沉积学报》1995,13(2):169-177
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油气组份,通过断层、裂隙、可渗透地层以及地下水等多种途径向上运移至地表附近时,改变了原始地表土壤的地球化学场,在土壤中形成可辨异常。油气化探就是运用土壤烃、土壤蚀变碳酸盐(△C),土壤汞、甲烷及△C碳同位素等从土壤、岩芯、水体中检测油气运移的迹象,在地表发现异常,进而研究评价这种地球化学异常和油气的微渗漏及油气圈闭类型等关系,为寻找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油气藏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地表微渗漏表现特征的形成机理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含油气盆地微渗漏气体是以甲烷为主,在地下从烃源岩或储层出发,近于垂向微运移,而在地表造成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变化特征是地下油气藏的近似映射,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石油渗漏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替代宏观渗漏成为地表追踪地下油气藏最有效的"窗口"。甲烷微渗漏监测可以在地表、水体及大气中直接进行,测试获得的含甲烷烃类气体组分浓度及同位素组成是地下油气评价的第一手重要资料。甲烷微渗漏间接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地表微生物、植被、矿物、放射性及磁性等,与直接获得的化探数据相似,这些不同的地表异常监测数据都可区别于远离油气藏地表的背景值,其异常分布区将成为有利勘探区的靶向。进入综合勘探时代,甲烷微渗漏机理的深入认识,单一监测方法及其片面认识的避免,地表综合监测方法的思路转变,以及数理分析新体系的建立,必将在未来油气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烃类微渗漏基本理论和连续介质假设,总结了近年来地球化学勘探领域主流的关于烃类微渗漏机制的假说;根据其中最为普遍接受的烃类气体以胶体大小的微气泡做布朗运动向上运移为主的微渗漏机制,利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定量描述烃类微渗漏的数学模型;采用构建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模型叠加的方法对典型地质条件进行了划分和组合;建立了描述地层介质模型内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定量方程,即一类反应-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和异常形成动态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模拟,并将上述过程付诸于典型实践区--鄂尔多斯盆地花豹沟油气藏进行模型的数值验证与实例分析,得到与实际勘探数据相一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复杂条件下油气运移定量地球化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具体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烃、汞等气体组分垂向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断层与裂隙、盖层的封堵性、异常源的浓度差与压力差、各组分的地球化学性状与行为四大方面讨论了其对油气藏中烃类、汞等气体组分垂向运移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说明了其是地表各类油气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形态和异常模式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2008,32(5):456-460
烃类是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指标.目前我国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类,不应定义为"吸附烃",它是介质吸收的产物,属结合态烃类,应定义为"吸收烃".地表酸解烃异常十分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很好地证明地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烃类运移过程,但在反映目前深部油气信息方面具有多解性.针对酸解烃法的弱点,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在近地表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强化烃类测量法对其信息源的探测,可以提高地表油气化探预测油气分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解释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气化探中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大量呈环形分布。在二连盆地桑根达来工区进行地表化探中,发现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正环形组合和反环形组合。文中结合石油地质条件,通过数字模拟和异常形成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正环形异常组合表示油气向地表微渗漏持续进行,下部可能存在工业聚集的油气藏;反环形异常组合表示油气向地表微渗漏正在减弱,历史上普经存在的油气藏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3.
<正> 油气微渗漏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区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油气藏和围岩的孔隙结掏、空间结构、地质结构和物理化学环境所决定的。油气向上渗漏的微泡迁移机制被人们普遍地肯定和接受。这种理论认为,烃类气体呈胶粒气泡型在浮力作用下以布朗运动方式沿着油气藏上覆岩层中充满水的、相互连通的“微裂隙”网络向地表迁移;而油气藏中的微量元素(油气灰分)也可以在气水界面张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微泡表面,与微泡一同渗漏迁移。在这种机制中,微渗漏过程主  相似文献   

14.
蒋涛  任春  夏响华 《物探与化探》2003,27(4):251-254
通过对近地表土壤中渗漏烃类气体不同赋存状态的特征分析,结合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指标(顶空气、游离烃、热释烃、酸解烃等)异常的研究,认为这些指标在同一油气藏上方的不同时期的测试含量会有差异,但在各指标异常范围和变化趋势上仍能显示深部油气藏存在的信息,反映出这些指标的有效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因此,近地表土壤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分析可为有效地利用油气化探指标寻找油气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井中化探有效地解决了近地表化探较难回答的生、储、盖及烃类垂向微渗逸等问题。使油气化探工作从近地表研究油气渗逸“痕迹”和晕圈异常进而预测目的层在平面上的位置转向直接对目的层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了适应现场快速及时预报及进一步完善井中化探方法系列,设计和编制了与井中化探方法系列相应的评价软件系统,通过在塔北某井现场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油气化探的近期进展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玉平  赵克斌  吴传芝  蒋涛  王国建 《地质通报》2009,28(11):1614-1619
近10多年来,中国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油气化探异常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进行了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试验,提出了“气相压驱裂隙渗透”理论;在酸解烃、蚀变碳酸盐、荧光、紫外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热释烃、高效液相色谱芳烃、物理吸附气、微生物专性烃菌等新方法;进行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成因气的油气化探应用研究;开展了复杂地表区如沙漠、戈壁、黄土塬、山区等化探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雪样地球化学方法试验;海上化探蓬勃发展,尤其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和台湾海峡开展了大量油气化探工作;研发了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技术,如决策分析、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等得到应用,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油气化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南斜坡金东—柳桥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化探信号干扰强烈,造成假异常大面积出现。在对金东—柳桥地区油气化探数据中干扰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用Mallat小波分析法,发现分析尺度为3时的连续序列呈现出地表干扰信息,由此进行了地表干扰排除。经过封盖条件校正与异常识别,获得了该区油气化探异常。干扰排除后的异常与断层、圈闭及已发现的油气藏或油气显示相吻合,表明这些异常主要反映的是地下油气藏信息。  相似文献   

18.
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鹤庆 《物探与化探》1994,18(6):426-430
油气由于地下的压力差、浓度差和比重差等因素,使烃类运移到地表。常见的油气苗是烃类渗漏的宏观标志,但更为普遍存在于地表的烃类渗漏是微观标志,它需要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琼斯(1975年)发现近地表土壤气同地下储层气以及钻孔中遇到的显示气,在化学成份上十分一致。言文伯等(1990年)发现油气藏紫外吸收值,油浸岩的数值最高,其次是油层上方沉积岩,再则是油田上方土壤,而非油田上方土壤紫外吸收值最低。井中化探的烃类指标浓度或相对强度,从油气层至地表是递减的,为油气垂向运移的形迹提供了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气地表化探中干扰因素的排除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地下油气藏中烃类垂向运移及其环晕效应已为很多油气田所证实;以此为基础,多指标多参数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化探效果并不总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地表自然条件的复杂性、油气圈闭类型的多样性及化探异常模式的多样性考虑不足.过去,一般在地质及地表地球化学条件都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容易取得化探效果;在复杂的情况下,就很难取得实效.本文通过笔者近年来亲自进行的部分油气化探勘查实例,总结了地表景观、介质等影响因素的排除方法及环晕异常与顶部异常识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气中的游离态烃和溶解态烃气体可通过地层中的断裂、裂隙、微裂缝和孔隙等通道垂直运移到地表,进而在近地表形成化探指标异常。延川南区块煤层气油气化探技术应用研究表明:顶空气甲烷、酸解烃甲烷等烃类化探指标主体异常区呈环形模式分布于延1井煤层气富集区上方,异常成因主控因素包括深部烃源(煤层气)、烃源(煤层气)上覆盖层、深部断层(中垛断层和白鹤断层)等地质要素;热释汞指标主体异常区呈顶端形式分布于延1井煤层气富集区上方,主要受控因素包括深部煤层、深部断层(中垛断层和白鹤断层)等地质要素;研究区煤层气有效化探指标综合熵值圈定了3个环状异常区:程河原—延1井熵值异常区、掷沙熵值异常区和井西岭南熵值异常区,其中程河原—延1井熵值环状异常区有效地指示了延1井煤层气富集区,中垛断层和白鹤断层之间的掷沙熵值异常区、井西岭南熵值异常区可能部分受断层的影响,亦是煤层气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