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燕 《地球》2011,(11):71-72
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他是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他是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他是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他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他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2.
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乖孩子,安静、听话、不爱玩,喜欢一个人坐着,翻看连环画,一坐就是老半天。5岁时,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把爸爸拉进了新华书店。只有80厘米高的他,在高高的书架前欢快跳跃,像一只轻盈的蜻蜒。《上下五千年》的名字突然跃入了他的眼帘。一共是3本,他慢慢地取下来,递给爸爸。爸爸见他感兴趣,就买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从此,这3本书就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这套书他读了足足9遍。  相似文献   

3.
赵小双 《地球》2014,(2):98-101
“达尔文一生有四大怕:一怕触犯宗教,这是为什么他写出《物种起源》之后,等了20多年才发表的原因;二怕妻子,他的妻子艾玛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结婚之前他跟艾玛说我不信仰上帝,艾玛说只要我们相爱就行,但是我们今后不会在天堂相见,正因为如此,达尔文不想触犯宗教,落得伽利略的下场,也不想伤及艾玛的宗教情感;三怕与人争论、陷入旷日持久的论战;四怕是最莫名奇妙的,他没有经济安全感,但他是富二代,家里钱多得不得了,他让大儿子学金融,让他管家投资。  相似文献   

4.
一位身残志坚的“发烧友”,深深被世博会的魅力所吸引。在现场,他“金鸡独立”却有些立足不稳,于是,他巧借拐杖支成“脚架”,专心致志地抓拍精彩瞬间。那一刻,他拍摄的表演队中的女孩,被他的诚.恳和坚韧打动,随之紧密配合。那张笑脸、那个手势、那个动姿、那身装束,与他的执着构成了你呼我应、和谐至美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5.
陈静 《地球》2011,(5):100-101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可能会骑自行车去办公室上班,但当他因此减肥六公斤的时候,他仍然被鉴定为“非环保”的。这一鉴定让鲍里斯非常苦恼,而原因则是他极力反对少吃肉。  相似文献   

6.
警校毕业时,他琢磨着只要混上公务员。就是扫厕所都干。结果他“连扫厕所都没抢上”,当上了一名城管。如今,干了3年城管的他将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写成网帖,并迅速走红。有人评价其“不美化。不抹黑。在愤怒的口水中打捞城管”。还有人称他为——  相似文献   

7.
大家都叫他Kei,作为学术权威,40年来他发明了许多新方法,旨在对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能够更定量化。Aki于2005年5月17日在留尼汪岛逝世,该岛是印度洋的火山“热点”,他退休后就在那里安家并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他不仅以众多地震学的学术成果著称,而且在地震灾害概率评估的发展上,他也是一位领军者。  相似文献   

8.
1889年中华大地上升起—颗灿烂的明星,他就是杰出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他在(?)科化石的鉴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地质力学的创立上成就卓著,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和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立下了丰碑.他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我国找矿勘探、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地热地质、地震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努尔(AmosNur)是一位地震学专家,不过,直到去年10月的一次破坏性地震袭击旧金山之前,他还从未有过亲身的体验。当他感觉到楼房开始“象大海上的船一样”动荡时,他正坐在他在斯坦福的三楼办公室里。就在满载的巨大书柜倒下并砸扁他的坐椅之前几秒钟,他本能地钻到了办公桌下面。努尔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时,警惕地掠了一眼重新立在原来位置上的书柜说,“也许我和校园里的任何人一样面临着死亡”。不过,他的办公桌已移到大房间的另一头去了。努尔没有得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的任何警报,不过,在他的办公室里的家具开始跳动之前的一段长时间里,南面30英里处的一台专门  相似文献   

10.
张佑一 《地球》2011,(7):6-9
各位看官,我们先来说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最新进展。日本大阪府知事桥下彻有点无厘头,在刚刚发生核泄漏那会儿,他主张,日本应当“无核电站”,政府需要有放弃新建核电站的勇气。可6月13日,他的态度实现了180度大转弯,不仅主张要修继续修建核电站,而且主张修在他所在的大阪,他的理由看上去也很充分,“我们是电力消费大户,耗电高的城市有责任承担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11.
传奇式的洛基山脉地球科学家戴维·洛夫(J.DavidLove)于 2 0 0 2年 8月 2 3日逝世 ,享年 89岁。洛夫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绘制他的故乡怀俄明的地质图 ,并因其献身精神和学术成就而获得许多奖章。洛夫的女儿弗鲁瓦德沃 (FrancesFroide vaux)说 :“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因为他能够生活在他最热爱的家乡 ,并有偿从事他喜欢的工作……。从童年时起 ,他就被他周围的土地强烈地吸引着。”洛夫曾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荣誉科学家、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名誉会员和美国地质学会终身会员。他曾被怀俄明大学授予名誉…  相似文献   

12.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5,17(2):F002
2005年4月18目,美国North arolina大学著名的国际著名湖沼学、淡水生态学家Robert G.Wetzel教授因患肺癌在家中去世,终年68岁.消息传来,正值我们的湖泊富营养化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更加令人怀念.因为,本次国际会议就是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召开的,他本人还担任本次国际会议的科学委员会的外方主席.当在去年12月收到他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说明他已经身患绝症而不能来南京参加会议并表示歉意时,  相似文献   

13.
李秋香 《地球》2012,(1):136-139
他曾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市政府公务员;他曾生活在一个惬意的城市——四川成都;他毅然放弃了在别人看来如此优越的条件,一个人来到非洲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过家人的强烈反对,周围人的百般不解,刚到非洲时一度被认为是乔装的偷猎者,  相似文献   

14.
他的转变令她吃惊。在一群昔日社团同学聚会的饭局中,他的年轻女友嘟着嘴说:“我又不吃辣,你干吗帮我夹一大堆宫保鸡丁啊.辣死人了,喏,帮我换掉这盘子!”又把他开车闹的笑话说给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15.
祁云枝 《地球》2022,(2):70-74
<正>刺啦一声,他像往常一样撕开一封信。他的桌面上,每天总是有好几封信躺在那里,等待他的阅读和批示。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分明看到无数细小的颗粒从信封里呼啦啦跃起,阳光斜斜地照在桌面上,也照在四处奔跑的白色微粒上。它们如尘埃一样细小,一阵撕扯的风,就让它们欢快地运动起来。他闻到了特别的气味,那不是办公室平日里的味道。显然,一些粉末已抵达他的鼻腔,甚至尾随呼吸抵达了肺部,在那里安营扎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地震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编委周锡元教授因病于2011年5月29日溘然长逝。周院士毕生勤奋治学,为发展我国地震工程科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作为本刊的编委,他一向大力支持本刊的出版工作。他的逝世是我国地震工程界和本刊的一大损失。对于他  相似文献   

17.
贾银停 《地球》2012,(10):106-107
现代很多人都喜欢摄影,利用手中的相机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定格为能永久保存的图像。很多人或喜欢美丽的风景,或喜欢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我刊摄影中心的总监赵洪山却独爱地质摄影,与众不同。今年的9月份,他还被自己的母校河南大学聘为了兼职教授。然而地质摄影对于他,却是"半路出家"。他是自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以后才接触到摄影,直到上世纪末,摄影对于他也只是业余爱好而已。  相似文献   

18.
周君爱讲冷笑话,30岁,但看起来长得有些着急,常用法律解救失情失财的失婚妇女。我喜欢他,想嫁给他。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九年九月底的一个夜晚,英吉利海峡的朴次茅斯港口,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快步踏上了一艘开往法国的渡海轮船。当他穿过英伦海峡的迷雾,迎着海风走上甲板的时候,可以看见他的脚步稳重、矫健;他每一步的跨度,总是○点八五米——这是他多年从事地质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养成的习惯:他平时迈开的每一步,实际就成了测量大地、计算岩层距离的尺子。  相似文献   

20.
吴燕 《地球》2012,(1):167-168
据说当年哥伦布因为发现新大陆而成为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还授予他海军上将之衔。但是有些贵族认为他的发现没什么了不起,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对他大加讥讽。作为反击,哥伦布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谁能把鸡蛋竖起来?结果贵族们一个个傻了眼。但见哥伦布气定神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