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热液区沉积物接受了大量热液物质的输入,其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的有效指标。由于重力作用,洋中脊区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低洼和平坦地形区。为了探索地形因素对热液区沉积物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ArcGIS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数据的海底热液区沉积物分布趋势预测方法,并对西南印度洋中脊龙角区地形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沉积物重力搬运方向提取、沉积物汇集量估算、海底沟谷提取和沉积物源区划分。通过与研究区底质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预测结果与研究区内沉积物的实际分布范围较为吻合,表明本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指示地形影响下海底热液区沉积物的分布情况。本方法对海底硫化物矿产勘探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海底沉积物取样站位设置与海底硫化物成矿远景区圈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广泛,介绍了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情况,阐述了目前硫化物矿区的申请和资源评价状况。综合研究表明,认识海底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提高对海底多金属矿集区的预测能力,可为我国在"区域"内的资源勘探提供支撑。加强海底热水矿床的三维结构分析,开展圈矿与矿床储量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地质模型,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地震作用对琼州海峡海缆路由区海底稳定性影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琼州海峡的北海—临高段海缆路由为例,利用计算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路由区3m以浅海底土液化或滑移的可能性,评价了路由区海底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在地震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砂性土海底的地震剪应力平均值(0.86kPa,1.72kPa和2.57kPa)小于砂性土的液化剪应力(1.60kPa,3.20kPa和4.81kPa);粘性土海底的地震剪应力平均值(1.25kPa,2.49kPa和3.74kPa)小于粘性土的抗滑剪应力平均值(4.07kPa,4.61kPa和4.49kPa),路由区海底稳定性良好;在地震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砂性土海底的地震剪应力平均值(1.73kPa,3.45kPa和5.12kPa)大于砂性土的液化剪应力;粘性土海底的地震剪应力平均值(2.49kPa,4.98kPa和7.47kPa)除表层外,大于粘性土的抗滑剪应力,路由区海底会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海陆架海底输油管道路由调查获得的孔压静力触探数据和钻探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管道路由区5 m以浅土体的孔压静力触探曲线特征、土的分类方法鉴别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5 m以浅黏性土的锥尖阻力(qc),侧摩阻力(fs)值较小,且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粉质土的qc,fs值增大,但随深度线性增加规律不明显,砂类土的qc值急剧增大,但fs值变化不大;Robertson法和Eslami-Fellenius法两种土类划分方法均适用于研究区浅表层软土的土类划分,但Robertson法在判别粉质土时受到一定限制,Eslami-Fellenius法判别较为准确,应用简单。本研究可为我国在海底管线工程路由勘察中直接利用孔压静力触探(CPTU)参数划分土层和判别土类作铺垫。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了解琼州海峡北海—临高段海缆路由区浅层海底土分布特征和路由区及其附近海区的潮流特征,利用计算的方法分析了10 a和50 a一遇的潮流对海缆路由区冲刷破坏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在琼州海峡海缆路由区海底砂性土平均起动流速(23.2~58.9 cm/s)小于10 a一遇(75.2~93.8 cm/s)和50 a一遇(85.4~113.7 cm/s)的预测流速;海底粘性土的平均起动流速(64.8 cm/s)也小于10 a一遇(76.2 cm/s)和50 a一遇(87.4 cm/s)的预测流速。路由区海底土会因潮流冲刷作用而发生失稳破坏,影响埋设在海底土中海缆的安全。同时,结果还发现潮流对砂性海底土的影响大于对粘性海底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津永定新河口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污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津滨海分布着广泛的淤泥质海岸。这些淤泥质海岸因附近河流携带大量污染物入海而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以天津永定新河入海口附近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为对象,研究了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重金属(Cu、Pb、Zn、Cd、Hg)和总铬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硫化物污染十分严重,总铬污染较严重,重金属污染轻微,没有有机碳和石油类污染。它们对沉积物污染程度的顺序为硫化物>总铬>Cu>Pb>有机碳>Hg>Cd>Pb>石油类。调查区污染物来源主要是通过永定新河输入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试验分析,了解琼州海峡北海-临高段海缆路由区浅层沉积物分布和物理力学特征.同时,对调查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将地震作用与路由区海底土的特性结合起来,计算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路由区3 m以浅海底土液化或滑移的可能性,从而,评价了路由区海底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在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路由区海底稳定性良好;在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路由区海底会发生失稳破坏.该结论可以用于指导海缆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根据在亚洲快线海底光缆香港段(水深小于300m区域)开展的路由勘察中获取的浅地层剖面、侧扫声纳、柱状取样、多波束等数据,同时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路由区的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路由区海底地形无大的起伏,平均坡度小于0.3%;路由区跨越了淤泥/粘土质、砂质以及沙波区海底,其中发现的沙波最大波高达3~4m;路由区地震活动强度小,属于地壳稳定性较好的地区;路由区海底面存在沉船、抛弃物等海底障碍物。综合所有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在路由跨越大型沙波及距离障碍物太近的区域,对路由线路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路由基本适合海底光缆的铺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1年6月的航次调查及随后的沉积物样品的试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各方面对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综合工程地质特征研完。发现本区沉积物结构、剪切特征、含水量和液塑限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本区海底沉积物类型既分布有中砂、细砂和粉砂3种砂性土,也分布有扮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和粘质扮土3种粘性土,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相立的土类性质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深水段地质灾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船载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和深水浅层高分辨多道地震剖面等数据资料,以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海底管道路由区深水段(200m)为研究区,划分海底地形地貌分区,识别可能危害海底管道的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海底峡谷、海底滑坡和滑塌、古珊瑚礁、海底沙波和大波痕、海底陡坎、断崖和陡坡、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其中,海底滑坡和滑塌在上陆坡和峡谷谷壁上十分发育,海底滑坡(滑塌)、古珊瑚礁和沙波(沙丘)等影响和威胁着海底管道的铺设与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北部沿海硝酸盐含量分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于1983年4月、7月、10月和1984年1月调查的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区硝酸盐的分布状况。研究指出,该水域硝酸盐的含量分布主要受沿岸水特别是陆水径流控制,其次受浮游植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海岛及海域地质环境与灾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海岛及其邻近海域是华南沿海地质灾害类型较齐全的地区之一,主要有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软土、风沙、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等。珠江口海岸主要发育弱活动和微活动断裂,活动断裂和断块构造的运动和调整是产生地震活动的主要因素。海平面上升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恶化和未来50a内产生严重威胁的灾害。风沙作用和软土地基主要分布于珠江口海岛海岸带及近岸岛屿。本区的地质灾害以内动力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天津永定新河口滩涂地层沙性土分布规律,采用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动三轴试验两种方法进行了沙性土的液化判别。两种方法的判别结果基本一致,即在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的地震作用下,除第5层的沙性土不发生液化外,其余各层的沙性土均发生局部液化;在基本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仅第5层的沙性土发生局部液化,其余各层的沙性土均完全液化;在基本烈度为Ⅸ度的地震作用下,所有地层中的沙性土均完全液化。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1994年在南海东部石油开发区及毗邻近岸海区开展的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共17个环境因子大面积调查研究的成果。文中探索性地提出一套适合于南海亚热带海区海底沉积物腐蚀性评价的方法,并根据调查和评价的结果评定出本海区各测站海底沉积物的腐蚀性等级。  相似文献   

15.
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天然存在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POM和DOM)来源、转换和运移规律及其与沿岸生态系统的关系、河口区不同来源颗粒有机质的混合过程、河流系统中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过程、系统中的营养行为和食物来源途径以及河流有机物质在陆架上的分配、积累和运移规律的应用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mulation of backscattering of high frequency sound from complex objects and sand sea-bottom. Backscattering data from complex objects and seabottom were generated using a Universal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Sonar Simulation Toolkit (UHRISST)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Our approach here involves the approximation of objects and the sea-bottom through a series of facets that are small compared to the wavelength. The Target Strength of standard objects like the sphere, cylinder, and cone predicted by our model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various high frequency approximation formulations and produced a good fit.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 from the sea-bottom, we have taken into account most of the small-scale features that represent the sand grain properties, intermediate features that represent seabottom roughness and large features that block propagation. Sea-bottom backscattering predictions made using this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high frequency scattering strength values measured off Panama City, FL, USA, and produced a moderate fit.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ottom backscattering signals from a flat isotropic sea-bottom.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probability of false alarm function of the bottom backscattering data was measured and found to largely follow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海域海水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8年7月对辽东湾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进行了调查,绘制制了该海域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分布图,初步得出该海域的DOC,P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水中的DOC,POC及间隙水中的DOC远比远海和大洋高。  相似文献   

18.
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木榄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小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基于土壤粒径-重量分布资料计算,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介于2.78-2.90之间。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细粘粒、盐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质地的土壤,其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轻粘土<中粘土的变化。土壤的质地类型、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决定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