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4):351-363
根据近7年来陕西省宝鸡市12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总结宝鸡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研究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和链生性。其中,滑坡和崩塌数量多、危害大,泥石流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崩塌相伴生,大多发展为崩塌灾害。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都可能诱发表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特别是城镇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型黄土滑坡和崩塌,以及山区公路切坡导致的残坡积层滑坡崩塌频繁发生,是宝鸡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兰州市区近8年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系统归纳了兰州市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普遍性、反复性、突发性和周期性。其中,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多、危害大;崩塌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滑坡、崩塌相伴生,大多演变为滑坡。兰州市区在每年汛期中的强降雨作用下,均有地质灾害发生,特别是居民建房削坡、加载以及公路切坡地带频繁发生,是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地形地貌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能否形成及其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大小。本文基于湘东南详细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该市不同地貌类型、坡形、坡度以及高程的差异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杨光  廖坤炎 《第四纪研究》2019,(5):1246-125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根据中山市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结合中山市环境地质特征,对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4~9月是汛期雨季,是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高发季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坡高10~30m的斜坡带上,均分布于山体坡脚,临近居民区及建筑物,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本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小、危害性大等特征,为中山市今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廖海吉  蓝俊康 《地下水》2012,(3):197-200
灵山县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结果认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是:多发生于缓坡低山地貌区;多发生人类工程强烈活动区;多发生于在最近10 a的雨季中;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均以小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2):1984-1992
宝鸡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的地区之一。为揭示其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在2006—2012年持续7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统计宝鸡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4类,其中滑坡数量最多达887处,约占总数的57%,主要沿渭河谷地、东北部黄土丘陵区、南部和西部山区中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山间盆地和主干道路切坡沿线密集分布;其次为崩塌328处,约占总数的21.23%,再次为不稳定斜坡234处,约占总数的15.15%,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渭河盆地周边的塬边和丘陵斜坡带、东北部典型黄土丘陵区高陡斜坡带和基岩山区交通干线道路沿线的切坡地段;泥石流灾害数量最少为96处,约占总数的6.21%,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陇山、秦岭山区沟谷和黄土丘陵区的沟壑中。目前,频繁发生的浅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特别是黄土地区房前屋后和山区公路边坡地段的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是宝鸡市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6,(3)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信阳市管辖,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光山县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光山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确定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总体上具有数量多、规模差异、危险性不一、引发因素清楚等特征。泥石流多为在坡面有大量块石及沟道中堆积有大量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构成了泥石流的固体物源,一旦遇到足够的水动力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形成泥石流。光山县地质灾害隐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构造剥蚀丘陵区域以及西部剥蚀残山与剥蚀岗地过渡地带,地质灾害隐患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5~8月份雨季相对集中。地层岩性、坡体地质结构、坡体形态等是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形成的控制因素。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可为今后光山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受极端天气和人类活动影响,2013年全省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防治措施上也采取了一些新做法,并取得了好的成效.1 地灾特点2013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变化总体上具有如下特点:(1)灾害发生的灾种以滑坡、崩塌为主,灾害级别以小型为主.337起灾情中,滑坡灾害占48%、崩塌灾害占43%,其余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四种灾害占9%.发生的灾情级别中,发生小型地质灾害320起,占到整个灾情数量的94%.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扩张进程中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青海省突发性、局地性地质灾害事件频发。为积极应对地质灾害严峻形势,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安全、巩固防灾减灾成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文章以1990—2019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了30年间青海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及主要引发因素。结果表明:①灾害规模多为小型,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②时间上,多发生在5—10月;空间上,主要发生在地形复杂的青东地区西宁市和海东市。③降雨和开挖边坡是主要引发因素。④近年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增加趋势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今后一段时期青海省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台区地处秦巴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陕南山洪后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行详细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整理、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的研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汉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滑坡以小型残坡积层滑坡为主、崩塌以中型岩质崩塌为主、泥石流主要由采矿弃渣引发;北部中低山区的河东店镇、武乡镇、汉王镇地质灾害发育,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地方政府地质灾害的防治、减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旭 《吉林地质》2020,39(1):87-91
浑江区水系发育,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地层发育较齐全。区内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降水、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上看,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中北部明显多于西南部。在地质灾害成因上,大部分地质灾害点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区内的所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基本上是由人为修路切坡及采石、开采煤炭资源、修建住宅等工程引发的;泥石流的形成与人为耕种、毁林开荒等工程活动有较密切关系。纵观全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特征,不难发现,在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地质灾害点就越多。本文重点在说明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阐述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鲁甸县地质灾害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甸县地质灾害类型众多,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鲁甸县境内现有地质灾害86处,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13处、崩塌10处、地裂缝3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占62.79%,其次为中型和大型,有少量巨型地质灾害.在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找出成灾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余姚市地处浙东沿海,受2013年23号强台风“菲特”影响,遭受百年一遇强降雨,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因灾损失达200×10^8元以上。通过对余姚159处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余姚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占本次地质灾害总数的64.2%,主要为小型浅表土质滑坡,中型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地形地貌、松散层厚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松散层厚度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最为明显。文中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通过加强防灾避灾宣传,严格审批农村切坡建房,对重要地段的适当回避等,防治并举,以减轻同类地质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科学认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御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强度研究表明,虽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耦合作用之结果,但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和强度分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 2)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 3)断裂构造突发活动,即地震活动是诱发大规模区域滑坡群和崩塌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不应孤立地探讨其中单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它们放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统一认识,尤其是应把区域断裂格架、断裂带结构和断裂活动性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环境公报》(2004—2018年)和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8年)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类型,其中崩塌是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的地质灾害。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分布广泛。大部分灾害发生在汛期,表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极端强降雨发生后,不同类型灾害集中暴发。近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科研、监测预警技术等地灾防治工作仍需提升。本文的相关结论来源于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北京是突发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首都城市之一,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北京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系统总结了北京地区分布面广、危害性大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总体上看,北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全,规模小,险情差异大。2003年以来,突发地质灾害次数有较大增加,主要类型为崩塌和地面塌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即北京地区防治应以调查为基础,监测预警为先导,以搬迁避让为主,工程防治为辅,并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北京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由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协同作用诱发,降雨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激发因子,气象预报预警可有效预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商城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为基础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预警区。充分考虑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对重点预警区及次重点预警区采用临界日综合有效过程降雨量模型判据法,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18.
富山乡发育有滑坡、崩塌和坡面泥石流灾害.在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分析成果,总结全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并从地质环境条件、可变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方面分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湖南、江西两省连降暴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在湖南省境内,发生128起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100人死亡,50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 13亿元;江西省在汛期因洪灾和地质灾害共死亡193人,其中因地质灾害死亡112人。由此可见,汛期的洪涝灾害常常伴生有地质灾害。近年来,汛期地质灾害已引起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科研单位亦对汛期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防灾减灾方面开展了研究。笔者通过对多年实践资料的整理,结合大气降水引起的地质作用分析,综合探讨了大气降水激发的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