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矿相学家、矿床学家徐国风教授已离开我们5年了。作为他的挚友和学生,对他的英年早殒深感悲痛;对他为我国矿相学、矿床地质学和金属矿物标型性学科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深切的敬意。徐国风教授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生中,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开拓奋进,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讣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本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徐国风同志因病于1989年3月14日在武昌逝世。徐国风教授长期从事矿相学、金属矿物学、矿床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3.
杰出的矿质学、矿物学、矿相学家,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徐国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象一颗明亮的巨星过早地陨落了。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他,回忆追溯他生平的点滴。徐国风教授不但是国内外著名的优秀科学家,对人类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深受人们爱戴的社会活动家。他积极从事国内外学术活动,为湖北省矿物  相似文献   

4.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中国科学院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挂靠在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由我国著名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主任涂光炽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为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学部委员程裕淇,著名矿床学家、学部委员徐克勤,著名沉积学家、学部委员叶连俊。  相似文献   

5.
正翟裕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地质教育家,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呕心沥血,教书育人,重视实践,不断创新,在矿床学、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翟裕生教授在长期从事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研究基础上,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学研究,以成矿  相似文献   

6.
由我国著名矿床学家徐克勤和涂光炽教授主编的《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南京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英文版1984年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应广大读者要求,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在1986年也同读者见面了。论文选收集了中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希腊、英国和美国等国地质学家的论文56篇,共100多万字。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81,27(6)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教授在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最近举行的一次选举中被选为该委员会副主席。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是国际地科联所属矿床成因协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由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地质学家发起,成立于1972年。该委员会成立后,在进行国际合作,开展成矿大地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8.
2016年是前苏联导师、矿田构造学奠基人В.M.克列特尔教授专著《矿田与矿床构造》问世60周年(中译本58周年),草撰此文以兹纪念。В.M.克列特尔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首部《找矿勘探学》,于1956年又出版了《矿田与矿床构造》。1957年应邀来我国讲学,并为《矿田与矿床构造(中译本)》作序。他的讲学内容被整理成《普查勘探讲话》,并于1958年公开发表。В.M.克列特尔教授的论著在中苏(俄)两国广为应用、影响深远。笔者有幸于1956年师从В.M.克列特尔教授,攻读副博士学位,深受教益。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顾矿田构造学的发展历史,以"矿田与矿床构造研究演进态势浅析"为题,将其初步划分为四个阶段:Ⅰ.继承–萌发阶段(1930~1949);Ⅱ.创建–奠基阶段(1950~1969);Ⅲ.应用–发展阶段(1970~1989);Ⅳ.深化–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Ⅰ、Ⅱ两阶段主要论述В.M.克列特尔、ф.И.沃尔弗逊等前苏联构造学家对矿田构造学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贡献;Ⅲ、Ⅳ两阶段论述了我国以翟裕生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矿田构造学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最后,对铀矿田深部找矿研究谈了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中国著名地质学大师、矿床学巨匠谢家荣教授诞辰100周年(1998年9月7日),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一书。该书由著名矿床地质学家郭文魁院士、著名编辑家殷维翰先生和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等主编,精装16开本,78.4万字,包括《回忆与论述》、《红花偕绿叶》、《曲折人生路》、《尘封的珍珠》和《谢家荣教授主要著作目录》5个部分。谢家荣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经济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之一。他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矿床学界思想十分活跃,新成矿概念和模式的不断出现,开阔了矿床学家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矿床学理论。在矿床学新说林立的时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D·瑞奇(Johm D.Ridge)于1968和1976年先后发表两篇论文,即《矿石成因概念的变化及发展》(原载1968年《格拉顿—赛尔斯纪念文集》),和《北美地质学家所见的同生矿床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改变》(原载1977年出版的《层控矿床及层状矿床》第一卷第六章,1978年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1985年,这两篇内容衔接、体裁一致的论文,地质出版社以《成矿概念的变化和发展》的书名出版了中译本,译者是我国著名矿床学家张炳熹教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地质科技情报》编委徐国风同志因病于一九八九年D三月十四日在武汉逝世,终年五十六岁。  相似文献   

12.
《地质论评》1985,31(2):195-196
1985年1月10日下午,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地质学会和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联合举行茶话会,热烈庆祝我国著名矿床学家袁见齐教授和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遵仪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及地质教育事业五十周年。出席茶话会的有九三学社中央,地质矿产部,化工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和云南省地质学会联合筹备召开的全国锡钨钼铋矿床(以锡为主)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9月1日至7日在“锡都”个旧市召开。采自全国地质及有关产业部门、科研单位、大专学校共112个单位的181名代表参加了这一学术讨论会。他们之中有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地质、矿床学家,如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大学地质系名誉系主任徐克勤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相似文献   

14.
《地质论评》1980,26(4):376-376
我国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三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侯德封同志,因病于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侯德封同志是大家熟悉和尊敬的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我国地球化学和核  相似文献   

15.
徐国风同志在五六年第七期“地质知识”上发表的“和拉尔钦科矿床专家野外工作两个月的体会”一文,我已详尽的读过数遍。因为我是搞汞矿矿山地质工作的,所以愿就文中所谈及的汞矿地质部分,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1.湘黔边界汞矿床的控制成矿主要因素是“页岩顶盖”作用,这样说法我也认为根据不够的。因为:(1)汞矿的产出是多层的,一般在“页岩顶盖”之上的层位仍有汞的产出,并且在主要含矿层位以下的层位还有页岩和泥灰岩的广泛分布;(2)产汞的主要含矿层位并非直接在页岩的复盖  相似文献   

16.
正郑明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在地质教育和矿床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载。他博学广闻,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成就卓著。在科研上,他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现代成矿理论与方法、层控矿床学、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上,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育出了大批优秀地学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地质学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石油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沉积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王英华,因病于1999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相似文献   

18.
袁见齐教授给秦仲达部长的信①编者按:袁见齐教授是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教育家和矿床学家,我国盐类矿床地质的奠基人,长期兼任化学工业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顾问。他对我国的找钾事业鞠躬尽瘁,倾尽心血。先生年及耄耋,身患癌症,病榻之上,仍在为中国的找钾...  相似文献   

19.
《古地理学报》2008,10(1):I0001-I0002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先生,于2007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20.
根据湖北省科委(86)第090号文件的批件“同意成立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精神,本学会筹备组会议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在武汉地质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个单位的十六名代表,筹备组召集人徐国风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由徐国风同志向会议汇报了学会筹备过程,然后与会者对学会的章程、理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