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参数拟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已有的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重新量取1716~2010年以来收集到的破坏性地震事件的103幅地震烈度等震线图的烈度外包线,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总结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提供了椭圆模型烈度衰减函数,分不同时段和区域进行拟合结果对比,并采用头尾限定的方法给出新疆地区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和地区地震动区划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借用法是目前常用的建立区域地震动衰减的方法。我国借用法通常都把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但一般都采用调整美国学者已有烈度衰减规律的办法确定美国西部烈度衰减规律。本文讨论美国西部已有烈度衰减规律,并直接采用美国西部烈度调查资料建立烈度衰减规律,结果可供我国工程地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合理地确定场地的历史地震影响烈度,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广东南澳跨海大桥场址为例,论述了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的要点。首先对南澳附近1918年7.3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及对桥址的影响烈度进行了确认;其次对选择合适的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建立了合理的桥址影响烈度目录;最后应用极值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不同平均重现期所对应的烈度值,为大桥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设防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慧  胡伟华 《内陆地震》1998,12(3):263-267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5.
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相似文献   

7.
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参数快速设计和显示出地震影响场,初步确定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范围,对于政府及时了解灾情和损失分布非常重要。收集、整理甘肃地区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将其与现有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生成的理论烈度图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与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模型)相结合,研究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分布的影响。结论表明:不同震级档之间,实际与理论地震烈度分布之间规律不同;分区研究发现,除极震区外,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外圈等震线理论长短轴以及面积均大于实际,甘东南地区规律则与之相反。地形因子对烈度影响场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拔越高,烈度越高;山顶点处烈度高于周围地区;相对震中而言,坡度大的地方烈度衰减快,反之则烈度衰减慢。  相似文献   

8.
杜兴信 《中国地震》1997,13(1):74-81
统计分析了1954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2.0≤Ms≤5.5近200次中小地震的烈度关系律,并与Ms≥5.0的中强地震统计规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地震和中强地震的烈主分布都有相似的区域特征,如东部烈度的衰减慢于西部,等震线长短轴比小于西部等,结果还表明,对于一个固定震级,由中小地震统计的烈度衰减律在烈度高于V的快于地震的统计值,而当烈度低于V时又慢于中强地震的统计结果;此外,在烈度-震级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在等烈度外包线上如何取烈度值,烈度衰减曲线的头尾处理,R0值的选取,衰减公式的偏差这四个方面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通过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回顾了用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现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更合理的转换模型。地震动衰减模型中采用了与震源体大小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使换算模型能体现与近场高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峰值的饱和特性。确定衰减关系时除了考虑地震动或烈度的不确定性之外,还包含了震级M和距离R的不确定性,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考虑了场地原始烈度点与等震线的差别,使参与换算的地震动和烈度均取自于同一地点。文中还对转换所得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方差进行了合理估计,换算结果的不确定性综合了参考地区用原始资料进行烈度与地震动换算的离散性和参考地区与研究地区烈度衰减规律不确定性的差异,使之与当前人们对地震动不确定性的认识水平相协调。新模型不受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形式的限制。用新方法确定了华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四区的地震动幅值的衰减规律,并与华北、西南两区取得的少量强震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
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曼  程佳  魏文薪  陈通 《震灾防御技术》2015,10(S1):760-769
考虑到不同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川滇地区地震空间分布、震害及烈度分布特征,搜集并整理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0个5级以上地震案例,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结合川滇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川滇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M=5和M=7级时区域差别明显;同时,与已有成果的对比结果也可看出,滇西地区在M=7级时近场烈度明显偏低,而川西北及滇中地区在M=5级时虽与中国西部地区基本一致,但也均低于其它分区。上述结果对川滇地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分析表明,起算震级M0对危险性分析结果的表现为当M0取取值不够低时,场地的危险性将被低估。此种低估影响与场地的地震危险性高低潜源距场地的距离及衰减公式的形式和标准差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胡聿贤先生和霍俊荣的联合椭圆衰减模型的基础上,对新疆的地震烈度关系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已审定通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新区划图编制所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介绍了建立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所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总体思路,并从资料、衰减关系分区、衰减关系模型、回归方法、转换等方面说明了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建立过程,给出了我国分区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结果。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建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更加丰富可靠的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二是采用了具有大震近场饱和特征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三是采用了使结果更加稳定的分步回归方法;四是在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时考虑了地震活动性特征。与第四代地震区划图衰减关系相比,由于地震动衰减模型的变化和高震级强震记录的增加,高震级下的峰值加速度有所降低,而中强地震区的峰值加速度则在低震级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长轴烈度衰减关系变为短轴仍采用常规形式,对长短轴分别回归,并给出了西北地区的回归结果。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在震中,长短轴烈度相等,在远场,长短轴烈度曲线相交,即椭圆等震线变成了圆,而且不同震级的等震线在蜕化成圆时所对应的震中距也不同。将该烈度衰减关系用于甘肃某市的地震危险性计算,并与国家地震局危险性程序所得结果相比较,产生了如下差异:中等烈度值所对应的概率增大,高烈度所对应的概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霍俊荣给出的适用于中国华北地区的地震动反应谱的衰减,该衰减关系分为Ⅱ型衰减关系模型和Ⅲ型衰减关系模型。使用Ⅱ型、Ⅲ型模型以及烈度衰减关系,对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10个地级市以及沙城、三河、宁晋、磁县等曾经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进行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和烈度值的计算,得出不同衰减关系模型适合使用于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地震区划中混合地震模型研究——以祁连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祁连山为研究区,以上限震级7.5和8.0的潜源为特征地震段,利用滑动速率法分别计算上述每个潜源中7.0~7.4级,7.5~7.9级地震的复发间隔。特征地震选用NB模型条件概率和NB累积概率模型,中强震采用中国地震区划图(1990)的分档泊松模型,组成混合地震模型,用中国西部椭圆地震衰减公式,计算了未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认为累积概率模型当地震离逝时间长而潜源面积小时影响大,面积大的潜源应进一步考虑潜源的稀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