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器误差的精确测定和消除对于提高子午环的观测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低纬子午环的观测原理和仪器结构,系统地探讨了它的各种仪器误差的来源、测定和处理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采用组合固定角距法测定对径改正的方法,在第三章,研究了提高对径改正测量精度的方法,重新推导了对径改正的计算公式,并就某些具体的条件,对其进行了模拟验证,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永翊 《天文学进展》1997,15(3):247-253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星际CH3OH脉泽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对CH3OH脉泽的性质从分类,生成区域及分布,辐射特性,运动状况等方面做了介绍,并阐明了理论上对其时变特性,激发机制及河外脉泽的探讨,最后对两种类型的CH3OH脉泽作了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测定度盘对径改正的要求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低纬子午环的度盘、读数显微镜及其读数系统的配置情况,论述了测定每条对径改正的必要性,并从对径读数中所含的误差,分析了在未对度盘和读数显微镜的装调提出苛刻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将度盘对径改正和其他误差影响一道测定出来,对对径读数作修正,以保证度盘读数的高精度。  相似文献   

4.
束成钢 《天文学进展》2001,19(2):249-249
从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角度出发,对星系结构和动力学进行的粗略的评述,内容包括:(1)初步描述了星系中各主要成分的物理特征(空间分布,运行学和化学)及其形成和演化,(2)Damped Lyman-alpha systems(DLAs)是本地星系的化石,对其进行观测研究是HST的主要任务之一,对DLAs宽的谱线轮廓的物理机制和其恒星形成,化学演化进行了讨论,(3)目前已证明Lyman Break方法是发现高红移高恒星形成星系的有效手段,讨论了Lyman Break Galaxies的动力学过程和恒星形象,(4)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的Scaling Law是星系形成和演化所必须解释的问题,对近期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了介绍,(5)整体超星的反馈作用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评述了该物理过程对星系演化的影响;(6)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各种物体对河外背景辐射的贡献已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讨论了宇宙整体的星形成历史和化学演化,(7)银河系是进行星系形成和演化研究的归算零点,介绍了银河系的结构,动力学及演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大气反常折射的迫切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地球大气对天体测量观测的影响作了分类,介绍了对各类影响的传统处理方法,也介绍了低纬子午环的分别对待方法,特别强调了短周期的和不规则的反常折射影响对提高观测精度的限制,并提出了测定这些影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6.
FX型相关处理机长期累加器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VLBI网FX型相关处理机的结构和功能,并着重阐述了相关处理机的长期累加器子系统(LTA),它是相关处理机的条纹数据压缩部件。通过对长期累加器子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对该子系统的改进方案,以提高硬件线路的集成度和系统的可靠性,适应了对相关处理机更快速度、更高精度及多台站测量的要求,并说明了实现方法及其改进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能量原理出发,对无力场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般情形下地力场稳定性的充要判据,它可以把线性无力场稳定性判据作为特殊包括在内,还对Kruger给出的一个充分判据作了进一步探计,对无力场稳定的物理图象也作用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恒星黑子的观测方法和结果作了综合评述。介绍了恒星黑子温度的多色测光测定方法;黑子大小,温度和分布情况的测光畸变波黑子模型解,和高信噪比谱线轮廓多普勒成像方法;以及黑子寿命观测统计方法等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对已取得的有关恒星黑子的观测分析结果作了概括,与太阳典型黑子情况作了对比,并对恒星黑子的巨黑子,极区黑子以及长寿命黑子特殊性作了讨论,对需要进一步观测研究的问题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本以大气湍流理论为基础,对上海天台佘山站大气相干长度进行了实测,结果约为6厘米。同时利用两年的高空气气象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大气湍流特性,计算了水汽含量,对该地区光学和红外天了初步的定量研究,认为该地区可见光观测的最佳时机是夏秋季节,近红外波段的天观测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红外天文卫星(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天空巡天图(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和S142SharplessHII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各HII区的一些物理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小尺度尘埃(VSG)的丰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析,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极称可分为长期极移,钱德勒摆动(CW),周年极移(AN),不规则极移和短周期极移,由于极移运动对不同频率的激发响应是不同的,采用反卷积方法将极移序列进行了分析,对各类极移运动与激发的关系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周年极移与激发是逐年不同的,若能将它们逐年进行比较,将会对气象模型提供更好的约束条件,不规则极移可能反映了地球上较大规模的异常气象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概述了CALTECH软件包在上海天台SUN工作站上的安装和调试,其中也包括了该软件包中的Figaro窗口服务器。分析了安装过程中的困难,并对该软件包中的Figaro窗口服务器中的性能作了介绍,此外,还对三种窗口系统的特性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6颗不同质量、不同演化阶段的年轻星体进行了J,H,K波段测光,并结合其它光学、近红外、IRAS、亚毫米、毫米波段的观测结果,计算了它们的红外色指数、能谱分布指数、红外光度等参量,得到近红外和远红外双色图,比较了不同类别源的参量分布.最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改进了低质量主序前星的辐射模型,对一些源进行了计算并分析其星周状况.  相似文献   

14.
时间和频率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昱  翟造成 《天文学进展》1997,15(4):285-292
概述了最近几年时间和频率技术的最新进展,给出了各种实用的原子频率标准的最新发展以及它们的性能指标的最新结果,介绍了国际原子时的归算方法和所达到的新水平,并对各种原子钟在归算子中的应用概况和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强调了氢原子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同时也综述了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和时频计量新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对为提高GPS这一国际时间同步辐射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行的各种实验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作了进行描述,对目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幕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恒星内部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蔽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日像仪的干扰容限,列出了干扰源分布,估算出干扰测试仪灵敏度。计算了同步卫星干扰及干扰时间预测,也分析了中低轨道卫星干扰问题。对移动通信基站产生的干扰作了传播分析、计算,对脉冲雷达干扰作了谱分析及保守计算。  相似文献   

18.
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冕物质抛射,作为太阳大气中频繁发生的极为壮观的活动现象,越来越受到太阳物理学家的关注。其中一类特殊的抛射事件--对地日冕物质抛射,通常与大的地磁暴、行星际激波和高能粒子事件相伴生,具有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是影响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概括了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与对土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相联系的光球向量磁场演化的观测研究成果,并由典型事件探讨了暗条爆发、耀五等剧烈太阳活动和对地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双星多方模型的形状对同步子星轨道要素的摄动影响,假定两子星在同一轨道面上运动,推出了主星对伴星的轨道要素的摄动量,理论结果表明,双星多方模型对轨道半长轴和偏心率只有周期项摄动,无长期摄动,但对近星点和历元平近点角除有周期摄动外还有长期摄动效应。文中将理论结果应用于同步双星βPer(大陵五双星)的计算上,除计算了两个子星的形状(椭率)外对同步子星的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项振幅和长期项的效应做了数值  相似文献   

20.
LEO卫星轨道设计中的主要摄动源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球低轨道卫星(LEO)轨道设计中的摄动力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估计了其量级。然后针对用于GPS无线电掩星的LEO卫星轨道设计对掩星地面测点稳定性的要求,对力学模型进行了取舍,同时估计了各摄动力模型对轨道设计目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