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同心环状空间是工程上较常见到的流体流动空间,在此空间中流体流动情况的分析较复杂。工程上对其流动情况的分析常常是引用流体力学中的分析结果,但往往由于对环状空间结构的条件重视不够,引用时很容易出毛病。经过仔细推导分析,指出其应用条件,并有助于对同心环状空间中流体流动时压力损失的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2.
热液流体泵吸上侵管流动力学模拟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流体相在各种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 ,是地球物质科学的核心课题。通过对山西义兴寨脉状金矿热液流体上侵动力学的模拟计算证明 ,构造泵吸驱动的矿液流动具有有压管流的性质 ,并探索引入柏努利方程对其流动状态进行描述。论证了地质流体因其性质和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 ,可划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和较宽阔裂隙中的管流 (流动 )两种。赋存于地壳中深部或由岩浆冷却分异形成的成矿流体 ,在张剪性断裂活动中 ,主要由构造泵吸机制驱使其上侵成矿。热液在相对封闭 (未喷出地表 )的较宽阔的断裂系统中受应力驱动上侵流动 ,其性质接近于流体力学中的有压管流 ,可以用柏努利方程进行描述。推导出了描述热液管流上侵动力学特征的柏努利方程关系式 ,表明热液的流速与所处构造压力差、流体的性质 (温度和密度等 ) ,以及流动通道的结构特征有关。对义兴寨脉状金矿进行的计算结果证明 ,热液上侵流速场的空间变化与金矿化分布格局相吻合 ,流体的高流速地段指示含矿石英脉密集区 ,因此具有成矿预测意义。针对热液管流上侵过程建立的动力学总方程中 ,每一个变量都有明确的地质意义 ,并可以在矿区实际测量 ;绘制的几组理论关系曲线有助于具体分析各种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多太古代大型后生金矿床与绿岩带中区域性构造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关系,一般它们都位于次级脆-塑性断裂构造中。深源成因的流体沿着一条复杂的途径流动,并在其迁移至地壳较高位置的过程中,与不同的岩性和变质流体再平衡。大多数金矿床产出的温度和压力条件都相当于或低于角闪岩相转变为绿片岩相的边界条件,这种条件有利于确定脆-塑性和脆性次级构造并优选出金矿床的构造背景。区域塑性构造和较脆性的次级构造之间的物理梯度确保强烈局部化的瞬时流体流进入到次级构造之中,这里较低的温度和Fe/(Fe Mg)比值较高的容矿岩石有利于金的沉淀。流体的多源成因及与地壳岩石的连续再平衡,被反映在金矿床的不同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上。  相似文献   

4.
流体的运动,涡旋及其与矿床形成的关系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复 《岩石学报》1998,14(2):232-239
热液矿床形成过程中,携带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运动的动力是流体的压力差,流体压力差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由于热体(如侵入体)的存在,流体得到加热即产生的垂直压力差而向上流动(浮力);在水平方向上,因被加热流体与周围流体的压力差,周围流体向热体方向流动。由此,即形成以热体为中心的流体对流系统。因为流体的水平运动是发生在转动着的地球上的运动,流体运动必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可能发生流体涡旋。在地球上赤道以北发生的流体涡旋,流体呈螺旋切线状以逆时针方向往内圈辐合。流体涡旋内圈的流体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呈环状流动而不进入中心。热液矿床中,环状矿脉和帚状矿脉极为常见。我国大量热液矿床中所见的帚状矿脉分布特征表明,它们的收敛端指向往往呈逆时针旋转方向,这种矿脉展布特征与流体涡旋特征完全吻合。由此,作者提出了热液矿床涡旋成矿的思想,成矿流体的涡旋可能是热液矿床形成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5.
王文革  章振国 《福建地质》2002,21(4):187-194
通过对戴云山巨型环状体西南端上涌地区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从火山产物及火山构造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初步认为它是以石牛山地区为中心的大型破火山组合群体,其中包括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是大型破火山经过多期,多旋回,继承性和迁移喷发,同一时期,旋回火山构造多呈同心环状(卫星式)分布,不同时期,旋回火山构造往中心迁移叠置或继承套叠构成巨型环状火山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莫哲巴依萨依环状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楼法生 《江西地质》1998,12(2):91-95
本文对莫哲巴依萨依环状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它们属铁质基性、超基性岩,为同源岩浆分异而成,其成因类似于阿拉斯加型同心环状超镁铁质杂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7.
以前有关深成岩体的侵位研究都试图解释岩体侵位空间如何形成。事实上,幔源岩浆侵位期间在地壳中“制造空间”的途径不外乎;(1)莫霍面降低;(2)地球表面外移。其它的“岩体侵位机制”均是不增加地壳体积的物质迁移作用(MTPs)。得到广泛引用的“同心带状气球膨胀岩体”侵位时的MTPs是岩体附近围岩的韧性流动。这类深成岩体附近可能形成的构造和总应变与岩体的三维形态、接触变质带的宽度以及岩体是否为刺穿底辟有关  相似文献   

8.
氧同位素研究对于示踪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流体的时间累积流量(或流体/岩石比)、流动方向和组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质量平衡原理可以建立“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氧同位素交换模型。“封闭”体系又可分为封闭、批式挥发和瑞利挥发体系。瑞利挥发较批式挥发造成岩石更大的^18O亏损,但在地质过程中两者差异并不显著。开放体系连续模型中氧同位素迁移的机制包括扩散称散和平流。由流体流动速率和扩散称散系数定义的Peclet数决定了上述两种机制在一定尺度上对氧同位素迁移的相对贡献。流体—岩石交换受表面动力学控制,当交换速率快于流体流动时,可认为流体和岩石达到了氧同位素分馆平衡,反之则没有达到平衡。由流体流动速率和流体—岩石反应速率常数定义的Damkoehler数决定了反应接近平衡的程度。如果采用多种矿物相监控,则矿物内部分馆可有效地区分这两种反应模型。对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氧同位素变化的地球化学动力学进行了系统评述,其原理和模型也可扩展到对其他元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铜陵胡村矽卡岩型铜矿为研究对象,选择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在22 MPa恒压、不间断流动条件下,与纯水在叠层反应器中进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岩反应速率与流体流速成反相关,与流体在体系内的停顿时间成正相关。铜陵地区Cu,Mo等金属矿化普遍分布于岩体附近可能与此有关。成矿流体中的Cu可能主要是在超临界态流体中迁移,在低于临界态条件下从流体中析出;而在体系温度较低时,主要成矿元素Cu难以从岩石中溶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Cu,Zn等成矿元素的溶解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些成矿元素在空间上出现分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冷泉碳酸盐岩是冷泉渗漏活动的重要产物之一,它记录了冷泉流体的来源、其活动演化特征和沉积环境等。通过对南海北部东沙海域Site3站位采集的三个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碳氧同位素及碳酸盐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研究,确定了冷泉渗漏可能的流体来源,结合烟囱状碳酸盐岩独特的形貌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冷泉流体的活动演化特征。烟囱A为环状,外环直径16 cm,中央流体通道直径5 cm;烟囱B呈底部直径8 cm的实心锥形;烟囱C也为环状,外环直径20 cm,中央流体通道直径12 cm。三个烟囱都具有较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VPDB值低至–55.7‰)和较正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VPDB值高达5.4‰)特征。研究认为,甲烷是该海域冷泉渗漏流体的主要烃类来源,其中沉淀烟囱C的冷泉流体中很可能存在水合物分解释放流体的加入。三个烟囱状碳酸盐岩的外层相比于内层,普遍具有δ~(13)C值高、δ~(18)O值低、δ~(34)S值高的特征,认为这是由于烟囱状碳酸盐岩从外至内形成过程中沉积空间逐渐受到限制导致流体渗漏强度增强而造成的。综上所述,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是冷泉流体渗漏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优良记录者。  相似文献   

11.
热液汉体泵吸上浸管流动力学模拟及其预测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赵伦山  岑况 《地学前缘》2000,7(1):205-215
地球流体相在各种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和作用,是地球物质科学的核心课题。通过对山西义兴寨脉状金矿热液流体上侵动力学的模拟计算证明,构造泵吸驱动的矿液流动具有有压管流的性质,并探索引入柏努利方程对其流动状态进行描述。论证了地质流体因其性质和所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多孔介质中的渗流和较宽阔裂隙中的管流(流动)两种。赋 于地壳中深部或由岩浆冷却分异形成的成矿流体,在张前性断裂活动中,主要由构造泵吸机制驱使  相似文献   

12.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钟增球 《地学前缘》1996,3(4):209-215
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的来源与剪切带所处的构造背景、流变域和水文条件有关,而剪切带中流体的流动则受岩石的渗透率、孔隙度、孔隙性质、流体的扩散和渗透能力、环境的温压条件、应力或载荷的梯度等因素所制约。剪切带中流体的成分、通量及赋存状态或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流变。由应变局部化及力学失稳所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由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调整,其变异程度取决于原岩的性质、剪切的温压条件和流体的成分及通量等。由于流体的渗透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的体积有所变化,体积变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较大的体积亏损,意味着剪切带中渗透过大量的流体,这对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成矿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的来源与剪切带所处的构造背景、流变域和水文条件有关,而剪切带中流体的流动则受岩石的渗透率、孔隙度、孔隙性质、流体的扩散和渗透能力、环境的温压条件、应力或载荷的梯度等因素所制约。剪切带中流体的成分、通量及赋存状态或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流变。由应变局部化及力学失稳所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由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调整,其变异程度取决于原岩的性质、剪切的温压条件和流体的成分及通量等。由于流体的渗透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的体积有所变化,体积变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较大的体积亏损,意味着剪切带中渗透过大量的流体,这对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成矿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同心环状构造是所有胶体及偏胶体矿物的钟乳集合体的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黄铁矿、闪锌矿等矿石的同心环状构造的研究,进而探讨湘中盆地以禾青矿床为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普光气田鲕粒白云岩储层粒内溶孔的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普光2井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鲕粒白云岩中,常见铸模孔、新月形、半月形溶孔和环状溶孔,溶孔常具定向特征,前人多认为这些溶孔为早期成岩的大气淡水溶蚀。研究发现,这些溶孔常与压性缝、碎裂(粒)化伴生,而溶孔无明显变形,表明是形成于构造挤压之后的埋藏溶孔。埋藏溶孔有二期,一期中有沥青充填,另一期无沥青充填,前者形成于石油侵位之前,后者形成于侵位石油演化为沥青之后。研究认为:构造挤压作用于岩石时,应力首先使鲕粒中结构薄弱点—同心圈层之间产生裂缝,当应力集中于上端,使鲕粒上端优先沿同心圈层发育裂缝,随应力增大裂缝沿同心圈层向下延伸,乃至形成圆形“脱壳”裂缝,在后期酸性流体进入时沿这些裂缝优先产生溶蚀,形成偏于上端的定向溶孔,以及沿同心圈向下溶蚀形成新月形、环状溶孔,挤压和(或)溶蚀更强,则发育成铸模孔。  相似文献   

16.
拉伸断层     
流动岩体中一种人们并不熟知的断层是那种滑移积累时在滑移方向上两盘岩石发生伸长或缩短的断层。这种断层在变质流动和沉积流动环境中满足流变性质、摩擦性质或流体压力的条件下都可期望见到,其规模由微观到区域尺度。在地壳一定层次断层两盘岩石刚性程度更高时,这种类型的大规模构造可能是最重要的构造要素。  相似文献   

17.
刘日成  李博  蒋宇静  蔚立元 《岩土力学》2016,37(11):3165-3174
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是影响岩体裂隙网络渗流特性的重要因素。制作裂隙网络试验模型,建立高精度渗流试验系统;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模拟流体在裂隙网络内的流动状态,研究等效水力隙宽和水力梯度对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梯度较小时,等效渗透系数保持恒定的常数,流体流动属于达西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线性关系,可采用立方定律计算流体流动;当水力梯度较大时,等效渗透系数随着水力梯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少,流体流动进入强惯性效应流动区域,流量与压力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可采用Forchheimer方程计算流体流动。随着等效水力隙宽的增加,区别线性和非线性流动区域的临界水力梯度呈幂函数关系递减。当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立方定律;当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控制方程可选Forchheimer方程,其参数A和B可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其研究结果可为临界水力梯度的确定及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选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孔介质中的泡沫能够封堵某些孔道,降低气体流动性。由于直接观察多孔介质中的泡沫流动比较困难,所以关于泡沫流动性与气泡尺寸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利用Navier-Stokes方程与守恒的水平集方法耦合模拟孔隙介质中气泡尺寸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结果证实,气泡尺寸是影响流体阻力的重要因素。当气泡半径小于孔喉半径时,气泡不受孔道约束,气泡流动过程中流动阻力较稳定,此时含气泡流体流动阻力与纯液态流体流动阻力相等,所以小于孔喉尺寸的气泡对孔道无封堵作用。当气泡半径大于孔喉半径时,孔道影响气泡变形,其流动阻力存在波动性,最大流动阻力随气泡体积变大呈线性增加。当气泡体积增加到使最大流动阻力达极大值时,继续增大气泡体积,最大流动阻力随气泡体积增大而线性降低。最大流动阻力随气泡体积增大而线性增大与减小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为单位孔体体积。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工程地质条件在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得出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下水、软土和粉(砂)土层分布等。本次评价对地下空间分空间域进行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选择淤泥质土厚度、粉砂土分布、地下水腐蚀性和比贯入阻力作为评价因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大小。根据对综合评分值Z的分值大小进行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利用ETM图像,对雪峰山西侧地区进行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解译,编制遥感解译图.经分析认为,雪峰山西侧地区线性构造可分为三级,线性构造展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和不均匀性,环状构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活动成因、构造成因和地学成因不明三大类.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的线性构造和环状构造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