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格尔木台正在运行的地磁相对记录数字资料及模拟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数字记录资料要明显优于模拟资料,数字仪器取代模拟仪器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的分析与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1年以来地震台站的资料分析情况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的资料产出情况,通过分析表明,由于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具有频带宽、动态范围大等特点,2003年利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分析地震的数量比传统的模拟记录提高30%~40%。  相似文献   

3.
数字前兆资料分析系统集成了数字形变、电磁、流体资料的前兆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技术,可实现不同周期异常的后台自动计算,以及从数据准备到报告PPT自动生成的一键工作流程,并具备专业异常分析和GMT交互制图功能,为行业内外用户提供前兆产品动态网页浏览和不同权限的数据下载服务.建立数字前兆资料分析处理系统,可提高数字化前兆资料分析自动化处理能力,为建立健全数字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唐明帅 《高原地震》2003,15(2):54-58
数字地震资料是以一种无量纲的“数字数”(Counts)形式记录的,但在数字地震资料的应用中,却需要实际的物理量;而“数字数”与实际的物理量联系的桥梁是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根据这一实际需要,分析了数字地震资料的产生过程、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以及“数字数”与数字地震仪传递函数的关系。这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2年对兰州观象台FSQ与SSY-Ⅱ两套仪器同时进行模拟与数字记录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对比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优劣,对FSQ的两套观测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日均值的相对噪声水平等的对比分析,对SSY-Ⅱ的资料进行了年趋势变化、调和分析、Nakai检验等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模拟记录与数字记录的差异,是由于对这两种资料的处理不一致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于2000年10月1日投入考核运行,为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与模拟地震台网测定的时、空、强地震参数顺利接轨,尽快发挥数字资料在日常工作中的效益,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作了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比模拟地震观测系统具有更高的拴震率,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资料与模拟地震台网产出资料相关性较好、定位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符合《数字地震及前兆观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九五”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分析了其资料产出特点,介绍了资料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省地震监测井网数字化水位、地热资料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的震后反映,分析了水位、地热对地震波反映的表现形态.通过分析可验证我省2001年新上数字资料-水位和地热的可靠性、灵敏性,以便科学地分析数字水位、地热资料、提取可靠的前兆异常信息,高效地服务于日常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格尔木地震台2000年9月至12月记录到(Ml≥3.0)的数字地震资料。模拟地震资料选取了青海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分析组编辑的《青海省地震目录》提供了地震参数。对2种地震资料在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震级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数字化地震仪无论是在授时精度,还是在分析处理方面都优于模拟记录。用数字资料替代模拟资料是地震台站的一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应用中的实际需要,阐述了数字地震学中元数据的定义、作用、意义、组成部分及其常用格式,分析了元数据与数字地震记录相互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简要回顾了数字地震学诞生以来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结合我国地震观测系统大规模数字化改造的实践,着重阐述了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的观测优势,以及在台网建设目标、观测资料的充分利用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劣势和不足。还提出了对关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基础和应用研究与地震预报的关系、数字地震学的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系等等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MC1微功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完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字地震记录设备——MC1微功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 它的最大的特点是系统功耗小于300mW,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非常适合于天然地震的野外流动观测,也可应用在人工地震和工程地震等其他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地震学的快速发展,重复地震在地震学的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重复地震的定义和识别方法,然后基于此研制了重复地震识别与分析软件,最后给出了重复地震在地震预测中的一个实际应用例子。结果表明基于该软件工具可充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开展相对高精度的地壳介质动态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5.
In highly populated urban centers, traditional seismic survey sources can no longer be properly applied due to restrictions in modern civilian life styles. The ambient vibration noise, including both microseisms and microtremor, though are generally weak but available anywhere and anytime, can be an ideal supplementary source for conducting seismic surveys for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his is fundamentally supported by 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effectively extracting the useful information out from the noise. Thus, it can be essentially regarded as a passive seismic method.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survey of the ambient vibration noise, followed by a quick summary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passive seismic surveys. Then the applications of ambient noise in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for urban settings ar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For engineering seismology the example is the assessment of site effect in a large area via microtremor observations.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he example is fo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typical reinforced concrete high-rise building using background vibration noise. By showing these examples we argue that the ambient noise can be treated as a new source that is economical, practical, and particularly valuable to engineering seismology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ojects for seismic hazard mitigation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16.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观测并生成的数字地震资料是开展数字地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高质量数据源。为了使科学家们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本文主要从数字地震资料产生出的各个环节、数据结构与格式、数据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向读者作概括的介绍.希望读者对数字化地震资料的数据文件、数据记录、数据字均能有透彻的理解,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资料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8.
For a long time,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energy radiated by seismic wav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basic study of seismology. Up to now the well-known relationship of lgE=l.5MS+11.8 created by Gutenberg and Richter (1956) has still been a better experiential statistical relation for estimating the energy of seismic waves. Since the creation of seismic dislocation model in the 1960s, seismologists have studied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energy radiated by seismic waves. F…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密度正在不断加大,用于流动地震观测的宽频带地震仪的数量将继续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速率按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震源波裂过程及地球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地震成像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地震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关系将日趋紧密,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