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利用1989-1997年的历史资料,对位于南海海区的西沙站,南沙站和涠洲观测站的气象和水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这3个站在夏季风爆发时的气候特征,为今后南海夏季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气候背景参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沙永暑礁夏季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南沙西南大风与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辐合带、赤道高压、西南低压、孟加拉湾季风槽、越赤道气流、东风急流等天气系统的关系,得出了几点结论:( 1 ) 10°N 以北南海有热带气旋活动或南海 ITCZ 上的扰动不断加强,作为西南入流气流的通道,南沙海区一般可出现西南大风;( 2 ) 西太平洋台风西移到 125°E 以西,纬度在 15°N~25°N 之间,继续靠近南海且有台风槽向南海伸展时,南沙海区将出现西南大风;( 3 ) 西南低槽的南压加强再结合赤道高压的加强可使南沙海区产生大风;( 4 ) 孟加拉湾低槽前的西南风向东扩展且纬度较低时,南半球低空越赤道气流逐渐加强时以及南海南部高空东风明显增强时,南海可出现西南大风;( 5 ) 只要有以上 4 种形势中的任一种形势出现,再加上观测到云图上南沙海区附近有明显成片的对流云发展时,即可预报南沙有西南大风,其平均风力一般 6 ~ 7 级,阵风 8 ~ 10 级。  相似文献   

3.
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越赤道气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锡贵 《海洋与湖沼》1990,21(4):328-336
本文综合分析了,有利于南半球气流越过赤道的天气形势;气流越过赤道后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基本规律;南半球气流与南海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受越赤道气流直接影响下,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环流形势、天气、气候、水文气象特征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2002和2004年两个春季航次的28个浮游拖网站位,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沙海区上层水体中的现代放射虫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沙海区春季两个航次放射虫属种组成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但在主要属种组成及其丰度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上层水体中放射虫丰度以及主要属种相对丰度在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分布变化也非常明显,表明南海上层水体中放射虫对夏季风爆发有响应;在夏季风爆发后放射虫总丰度明显增高,推测夏季风爆发后的海洋环境变化可能更有利于放射虫群的发育繁盛。但对造成放射虫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分布差异特征的直接环境因素或其形成机制还有待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证实了T.octacantha和S.glacialis可以作为热带上升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5.
周学群 《海洋科学》1991,15(3):35-38
本文用东亚低纬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1988年南沙海区夏季风期间西南大风成因及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原因有:1)东亚季风环流的准双周振荡;2)南半球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造成赤道105~110°E地区的过赤道气流加强,结果启动东亚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3)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移近南海时,也可启动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预报着眼点主要是准双周振荡的时间、澳大利亚冷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对流层高层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厚度变化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的42年模式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环流季节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尽管采用不同指标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在有的年份差别很大,但各种不同指标对应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期大气环流的变化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通过对各种指标确定夏季风爆发时间一致年份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延伸到南海北岸附近地区的海上锋区对流加热和孟加拉湾北部陆地上的对流加热、沿东亚近海向西太平洋推进的冷空气是控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主要因素.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与爆发晚的年份的合成环流特征进一步表明:爆发早的年份,影响东亚附近海区的冷空气势力和南海南部的对流活动相对强,而爆发晚的年份,冷空气和南海南部的对流活动的影响要相对弱的多.日本本岛南部黑潮海区因冷空气激发的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南沙海区风浪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干龙 《海洋科学》1992,16(5):37-40
根据南沙海区风浪实测资料,阐述了南沙海区波高的分布规律。应用相关分析法,通过多元回归计算,得出波要素与风速、风时之间的关系。对波高、波周期的相互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永署礁海洋观测站1990年1~7月的实测资料对计算结果作了验证。结果表明,南沙海区波高、波周期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1984—1988年夏季南沙考察资料。结果表明:南沙海面夏季风来自南路和西路及本区的季风气流。季风潮的出现主要是南路气流加强或季风与热带气旋环流的相互作用。夏季风期间的天气形势、气象特征和海—气通量随季节和天气过程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辐射平衡分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0年和2002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外场试验获得的辐射资料及同期西沙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及爆发后各个阶段辐射平衡分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辐射平衡各分量均出现突变现象。爆发前太阳总辐射与净长波辐射日平均强度最大,爆发期最小,中断期次之,活跃期又次之;而正午前后海面反照率趋势相反,爆发前最小,爆发期最大,中断期接近爆发前的值,活跃期则与爆发期接近。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辐射平衡分量的变化是由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对应的大尺度环流调整产生的不同天气过程造成的。爆发前,天气晴朗少云,无降水,海洋得到的净辐射收入最多;相反,爆发期,降水云系增多,导致太阳总辐射急剧减少,海洋得到的净辐射收入最少;中断期,天气有转好趋势,但晴好状况弱于爆发前,故净辐射收入也略低于爆发前;活跃期虽为西南风过程,但局地降水减少,因而净辐射收入减少程度弱于爆发期。  相似文献   

10.
李飞  胡鹏  何金海 《台湾海峡》2006,25(2):160-16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采用GRAPES对2a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GRAPES成功的模拟了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南海地区低层东风转向和副高迅速东撤的过程,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中存在着的中低纬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任崇  温亚丽 《海洋预报》2012,29(3):69-72
运用南沙永署礁气象观测站1989—2010年的气温资料,对近22年来南沙海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2年来南沙海区气温分两个阶段呈阶梯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336℃/10年,升温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四季中秋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升温幅度最小。2010年是近22年来南沙海区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8年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 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但在整个对流层,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120d和30~60d变化,爆发阶段突出了准两周与天气尺度变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响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南海夏季风建立,南海北部、东部的盐度降低,南部盐度增加.在强季风年,南海北部沿岸、东部盐度偏低,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以北海域盐度偏高;弱季风年南海盐度异常分布则为北部、东部盐度偏高,南部盐度偏低.南海上层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和季风强度的响应均与南海的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海洋和气象学者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以及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作了专门分析。但对源自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影响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与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差异等分析未见[1~3]:报道。本文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1980~1988年卫星云图及热带天气图,初步分析源自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1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12°N以南的南海海域),自然环境独特,海水和底层大气终年暖热,生成热带气旋的条件充分,但地…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南沙海洋站2006年6月—2011年5月的海面实测风资料,对南沙海域风的特征作了统计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南沙海域是典型的热带季风区,11月至翌年5月盛行冬季风(偏北风~东风)6—9月盛行热带夏季风(偏南风~西风),10月是热带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冬—夏季风相互转换的过渡季节短,且风向多变,风速较小。冬季风盛行期间6级风的频率达50%以上,夏季风盛行期间≥6级风的频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沙海洋站2006年6月-2011年5月的海面实测风资料,对南沙海域风的特征作了统计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南沙海域是典型的热带季风区,11月至翌年5月盛行冬季风(偏北风~东风)6-9月盛行热带夏季风(偏南风~西风),10月是热带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冬-夏季风相互转换的过渡季节短,且风向多变,风速较小。冬季风盛行期间6级风的频率达50%以上,夏季风盛行期间≥6级风的频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掌握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情况,利用2000年8-11月在南海北部海区75天的ADCP定点流速观测资料,对海流的观测结果、海流前进矢量图、海流的日平均流速、海流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情况、正压流速的矢量旋转谱和斜压流速的二维矢量频率波数谱以及正压潮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处海流主要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K1和M2为主要分量。这说明南海北部海区的海流及潮流变化比较复杂,需要大范围的长期观测才能更好她掌握其特征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逐月的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和逐层海温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前一年冬季和春季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热含量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中南部(8°~16°N,11...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靠近赤道的我国南沙水域,建立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站,实施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观测,对研究该地区的水文气象等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我国两广地区、沿海地带环境变化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委托的“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提供有关资料。为此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在我国南沙永暑礁上建立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站。海洋技术研究所为该站研制配备了ZQA3-1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设备。 1988年8月1日该站已经组建完毕,连同观测设备一起交付使用。自启用以来,设备工作正常,通过短波通讯和ARGOS卫星通讯系统已向岸站发回大量宝贵的水文气象资料。填补了我国这一带海区长期环境监测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 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 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 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