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揭示阿拉善高原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种群扩散、生长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对湿润梯度下的红砂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各龄级间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结构以稳定型为主,其次是衰退型,幼龄植株极少,种群更新受限;随气候湿润度的降低,红砂种群及各龄级空间分布格局由多样化向单一形式转变,即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类型变为主要呈随机分布类型,在较湿润地区,各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相对复杂,总体上随尺度的增大表现正关联→无关联→负关联,在较干旱地区,大体上表现为无关联。红砂是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建群种,在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生长和分布规律,通过最优化的人工抚育和保护提高植株成活率和繁殖率,充分发挥红砂种群防风固沙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法。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主要物种,通过野外的群落调查,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中的Ripley K函数,分析甘肃皋兰老虎台荒漠植被不同坡向红砂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红砂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其在不同坡向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南坡及西南坡坡向上,红砂种群Ⅰ、Ⅱ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显著聚集分布,随着龄级及空间尺度的增加,红砂种群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后趋于随机分布。西坡、西北坡坡向上生长大量的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oide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等对红砂的生长造成抑制并加剧种间竞争,各级红砂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不同坡向上,红砂种群Ⅰ、Ⅱ龄级个体之间在小尺度内表现为负关联,随着尺度增加关联度降低,Ⅲ、Ⅳ龄级与Ⅰ、Ⅱ龄级个体之间呈显著的负关联,而Ⅲ、Ⅳ龄级之间没有明显关联性,表明龄级相近的个体在空间分布上是相互独立的。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影响红砂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除了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微生境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以民勤绿洲边缘丘间低地和固定沙丘(退化梭梭固沙林)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为研究对象,采取空间替代时间和O-ring空间点格局方法研究了红砂种群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红砂种群在丘间低地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1;在固定沙丘生境下,主要集中在龄级3,表明种群的更新受到很大的限制。(2)两种生境下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分布和不同龄级间空间关联性差异很大。丘间低地的红砂种群及龄级1和2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之后随着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龄级1和红砂整个种群)或随机分布(龄级2),而龄级3在整个研究尺度范围内为随机分布;固定沙丘生境下的红砂植株只有龄级2和整个种群在小尺度内为聚集分布,其余均为随机分布。(3)在丘间低地生境下,龄级1和龄级2、3在小尺度上显著负相关,其余各龄级在0~5 m尺度上基本无关联;固定沙丘生境下,各个龄级之间均为无关联。这种差异与生境的异质性(地下水位、结皮的类型和盖度等)以及群落结构等有关。该研究对于民勤绿洲边缘红砂种群的保护和利用以及退化梭梭固沙林的人工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荒漠区依照红砂的自然分布,按湿润度梯度,从东到西分别在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区、草原化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过渡区及典型荒漠植被带上选取样地,对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植株体积划分等级,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红砂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荒漠草原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区到典型荒漠,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红砂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从稳定增长型种群向成熟或衰退型种群变化,种群格局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聚集的尺度逐渐减少,在典型荒漠种群也出现了均匀分布。红砂种群级别间的空间关联性,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异质性。随着干旱化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红砂种群内部相互有利的生态关系在减弱,到典型荒漠区甚至有种群内部负向(相互排斥)的生态关系出现。荒漠区红砂群落组成简单,在典型荒漠成为纯一的红砂群落,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应重视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王军  李真  周资行  王平  焦健  李毅 《中国沙漠》2014,34(5):1268-1276
对兰州市永登县半荒漠植被区天然分布的红砂(Reaumurta soongorica)种群实地调查取样,利用红砂植株地径大小与相应年轮年龄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求出各地径对应年龄,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动态指数、存活曲线、生存分析曲线。结果表明:各生境红砂种群均表现出新苗和幼株丰富,占种群株数的比例大;所有样地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v-Ⅲ型(凹型);静态生命表显示,生境异质性,特别是水分差异,致使红砂种群表现出2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各生境种群动态指数均基本为正值,充分说明样地内的红砂种群基本处于发育状态,整体上是稳定增长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分布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ZYG)、张掖市临泽县(ZYL)、武威市黑山镇(WWH)、武威市扎子沟(WWZ)、兰州市仁寿山(LZR)、兰州市九州台(LZJ)等6个地理种群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cica)为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和光学显微观察方法对其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用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对各指标的差异性和变异性进行比较,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6个地理种群红砂进行抗旱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6个地理种群红砂的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种间差异,其中ZYG叶片的直径、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均大于其他5种。叶片直径和角质层厚度最小的均是LZR,而表皮细胞厚度最小的是LZJ。ZYL的CTR最大,而ZYG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7.104%,可基本概括所选指标的主要信息;6个地理种群红砂抗旱综合能力表现为WWZZYGZYLWWHLZJLZR,总体趋势表现为水分条件越差抗旱性越强,这是植物通过自身调节对外部环境条件产生适应的结果;叶片直径,角质层厚度以及表皮细胞厚度这项指标在红砂的抗旱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狼毒种群小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关联性对尺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种群在不同的尺度上往往表现出多种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在黑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小尺度上随着种群的发育,狼毒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过渡;两个形体大小程度越接近的种群之间,空间关联性越有可能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种群的共同发育,空间关联性逐渐向不显著过渡,形体大小差异程度越大,则越有可能表现为负关联,而较大尺度上空间关联性趋于复杂化。种群个体之间的相互庇护促使狼毒个体的数量不断增长,并通过种内竞争使斑块不断扩张,狼毒种群合作与竞争机制的相互转变实现了种群的扩散。  相似文献   

8.
以成都市茶馆游憩场点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全市尺度和著名旅游地标、著名茶馆为中心的0.5 km、1.0 km等多级尺度下,对各茶馆子系统随机聚集维数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成都市茶馆系统具有空间随机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而且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全市尺度下,以天府广场(城市空间分布中心和市行政中心)为中心,成都茶馆呈离心状态分布,空间结构随机聚集性较弱。在0.5 km尺度下,以杜甫草堂等5 个著名旅游地标为系统中心,茶馆子系统未能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以10 个著名茶馆为系统中心,茶馆子系统空间分布呈向心状态分布,空间结构随机聚集性较强。在1.0 km尺度下,以著名旅游地标为系统中心,茶馆子系统多呈现双分形结构,随着尺度范围增大茶馆子系统分形结构特征发育趋于明显;以著名茶馆为系统中心的茶馆子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性很强,因此著名茶馆是1.0 km尺度下的茶馆系统自我演化的聚集中心。案例证明分形理论可以在多种空间尺度下指示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9.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μm、夏季风沙280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300μm与冬季风沙不同。夏季风沙和冬季风沙以7∶3混合可拟合老红砂粒度分布,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期夏季风历时或强度远大于冬季风,对应于气候暖期,而不是末次冰期。老红砂剖面4个自然层光释光测年自下而上为122.5±6.7 ka B.P.、97.7±6.1 ka B.P.、83.1±4.2 ka B.P.、61.9±3.4 ka B.P.,对应末次间冰期,青峰老红砂是暖期气候的风沙响应。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红砂和珍珠的生理生态特性随其生长的环境条件而变化;长期生长在一起的红砂和珍珠其生理生态特性具明显的差异,两者适应逆境的机制亦不相同。红砂和珍珠作为超旱生植物,其生理生态学特性明显区别于其他沙生植物;生长在山前地带的红砂和珍珠,可以在极低的水势条件下保证其生命活动,低的水势可能与渗透调节物质(如大量的脯氨酸)的存在有关,这类物质增加了植物的吸水能力;红砂和珍珠的光抑制程度较其他沙生植物要高得多,且光抑制的产生已对两种灌木光合色素产生了破坏,然而在条件稍好的早晚光抑制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2.
红砂育苗的土壤水分管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万鹏  朱恭  李正平 《中国沙漠》2006,26(4):596-599
分布于60~300 mm降水量区域的超旱生半灌木红砂,是该区域的建群种,也是人工辅助植被恢复的主要树种,探索其幼苗成活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对人工辅助恢复植被十分重要。以不同苗龄的红砂容器苗和直播实生幼苗为调查对象,研究了红砂幼苗成活数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 cm土层中的体积含水量在20~25 d内持续达20%~30%时,其成活率达到70%左右;25 d以后,含水量在10%时就能维持其生命,苗龄30~40 d后幼苗成活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medaka(Oryzias sinensis),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teau lakes,Yunnan Province,which was the indicative specie for the habitat quality of riparian zone in the wetland ecosystems and also was the key specie in the lake ecosystems,and also was one of the fishes who suffered the sever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There,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wild Chinese medaka by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analysis.The samples(20 individuals in total)of Chinese medaka in three populations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Dian Lake were obtained.The 7 ISSR primers were picked out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The ISSR primers combinations revealed 82.69%polymorphism,among 52 genetic loci amplified.The sum of 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 and 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 were 1.492 4 and 1.826 9,respectively.The Shann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Nei genetic diversity indexes of all the populations were 0.434 5 and 0.289 7,respectively.The gene differentiation(GST)was 0.198 9,and the gene flow(NM)was 2.013 2.The AMOVA demonstrated that only 6.65%of genetic variance came from inter-population,and 93.35%of genetic variance came from intra-population.Phylogenetic tree showed that 20 individuals from 3 populations were clustering mixed each other.Also,the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A)supported the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Oryzias sinensis was at the middle level,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three populations of Oryzias sinensis.  相似文献   

14.
红砂正常和脱水组织中总RNA提取的改进CTAB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红砂属于柽柳科超旱生小灌木,是荒漠半荒漠地区植被中的优势种。为了研究促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这类植物抗旱中的作用,我们尝试了很多RNA提取的方法都没有获得完整的RNA。在脱水组织中由于多糖、多酚以及其他与核酸能结合或共沉淀的化合物的含量升高而更不容易得到高质量的RNA。以CTAB为基础的改进的RNA提取方法,能成功地从少量的红砂植物的正常组织和脱水组织中获得高质量的RNA。这种方法经济且操作方便,提取的RNA纯度和完整性都很好,可用于RT-PCR反应并成功克隆了550 bp 左右的MAPK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5.
西鄂尔多斯地区强旱生小灌木水分参数的研究(Ⅰ)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李骁  王迎春  征荣 《中国沙漠》2005,25(4):581-586
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地区的超旱生灌木。本文运用PV技术对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的多种水分关系参数(ψπ100、ψ0、F0、RWC0等)进行了测定,并通过测得的各水分参数从水分生理角度对这四种超旱生小灌木的耐旱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绵刺、红砂、四合木、霸王柴具有不同的耐旱机理,红砂主要体现为增加细胞溶质浓度的渗透调节,而四合木表现为较小的细胞体积(低的F0值)和较强的持水能力(较大的AWC值和Va/V0值)。②红砂具有非常低的ψπ100值(-3.1302MPa)与ψ0值(-3.5074MPa),体现出其具有很强的保持最大膨压和维持低水势的能力。③四合木的F0值(52.12%)很低,而AWC值(87.43%)和Va/V0值(7.8092)却很高,说明四合木具有较强的忍耐水分胁迫能力和抗脱水能力。④绵刺的根茎系统具有快速吸收和传导水分的能力,可能与其具有劈裂式生长的特征有关。⑤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学检验分析,证明PV技术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谭会娟  李新荣  赵昕  刘玉冰 《中国沙漠》2011,31(5):1119-1123
测定在不同盐胁迫下红砂愈伤组织中几种渗透调节物质的累积量,研究盐胁迫下红砂的渗透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在盐胁迫下,红砂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红砂愈伤组织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低于100 mM NaCl处理可促进红砂的生长,大于100 mM NaCl处理,则会抑制红砂生长。红砂愈伤组织中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类黄酮和海藻糖在盐胁迫下大量累积,是红砂渗透调节能力改善的积极反应,也是红砂耐盐性强的体现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In many arid ecosystems, vegetation frequently occurs in high-cover patches interspersed in a matrix of low plant cover. Howev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shrub patch pattern dynamics along climate gradients remain unclear on a large scale. This context aimed to assess the variance of the Reaumuria soongorica patch structure along th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patch structure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Heihe River Basin(HRB).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heterogeneity in soil propertie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14 and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ch height, size and plant-to-patch distance were smaller in high precipitation habitats than in low precipitation sites. Climate, soil and vegetation explained 82.5% of the variance in patch structure. Spatially, R. soongorica shifted from a clumped to a random pattern on the landscape towards the MAP gradient, and heterogeneity in the surface soil properties(the ratio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BSC) to bare gravels(BG)) determined the R. soongorica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HRB. A conceptual model, which integrated water availability and plant facilitation and competition effects, was revealed that R. soongorica changed from a flexible water use strategy in high precipitation regions to a consistent water use strategy in low precipitation areas. Our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quantification of the variance in shrub patch structure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ma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vegetation pattern dynamics in the Gobi Desert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种培芳  李毅  苏世平 《中国沙漠》2010,30(3):539-545
在自然条件下以分布于兰州九州台(LZJ)、张掖临泽(ZYL)和武威民勤(WWM)3个地区的红砂为试材,利用PAM-2100便携式叶绿素荧光分析仪和Lcpro+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红砂生长季节对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区红砂叶片的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中Fv/Fm和ΦPSⅡ均呈反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在中午13:00强光下降低至最低值;Fo和qN则呈正态分布曲线日进程,在中午13:00达到最大值。3个地区红砂的Fv/Fm虽在中午呈降低趋势,但因其值均高于0.8,所以并未发生光抑制现象。在环境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Ta)以及水分条件协同作用于红砂的光化学效率。当水分条件较高时,PAR成为影响光化学效率降低的首要因子;而当水分降低时,RH成为加速光化学效率下降的主要因子。在土壤极端干旱叠加强光、高温和低湿的逆境中红砂主要采取依赖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和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两种保护机制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0%、0.5%、1.0%、1.5%、2.0%、2.5%、3.0%的NaCl和CaCl2溶液处理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探讨了两种盐胁迫对种子吸胀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种子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红砂种子发芽率随两种盐胁迫的加剧极显著下降。种子丙二醛(MDA)含量在NaCl溶液胁迫后先下降后上升,在盐溶液浓度为1.0%时达到最小值,在2.5%处达到最大值;经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胁迫后,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对照,最大值出现在3.0%处;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和CaCl2溶液浓度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分别在盐溶液浓度为1.0%和2.0%时达到最小值;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较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两种盐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两种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但总体低于对照。经综合分析得出,CaCl2对红砂种子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