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依据南极智利贝纳尔多奥伊金斯将军站的来自南桑德韦奇群岛的Ms=6.4级地震面波资料,采用最新的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和网格频散反演方法,计算了南极半岛地区的勒夫波群速度频散,并获得了该区岩石圈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西南极南极半岛地区地壳为成层结构,可分为三层,其分层厚度分别为5km、8km和10km。地壳厚度为23km,上地幔顶部速度为5.32km/s。在深度53km以下,地幔介质中速度逐步降低为5.11km/s和4.9km/s,最低值达4.8km/s,可以推断南极地幔亦为成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埒藏高原高寒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根据沙漠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类。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两大类。本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2,其中轻度、中度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2,752.9km^2和578.6km^2。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分别为916.4km^2和944.5km^2。主要分布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地段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兹龙骏  吴波 《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4.
南极点和罗斯海滨壳幔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束沛镒  张钋 《极地研究》1994,6(3):15-22
本文根据美国极地台(南极点)和新西兰斯科特台罗斯海滨的WWSSN台所接收的长周期深源远震图P波波形的理论地震图拟合,探讨南极洲壳幔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南极点下方地壳厚约45km,双层结构;罗斯海滨地层厚约24km,350~450km深度有明显低速带存在,它们反映了南极横贯山脉两侧不同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海岸带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及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海岸线长1840km,海岸带面积3.97×104km2,自然环境优越,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根据环境因素组合特点可以将浙江省海岸带划分为三个自然区及若干类型岸段。  相似文献   

6.
区内共有20个小区,面积30.63万km_2.本区地跨8省区.区内有14个小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为C级(面积11.91万km ̄2),6个小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属D级(面积18.72万km ̄2).本区有4座县城受泥石流威胁或危害,除此之外泥石流危害程度一般较轻.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现代冰川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世杰 《地理科学》1996,16(1):10-17
经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计算,青藏可可西里地区发育现代冰川437条,覆盖面积达1552.39km^2,冰储量为162.8349km^3,成为本区众多河湖泊水体的重要补给源泉。  相似文献   

8.
查勇  高家庆 《中国沙漠》1997,17(3):286-290
阐述了利用航片及精处理过的TM影像编制1:10万陕西省榆林市芹河乡土地荒漠化分布图的方法及过程,1960年及1987年分布图的定量分析比较表明,该乡荒沙漠化现象在东部经过治理得到了抑制,而原先多为植被覆盖的西部出现了耕地,牧地奶化成沙地。27年间全乡林地增另了13.13km^2,沙地,耕地及牧地分别减少了7.18km^2、1.03km^2和5.98km^2,结果表明建造防护林是治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荣其瑞同志通过博斯腾湖湖南蒸发和结冰的热量平衡计算,得出湖面至2.5km厚大气层夏季平均降温1.2℃,冬季平均增温0.12℃;又根据博湖县科委试验站(在岸边,距湖0.1km)资料,推测湖面降水量多于湖区陆面降水量。因缺少2.5km高度温度比测资料,缺少湖南降水量资料,作者的结论未有验证。为促进该问题深入研究,特与荣同志公开商榷。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150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102个变形破坏体(含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15.65×108m3.据统计岸坡变形破坏密度D和模数E分别达0.34个/km和524.93×104m3/km.对崩滑灾害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滑坡、崩塌与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MagnetotelluricsoundingstudyintheregionofZhongshanStation,EastAntarcticaKongXiangru(孔祥儒)andZhangJianjun(张建军)(InstituteofGeoph...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手持快速矿石分析仪(NITON XL3t-500S GOLDD)对拉斯曼丘陵中山站附近出露的基岩进行测试,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明显的Rb元素富集。测试了17个样品, 其中12个的Rb含量达到了0.04%, 1个样品的Rb含量达到0.1%以上。分析测试样品特征, 并结合拉斯曼丘陵地质特征发现, 拉斯曼丘陵地区Rb的富集与含黑云母的泛非期伟晶岩墙关系密切, 而且粒度越大Rb含量越高, 类比推测该区域Rb元素富集潜力巨大, 有必要继续开展相应的地质调查工作, 进一步探讨其富集成因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完成了拉斯曼丘陵地区13个湖泊和菲尔德斯半岛10个湖泊以及雪样的调查分析。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后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天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因此,两地区的湖泊地貌、成因、发育、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水化学状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虽然水化学类型均比较单一,但矿化度却相差甚大。本文还对两区饮水水源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6,8(3):39-48
分析制图说和综合制图说是目前国内外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地貌制图体系。本文阐述了这两种体系的优劣。并设计出适合拉斯曼丘陵区的地貌制图系统,分步骤对地貌形态的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取舍。并辅以营力分区图、古剥蚀面图等图件,使综合地貌图信息更丰富,同时清晰度和直观性亦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5.
李栓科 《极地研究》1995,7(4):10-19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增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基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全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减为1.0~1.5m/a,丘陵区裸露50%以上;约自5.0kaB.P.开始,丘陵区几乎全部出露,冰川冰盖范围与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建立与施测前后共历经4年方始完成,总控制面积约177.6平方公里。本文主要讨论了该网分区布设情况及总体平差的原理与方法,并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过整体平差的结果可以满足1:10000测图的需要。该网也是我国东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基础大地控制网  相似文献   

17.
在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区变泥质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定向分布着透镜状、扁豆状和香肠状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这些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原岩化学成分具镁铁质堆晶岩特征,并可能代表岩墙的构造作用残留体。在米洛半岛发现石榴子石周围有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由下述反应形成:石榴子石+石英→斜方辉石+斜长石。这个反应为减压反应,应用地质温压计确定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7±48°C和6.3±0.5kbar,本文首次应用石榴子石-斜方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确立本区早期中压麻粒岩相事件的存在。本文还对镁铁质麻粒岩的原岩成因及矿物中的减压结构所代表的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3年2月~1994年12月的紫外辐射和总辐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暖季(10~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分别占年总量的87%和86%。极昼期间辐射通量特别强,紫外辐射和总辐射11~1月的平均强度超过青藏高原和北极圈附近地区夏季(6~8月)的平均强度。南极春季(9~10月)臭氧洞期间,臭氧减少不但对紫外辐射B波段有显著的增加作用,对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也有一定的作用,紫外辐射和总辐射与斜程柱臭氧总量都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19.
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山站1989年以来的气象资料,对拉斯曼丘陵的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的气候特点与东南极沿岸其它绿洲区相似,共同受大尺度气候过程的影响,同时还具有许多局地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1IntroductionTheexperimentareaislocatedat75°78°E,69°15′70°15′SinEastAntarcti-ca,oronthevergeofAntarcticiceshet.Antarcticpol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