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简评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分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处理方法,评述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建立在“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未来更好”4类指标之上,然后把4个指标再统一为一个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2.
F062.2 2003010306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Review of indica-tors and meth浏ologies form~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ir aPnlications涨志强,程国栋…//冰川冻土一2002,24(4)一344一360 分析归纳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类型及其框架模式,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上代表性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性指标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深人分析了国际上典型的社会发展类、经济发展类、生态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开发与实际评估应用的情况,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图5表2参65(…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媞  刘艳芳  孔雪松 《热带地理》2014,34(2):266-274
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综合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系统耦合理论,文章将具有城市化特征的各类城市人文要素的集合与组成生态环境的各类自然要素的集合视为2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系统,分别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梳理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国学者不仅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和演化规律认识上取得了成果,而且在定量评价与测度两大系统各要素及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也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协调的对策。综合而言,目前国内研究在内容上的多维性特征、方法上的多元化特征和研究对象上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但同时还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以及研究的滞后性和被动性等问题,今后应围绕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系统作用观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机制、城市生态空间扩展与优化的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5.
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旅游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但随之而来也引起了旅游城市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评价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依据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确定了其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得到具有代表性的34个评价因子,试着初步构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层次架构、指标的涵义作了具体说明,也对指标体系评价应用过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是区域旅游业进行旅游规划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以竞争力理论、旅游系统理论等为依据,从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业绩、竞争潜力3个层面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可以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符晶晶  董玉祥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2):2130-2139
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揭示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的基本特征,为海岸沙丘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是海岸沙丘研究近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论文基于国内外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相关概念、发展历程、评价指标及技术方法等的回顾,概括了其在概念内涵深化、指标体系完善、脆弱性因子辨识、技术方法发展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概念定义难以共识、指标体系争议较大、评价方法存在局限性和理论基础略显薄弱等研究不足,提出明晰相关概念、完善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强化机理研究及增强趋势研判等海岸沙丘系统脆弱性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及评估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是当前环境资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广泛应用。通过回顾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义与理解,对比分析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得出主要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方向、应用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97,自引:4,他引:93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是评价土壤退化的重要工作,也是重新设计持续性的土壤管理系统的基础。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将各项土壤性质与土壤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选择红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并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评价红壤质量动态变化可资采用的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在南方丘陵区红壤质量演化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最后从土地评价方法中选择了可用于红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简要综述了国际上最新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定量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或最终目标是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文章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系统理论,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定理评价模型,同时将其应用于临汾市,并对该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52,自引:7,他引:152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6,15(4):16-23
山东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无论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还是从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在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可作为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探讨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山东省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振山  杨航  孙东琪 《地理科学》2021,41(9):1515-1524
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动态评估模型,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例,评价与模拟2005—2035年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依赖,不同城市在子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表现各异,各城市子系统间的可持续性也存在复杂、多样的交互关系;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综合可持续性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以历史轨迹和当前的区域发展目标来看,未来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综合可持续性之间的断层客观存在,且将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黄铁青  张养贞 《地理科学》2002,22(2):156-161
简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两个基本方面发展和可持续性,推导了评价中可能出现的8种评价结果,构建了能科学和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坐标系,指出了表格式指标体系的缺陷,提出了克服这一缺陷的金字塔型指标体系,对当前主要的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比较后认为: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的适合指数,生态盈余是衡量可持续性的合适指数。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利锋  郑度 《地理研究》2004,23(4):551-560
本文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 ,构建了拉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对拉萨地区 4 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评价。评价揭示了拉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却在持续下降的动态历程 ,并鉴明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差距增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是拉萨地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崇明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袁雯  Philip JAMES  杨凯 《地理研究》2003,22(4):484-494
本文探索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小组参与方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崇明为例,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需求,比较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决策层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关注点,提出由4个核心指标、7个扩展指标和5个附加指标构成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其他地区制订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并有利于实施社区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将生态足迹划分为本底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了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由饮食、住宿、交通、游乐、购物和废物6个子模块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差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区域生态效率指数为指标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进行了西部典型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州2005年资源消耗以本地居民消耗为主,游客对生态足迹贡献率较小,旅游生态足迹约为89 660 hm2,仅为本底生态足迹的1/15,且以交通子模块贡献率最大;2 362.97美元/hm2的旅游生态效率指数远高于457.58美元/hm2的非旅游生态效率指数,亦高于1 106美元/hm2的全球生态效率指数;生态承载力供给盈余约为859 859 hm2,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61,全州处于"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健  濮励杰  陈逸  彭补拙 《地理学报》2007,62(10):1041-1050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态学表现, 基于三角模型工具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对滁 州市1975-2005 年经济可持续利用进行系统研究, 不仅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 而且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显示2005 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且区域内七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发展形势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 东南部可持续性状况优于西北部。1975-1998 年, 滁州市经济发展表现为一般可持续发展趋势, 而1998-2005 年凸现为相对很强可持续发展趋势, 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30 年间滁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懈努力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维护方便等特点,成为了我国农村地区典型的污水处理模式。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如何评价系统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关键点。在本次研究中,运用能值分析对青岛东庄头土壤快速渗滤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及能值可持续指数分别为0.07和242.88。系统的经济净效益的能值当量为2.17 E+18 sej×year~(–1)。通过与其他研究系统的比较分析,该系统的环境负载率较低,可持续性指数较大。该研究揭示了土壤快速渗滤系统中的中水回收利用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且环境负荷更小,可持续性更高,因此可以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当前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单项指标和指标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指标权重的选择、指标的定量化、可持续性的总体判别方法、资本替代性与替代速度、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要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单元上 ,区域发展是评价的对象 ,因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必然会有所不同。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包括自然资源的再生或替代、生命支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改善。据此 ,论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可持续性二维评价坐标体系 ,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标遴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相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首无建立了具有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环境生态,农村社会,科教管理5个支持系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总能力指标体系,共选择源指标95个,采用相对资产/负债评估方法,对省(市,区)级各支持系统和总能力的相对净资产(比较优势)进行了评估,并用GIS与图形库联结显示空间分布。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划则将中国分为9个农业发展地区(一级),22个农业发展副区(二级),一级地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问题治理的方向,二级副区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从而建立起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