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时空扫描方法,对1990年10月景泰Ms6.2地震前1979年1月至1990年9月震中周围5°×5°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的闭锁区段。在发震构造带的东、西两段Ms≥2.0地震的活动具有相互呼应的特点,西吉—海原段的地震活动较门源—古浪段滞后3年。结合对b值异常区的空间变化图象的研究,本文还讨论了用对未来地震危险区进行长时段的时空扫描的方法确定构造的闭锁区段和闭锁起始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震空区、蠕变曲线、大震重复周期以及地震活动性等8项指标,作者曾于1986年11月13日提出,在1987年或稍长时间内,以21.5°N,99.5°E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即澜沧地区)将发生7级地震的判断意见。本文介绍了这次中长期预报的科学依据及有关的地震活动图象。  相似文献   

4.
华北(33°—42°N,111°—125°E)范围内,1992年7月份共发生8次M_L≥3.0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事件是1992年7月22日的宁河M_L4.9地震。本月地震活动强度比上月有所增强,但主要属于唐山余震区的起伏活动,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滇南地区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重点分析研究了1965年以来研究区(N23°—24°50′,E102°—104°)七次M_s≥5.0级地震前各种异常的演变特征,如:地震活动图象、能量、频度、震兆窗等,发现震前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性异常均出现在主震前10个月以内。进一步分析滇南地区中强地震前空间环境,发现该区76.9%的M_s≥5.0级地震均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年(M)至谷年(m)的下降段,且在(M+2)位相年上发震频次最高;地球自转相对减慢年段有利于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发生,地球自转减慢年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是地球自转加速段地震释放能量和均值的9.94倍。滇南地区中强地震环境背景属“旱—震”型,且主震前两年内研究区部分气温、气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2年6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9次,无M_L4以上地震发生。与历年月活动水平相比,本月地震活动频度和能量释放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10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5次(见表1),无ML≥ 4.0地震发生,10月10日07时03分发生在渤海的ML 3.5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活动水平低于上一个月,华北西部(114.5°以西)的中牟发生1次ML 3.2地震,华北东部(118.4°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与9月份相比有所降低,而华北中南部的济南发生2次ML 3.2地震.  相似文献   

8.
1993年6月份华北地区(33°—42°N,111°—125°E)共发生M_L3.0地震7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6月26日太原发生的M_L4.5地震(见下表)。地震活动水平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1993年7月共发生M_L≥3.0地震5次(见下表)。地震主要分布在平原带和山西带南端,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7月3日山西曲沃发生的M_L4.3地震。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33°—42°N,111°—125°E)范围内,1992年12月份共发生 M_L≥3.0地震8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2年12月27日山西运城发生的 M_L3.9地震。本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水平基本正常(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世界上规模宏大的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带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本世纪以来已发生两次8级大震,7≤M<8级地震发生36次,平均复发周期为3年左右,其频度居全国首位。6≤M<7级地震几乎每年都有数次甚至数十次,至于5级左右地震活动则更加频繁。对于这样一个强度大、频度高的地震活动区,研究其5至6级中强震活动的震兆显然是困难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地区两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中的空区图象。 本文1900年至1978年的资料选自谢毓寿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的资料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印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研究区域为120°—123.5°E,21°—25.5°N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6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10次(见表1),无ML4以上地震发生,22日13时43分发生在牟中的ML3.8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6°以西)地震活动保持以往的水平,华北东部(118°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有所减弱,而华北中部,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3.
1993年5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_L≥3.0地震5次(见表),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1993年5月15日黄海发生的M_L3.4地震。较上月地震活动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1993年3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7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3月28日黄海发生的M_L4.9地震。本月地震活动集中在辽东半岛和渤海湾地区(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1992年7月份在首都圈地区(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9次,其中小于等于2.5级地震7次,震级最大为7月22日宁河 M_L4.9地震,活动水平相对偏低(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9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7次(见表1),其中ML≥ 4.0地震1次.9月12日5时38分发生在左云的ML 4.7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4.5°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和上月相当;华北东部(118.4°以东)的地震活动水平与上月持平;而华北中部则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17.
选取河套盆地及周边地区 (北纬 3 8.5°~ 42°,东经 1 0 6°~ 1 1 3°)为研究区 ,采用《中国地震目录》1 970~ 2 0 0 0 .8,ML≥ 2 .0级地震资料 ,应用“八五”、“九五”攻关研究成果 ,通过对河套盆地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测震学指标的全时空扫描分析 ,提取具有预报效能的地震活动图像及参数 ,然后对河套盆地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历史中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和运用具有预报效能的地震图像、参数对河套盆地近期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认为河套盆地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1979—1987年发生在北纬34°30'一36°'10,东经115°—117°45'范围内148次ML≥20级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和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5.9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一低值一恢复过程。场区则表现了5.9级地震临震前的低值异常。5.9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9年5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13次(见表1),其中ML≥4.0地震5次.本月地震频度比4月份有所增加,应县发生一震群,其中5月5日15时和18时发生的2次ML≥4.6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华北西部(116°E以西)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华北东部(118°E以东)的地震保持原来的水平,而华北中部相对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1998年11月首都圈地区(38.0°~41.0°N,113.0°~120.0°E)共发生ML≥2.0地震23次,其中ML≥3.0地震6次,震级最大的是11月3日10时41分发生在滦县的ML 4.0地震(见表1).本月地震频度明显高于上月,震中主要分布在唐山余震区、首都圈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的河间、大城,地震活动有所增强.其它地区较为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