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地质》1992,14(2):120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活动断裂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8~12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10人,除来自地震系统外,还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所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18篇,包括:1.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特征54篇;2.活动断裂分段性19篇;3.工程建设中的活动断裂11篇;4.活动断裂与地震危险性和地质灾害10篇;5.隐伏活动断裂15篇;6.活动断裂研究方向和问题讨论3篇,以及综述性论文6篇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12日至16日国家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地下水干扰因素研究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震部门、有关协作单位及有关期刊编辑部等31个单位的9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报告61篇,其中有关地下水位专业的26篇,有关水化学专业的25篇  相似文献   

3.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4.
“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於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的50多名中美地震学者(其中美方14人),还有30多名列席代表。 会议议题是:地壳形变研究进展;与强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现象;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和仪器;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基础研究以及地壳形变资料分析处理等五方面内容。会上宣读论文共51篇,其中中方35篇,美方16篇。美方代表提交论文的共同思路着重于对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于10月5日至7日在名古屋大学召开。会上共宣读论文241篇,(春季大会为204篇),大体可包括八个方面,其中有关1982年发生的浦河近海地震(M=7.1)和茨城近海地震(M=7.0)特征、以及地震预报方面的专题报告41篇,地震活动(包括历史地震)、震源过程方面的报告46篇;活断层、板块构造33篇,以上三方面报告约占全部报告的50%。其余的文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及其物性36篇;地壳变动、地壳应力测定27篇;岩石物性及破裂实验研究15篇;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18篇;此外有关地震工程、海啸、火山喷发等其他方面的文章共25篇。现仅就会上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内容简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青海省地震局于2019年8月26—28日在青海海东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年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国行业内外的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设置了8个专题;共交流报告50篇,其中,口头报告30篇,张贴展板20篇;30篇口头报告中,特邀口头报告9篇,行业系统外口头报告7篇,行业内雏鹰报告9篇。除了一贯的最佳张贴报告评选之外,大会还对张贴报告首次设立了最佳创意奖,对雏鹰报告设置了最佳形象奖。大会按照惯例举行了Panel讨论,针对大地震的物理机制以及预测地震所依赖的观测技术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会学术交流之后举办了关于地震滑坡灾害的实体科普调研活动。本次论坛会前征集到论文摘要142篇。针对特别设立的宜宾地震专题,快速征集到摘要8篇,分别涉及前震识别、震源机制解析、孕震构造环境、动力学条件、视应力变化与电离层异常等。全部论文摘要集在《国际地震动态》第8期刊出。《高原地震》和《地震》分别出版了部分报告的全文。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于1985年11月19日至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首次召开了全国历史地震科研工作会议,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个单位的代表以及国家地震局有关直属所、队、出版部门和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院地震历史资料总编室的特邀代表共62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及摘要42篇,在大会上,有26名代表宣读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内容涉及历史地震参数的标度及应用、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学分析以及历史地震工作回顾与展望等,现就几个主要方面作一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模式识别交流讨论会”于1984年12月4日—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系统及其他有关方面共15个单位41人参加。其中13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有关模式识别、模糊数学等方面的论文共23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颙到会并讲了话,还向会议赠送了礼品。宣读的模式识别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地震危险区划、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标志、中强地震的发生时间、地震的触发因子和地震前兆的综合判别等方面的问题。与会代表认为,模式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简况,会上共宣读241篇论文,包括八个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作者参加了新西兰皇家学会与现代地壳运动国际委员会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于1984年2月9~14日在新西兰惠灵顿联合组织召开的太平洋地区现代地壳运动国际讨论会,对这次会议的概况作了介绍。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名代表出席了讨论会。会上共宣读了108篇论文,包括12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就大地测量、地震、地震和断层的关系、地震和发生模型、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论文的有关内容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的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地震心理研究的国际动态 (1 资料来源.20世纪在15个国家发生了约20个严重破坏性地震,其中有12个国家的19个地震研究机构研究了地震社会经济影响问题,发表的重要研究著作约130余本,论文约1200余篇,研究报告400余个.据统计,有关地震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论著约30余本和论文100余篇.(2 地震心理问题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1研究背景2013年7月以来木里地区小震活动增强,截至目前,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共记录7万余次小震活动,其中最大地震为2017年9月12日ML 4.4地震。该震群活动位于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关于该断裂,有研究如下:徐锡伟等(2017)基于地震地质学标志,认为宁蒗—木里—冕宁地区具有发生6级及以上强烈地震的能力;刘晓霞等(2021)基于GPS数据,认为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以木里为界,NE段存在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 km左右的断层强闭锁段。同时,雅砻江锦屏水库位于震群附近,有研究认为,锦屏水库蓄水对于该区域内发震构造背景和断裂活动有一定影响(蔡一川等,2015);邵玉平等(2017)提出,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编辑的《中国活动断裂》一书于1982年8月由地震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汇集了该委员会1980年9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论文共53篇。本书讨论了活动断裂的定义、研究方法及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华北断块区东北部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动断裂的研究是一个与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危险区划、地震预报等实际问题有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对华北断块区活动构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研究程度是不平衡的,其中华北断块区东北部的研究就比较差.为了将活动断层的研究深入一步,本文就东经119°~125°,北纬39°~42°地区活动断裂的签别标志、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第三篇文章介绍了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双方代表第三次工作会晤的概况。应美国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内政部地质调查局的邀请,以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的中方代表、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为首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7人于1984年7月11~26日赴美访问。本文就中美双方代表的这次会晤情况、议定书延长协议的签字仪式以及中国代表团的有关参观访问活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正>在地震前兆现象的震例总结和研究中,地下气体中氡异常的观测预报效能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安徽庐江水氡正常情况下变化平稳。2014年8月起,安徽金寨地区发生震群活动,期间庐江水氡快速升高,10月26日金寨主震3.4级地震后恢复正常。地震震中位于皖西NWW向的青山—晓天断裂附近,向东展布方向与NWW向金寨—东汤池断裂交汇在庐江地区。庐江水氡的高值异常是否与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六个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的“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代表约160余人。向大会提交的论文130篇,其中有11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宣读。  相似文献   

18.
1987年9月11日至14日在甘肃武都召开了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全国地震、地质、煤炭等部门及高等院校的8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提交113篇论文,其中74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从野外工作,室内实验与理论研究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各种构造活动的物理机制。会议突出反映了我国构造物理学的新进展:1.综合分析构造活动的各种信息,如断裂及变形几何学、地表形变、重力异常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11日在北京召开了《地下水动态测报地震专业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家地质总局、第五机械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和国家地震局所属各有关单位共50名(其中包括特邀代表2名)。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胡海涛同志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罗焕炎同志在大会上分别作了“地下水网络与地震的关系”和“地下水动态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他们的发言对代表们启发很大。 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其内容比较丰富,大致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  相似文献   

20.
由香港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城市地质会议于1986年12月15—20日在香港召开,会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地质学家协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资助和香港有关单位的支持。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代表,其中大陆地区代表17人,会议共收到论文70多篇,近50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城市地质问题作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本文概述了这次会议,内容包括会议概况;本届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东南亚是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工作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