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为了有效的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获取植被信息,Furumi等在模式分解方法(PDM)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植被指数(VIPD).根据地面实验建立的相应光合成曲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1年前后多个月份的MODIS影像数据,对日本纪伊半岛地区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根据地面实验建立估算模型估算得到的温带常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与2001年IPCC调查报告上的估算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地面实验结果证明该光合成曲线NPP估算模型能够较好的应用于温带植被研究.在北纬32°30'-36°24',东经134°30'-137°06',面积3.94×104 km2研究区域内,2001年NPP约为6.11kg CO2/a.从NPP的空间分布上而言,纪伊半岛范围内单位面积NPP以三重和奈良县山地林地带最高,达2.56kg CO2/m2/a.在纪伊半岛植被分类中,温带落叶植被的年均NPP最大,约为2.23 kg CO2/m2/a,水田的年均NPP最小,仅约为1.42 kg CO2/m2/a.  相似文献   

2.
牛铮  李世华  占玉林  王力 《遥感学报》2009,13(S1):160-167
总结了植被初级生产力遥感的理论和研究动态, 及其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利用遥感提取植被覆盖、生长状况和环境要素, 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的遥感过程模型的方法, 指出了模型全遥感化的方向。分析了数据同化/数据-模型融合方法在碳循环遥感研究中的作用, 强调了建立多尺度数据-模型融合系统可以使模型估算精度提高, 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RS的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以中国内蒙古为例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考虑到最大光利用率在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差异,构建了一个区域陆地植被NPP估算模型,并以2002年的内蒙古植被为例,研究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该模型在数据获取了上比较容易,仅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就可以对陆地植被NPP进行估算,使其实际的可操作性得到加强。(2)通过与NPP的实测资料及其他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该模型对区域陆地值被NPP的模拟效果较好,与Chikugo模型相比,它更能反应森林NPP的实际情况。(3)2002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390.8MtC/a,总体分布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3个月时间里,NPP占了全年的72.7%,而1—2月份植物基本停止生长,净初级生产力极低,每月仅为3.59MtC。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和美国碳通量观测数据的GPP模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碳通量观测数据,本文采用VPM、EC-LUE、TG、GR、VI和MOD17六个模型估算了五种主要植被类型站点尺度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利用线性相关和定量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了上述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8天、生长季和年际)的GPP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EC-LUE和VPM模型总体估算精度最高(R20.78);2)森林生态系统中,GPP估算值和实测值在季节和年累积总量上相对误差较小,而在草地和农田系统中,相对误差较大;3)GR、VI和TG模型在森林生态系统GPP估算中模拟精度较高,因其在形式上相对简单,需要的参数和输入数据相对较少,因而适用于大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GPP估算。  相似文献   

5.
在高光谱数据模式分解方法(PDM)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植被指数(VIPD)。根据地面植被光合成实验,建立了有效光合成曲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1年各月份的MODIS影像数据,估算得到纪伊半岛地区的各类NPP。研究发现,该地区的温带常绿林NPP年均值与2001年IPCC调查报告和地面实测得到的估算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实验证明,该光合成曲线NPP估算模型能够有效地利用高光谱数据,且能较好地应用于温带植被研究。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NPP数据,估算了区域生态价值,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江苏省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14年,年均生态价值分布呈西低东高的特点,生态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海地区,苏北及内陆地区生态价值均值较低; 2)区域年均生态价值大致呈曲线波动变化; 3) 15年间江苏省生态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增长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7.
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黑河流域中游农作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把灌溉因素加入改进的CASA模型中,综合利用了ArcMap、ENVI等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并以2012年为例,估算了黑河流域中游的农作物NPP。结果表明,加入灌溉因素后的CASA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区农作物植被的NPP。在空间尺度上,降雨量越小越干旱的地区,灌溉因素对估算结果的影响越大,考虑灌溉因素使得NPP的值更稳定。改进后的模型更加适合于灌溉区域的NPP估算。  相似文献   

8.
真光层深度Zeu(Euphotic Zone Depth)是指光合有效辐照度衰减为水体表面处1%时所对应的深度。它是描述水质特性的重要参数,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全球碳循环以及海洋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年在渤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针对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传感器的Zeu遥感估算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估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2002年—2020年MODIS长时序卫星遥感数据,研究揭示了渤黄海Zeu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渤黄海Zeu具有近岸低、外海高的特点,并且明显表现出夏深冬浅的季节变化特征;长江口北舌状低值区夏季时往东北方向伸展,而在秋初时转向东南;在2002—2020年间,渤海、北黄海以及苏北浅滩的Zeu单调变化,而南黄海、济州岛南及长江口北的Zeu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趋势。此外,本文结合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分析了Zeu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渤海、南黄海、北黄海及苏北浅滩,Zeu的时空变异受多种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海表面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对Zeu的变化呈正向驱动,而风速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呈负向驱动;此外,长江径流量对长江口北Zeu的变化也起着负向驱动作用,两者之间呈现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5)。  相似文献   

9.
快速有效地评估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态环境后果,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降低和防范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综合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SPOT/VGT时间序列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以NDVI与时间的积分值来表征一定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探讨了环渤海城市群地区城市化过程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影响。发现:(1)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表现为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的特征。(2)研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一般是在8月份最高,而在1月份最低;同时,一个生长季内,平均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为4-11月城市地区低于非城市地区,而12月到次年3月则是城市地区要高于非城市地区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在各土地覆盖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同。(3)研究区全年总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城市地区NDVI为110.23d/km^2,而非城市地区为123.94d/km^2,两者相差13.71d/km^2,即城市化过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区的植被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浮游植物是全球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初级生产力,进而影响着海洋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因此具体量化分析浮游植物各群落结构的生物量对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而了解全球初级生产力极其重要。本文基于2016年与2018年4个渤海航次的实测遥感反射率数据和实测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浮游植物色素数据,通过CHEMTAX (CHEMical TAXonomy)方法将HPLC色素数据转化为相应藻种浓度数据,其中硅藻、隐藻、蓝藻与绿藻对总叶绿素a的占比较大。结合奇异值分解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适用于中国近海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浓度的反演模型;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隐藻、蓝藻和绿藻模型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均在0.70及以上,硅藻R2为0.44(p均小于0.001),硅藻、隐藻、蓝藻和绿藻浓度反演模型的中值误差ME各为44.81%、45.34%、51.20%和62.80%。随后,将模型应用于国产HY-1C/D卫星海洋水色扫描仪COCTS ...  相似文献   

11.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卫星探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卫星探测技术,内容包括卫星探测的技术要求、卫星数据的处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计、大气辐射校正以及水色卫星探测器的现状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草原植被净生产力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ASA模型为基础,利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并结合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对1991年-2000年内蒙古地区杭锦旗境内的鄂尔多斯草原进行分类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研究,同时使用MODIS数据的NPP数值产品进行精度评价和校正。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草原在生长旺盛季(7月-8月)的NPP的总值为4.70263×1012gCm-2a-1,平均值为124.25gCm-2a-1;(2)鄂尔多斯草原近十年植被净生产力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95年后过度放牧开垦以及降水量的减少密切相关;(3)利用MODIS中的NPP合成数据产品随机选点做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R2=0.741,可以得到本研究利用CASA模型进行的NPP反演效果较好的结论,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猛  曾永年 《遥感学报》2018,22(1):143-15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遥感估算与分析,有赖于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但目前中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受卫星回访周期及天气的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难以获取连续时间序列的数据,从而影响了高精度的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技术与CASA模型估算高时空分辨率NPP的方法。首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即Landsat8 OLI数据与MODIS13Q1数据,采用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方法,获得了时间序列的Landsat8 OLI融合数据;然后,基于Landsat8 OLI时空融合数据,并采用CASA模型,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例,进行区域植被NPP的遥感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融合数据估算的30m分辨率的NPP具有良好的空间细节信息,且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825,与实测NPP数据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米喜红 《北京测绘》2023,(10):1357-136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占有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50%,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碳储量估算对加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和地形因子,转换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生物量数据,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武汉城市圈森林植被碳储量遥感估算模型。根据统计数据和估算模型得出,武汉城市圈碳储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和南部山脉区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较高,而中东部武汉市和黄石市中心区域相对较低,且植被碳密度主要集中在中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5.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不仅直接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生产能力,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和调节生态过程的主要因子。提出一种耦合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与CA-Markov模型的方法,以渭河流域为例,基于CASA模型对NPP估算结果进行数值区间划分,以区间划分类型作为CA-Markov模型迁移演算的基础,对NPP在像元尺度上进行模拟及预测,反映其时空演化特征和机理,并预测现有模式下的生产力发展模型,为植被生态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实验区内,CASA模型与CA-Markov模型的耦合具有较好的适用性,Kappa系数达到0.877 6,该耦合模型适用于探究现有环境驱动模式下的NPP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6.
陆地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尚荣  李静  柳钦火 《遥感学报》2018,22(2):234-252
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感GPP产品在不同植被类型的估算精度。通过对比全球碳通量站网络GPP数据表明,MODIS/GPP产品在全球估算结果具显著相关性(R2=0.59)及中等标准误差(RMSE=2.86 g C/m2/day),估算精度较高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草地等;估算精度较低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等。本文对GPP产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中发现的遥感估算GPP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提高卫星遥感GPP产品估算精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比较多种区域性光合有效辐射(PAR)估算模型,对比分析了NDVI、EVI与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PAR)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不同,改进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模拟算法。利用MODIS、气象辐射数据等,研究了武汉市2001~2011年间植被NPP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PP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高,春秋次之,冬季低,七月中旬最高,达到85gCm-2 month-1;年平均NPP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2008年最高562gCm-2a-1;不同类型植被NPP差异较大,常绿阔叶植被年平均值最大1 028gCm-2a-1,每年生阔叶植被NPP最低410gCm-2a-1。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无人机影像对不同农作物植被在不同生长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本文对试验田区域的可见光植被指数(GRRI、GBRI、NGRDI、NGBDI、VDVI及RGBVI)与NDVI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可见光波段差异指数(VDVI)与NDVI指数呈显著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无人机影像的VDVI指数代入CASA模型,对试验田的农作物的月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VDVI指数可以很好地区分水稻、玉米和黄豆等作物.2)碳密度月均值的大小与作物的生长时期有直接关系.处于枯萎期的玉米的碳密度均值小于实验田的碳密度月均值,处于生长期的水稻、黄豆和芋头等作物植被的碳密度值大于实验田的碳密度月均值.3)作物混种的碳密度均值大于单一作物的碳密度均值.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对于国家制定相关粮食政策、农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获得高效、宏观、精确的估产方法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吉林省德惠市的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对玉米进行产量估算的研究,并且使用空间数据插值方法中的反距离权重法获得了每月平均温度数据的格网数据。通过玉米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累计值以及玉米的收获指数来获得最终的玉米产量值,利用验证点实测产量值与估算值的相关性和相对误差进行精度验证,相关系数R~2为0.649 9,平均相对误差值为1.676%,证明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玉米估产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化学反射植被指数估算光能利用率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晋  唐艳鸿  陈学泓  杨伟 《遥感学报》2008,12(2):331-337
植被光能利用率(LUE)是估计植被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的一个重要输入,准确地估计LUE对于生态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由于LUE随环境的变化关系十分复杂,现有的LUE估算模型过于粗糙简单,而通过遥感直接估计LUE将会更加可靠.研究表明,光化学反射植被指数(PRI)与LUE有很好的相关性,故PRI在利用遥感估计LUE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但是很多研究也发现了PRI-LUE的关系不够稳健,受许多因素的干扰,比如物种构成、冠层结构及大气等.因此,PRI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PRI的定义及PRI随LUE变化的生理机制,再综述了一些利用遥感手段建立PRI-LUE关系的例子,然后分析了影响PRI-LUE关系的各种干扰因素,最后对PRI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