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生态水文学——揭示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赵文智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1,23(4):450-457
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时空耦合机制,是管理水资源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机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前沿领域,生态水文学是描述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一门科学,文中简要介绍了生态水文学的内涵、基础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展望了生态水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最后结合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了加强我国生态水文学,特别是干旱区和高寒地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生态水文研究前沿问题及生态水文观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7年Ingram HAP提出生态水文学概念以来,生态水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生态水文学与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UNESCO/IHP第7阶段计划的主题之一。回顾了生态水文学概念的变迁,综述了有关术语及其科学内涵,简要分析了水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水文过程与生命过程耦合、绿水及其生态作用等方面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其观测研究进展;介绍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水文学是众多地学分支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约40年前水文学开始成为一门研究流域水流运动物理规律的专门学科,30年前人类开始认识到水是控制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态水之间的转化和循环成为研究热点,在近10年内,人类进一步认识到:水循环强烈影响着氮、碳等元素的循环,陆地生物圈内水资源的可获得性控制着植物的生长、氮元素的提升以及碳蓄积速率,植被因素和水文循环开始同时受到气候、水文以及生态学研究组织的高度重视,水文学发展到了生态水文学阶段。生态水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类是由生态学家发起的集中于植被对微气候响应的研究,另一类是由水文学家发起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水文模型与植物模型耦合研究。如此看来生态水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必将是:前者会不断增加观测试验的分类程度,而后者则会逐渐提高模型的复杂程度,两个方向交叉的可能性将很小。但Ignacio Rodriguez-hurbe与Amilcare Porporato吸收了成熟的非线性科学思想以及早期发展的降水模型随机理念,提出了一种在解释各种生物物理过程时既能保证其简单性又不失系统非线性本质的低维模型,为生态水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找到了一个交叉点,也为该学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态水文学研究现状及热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华  杨阳  王伟 《冰川冻土》2016,38(3):769-775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检索2000-2015年我国以中文形式刊载的生态水文学领域的成果论著,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生态水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剖析了主要研究知名机构的热点研究主题,讨论该研究领域的国内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结果表明:生态水文过程、效应以及不同尺度的生态水文模型是现阶段生态水文学的前沿热点,生态需水(量)、干旱区的生态水文过程、森林水文生态作用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河湖湿地植物与水关系及其水环境效应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关系等,一直是生态水文学关注的焦点。2000-2008年是我国生态水文学领域研究高速发展阶段,2009-2015年进入平稳调整阶段。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是我国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主力机构。  相似文献   

5.
生态水文学:植被形态与功能的达尔文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agleson教授的专著(中文译名<生态水文学>), 从生产力最大化驱动下植物特性的自然选择出发, 致力于有植被覆盖地表的简化生物气候边界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提出了包括光学最优性原则、力学最优性原则、热力学最优性原则和水文最优性原则在内的生物气候最优化原则. 该书通过严密的数学物理推导, 辅以大胆合理的假设, 最终得到简洁明了的具体结论, 给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启示. 全书系统完整、逻辑严密, 代表了陆地生态水文学的前沿, 其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将对生态水文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水文学作为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生态水文过程主要包括水文过程、生态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生态水文学内涵的角度,对山地、湿地、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以及流域集成模拟进展做了阐述,并分析建模的策略和统计了部分生态水文模型,考虑了建模过程中的尺度、数据、精度3个关键问题。并对生态水文模拟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建模基础研究;②生态水文过程集成模拟研究;③基于数据库和GIS/RS技术的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模拟研究;④与原型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实情的生态水文模型,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浅谈西南岩溶山地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生态水文学是以土壤为联系纽带的生态学和水文学的交叉学科。本文总结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生态水文学和西南岩溶山地生态水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进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岩溶山地生态水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提出应加强岩溶山地生态格局和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研究。本文旨在引起有关人员对岩溶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生态水文学:生态需水及其与流速因素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涉及生态水文学中生态需水问题的一般认知。探讨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水流驱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水流驱动因素中的关键指标——流速,通过分析流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从生态水文学动力因素出发估算生态需水;基于生态流速和水力半径,提出考虑河道内生态需水与水力因素关系的生态水力半径法,充分利用水生生物信息(鱼类产卵洄游流速)与河道信息(水位、流速、糙率等)估算河道内生态需水;归纳生态水力半径法在生态需水计算中的初步应用:考虑污染物降解耦合水量水质的生态需水计算、考虑鱼类等生物对流速要求的生态需水计算、考虑河道冲淤平衡的输沙需水量计算等方面。本文提出的生态流速研究既包括生物生长发育适宜的流速,又包括流速大小变化所涉及的许多动力因素,旨在延伸与扩展生态水文学的内涵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涉及生态水文学中生态需水问题的一般认知。探讨了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水流驱动力因素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水流驱动因素中的关键指标—流速,通过分析流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从生态水文学动力因素出发估算生态需水;基于生态流速和水力半径,提出考虑河道内生态需水与水力因素关系的生态水力半径法,充分利用水生生物信息(鱼类产卵洄游流速)与河道信息(水位、流速、糙率等)估算河道内生态需水;归纳生态水力半径法在生态需水计算中的初步应用:考虑污染物降解耦合水量水质的生态需水计算、考虑鱼类等生物对流速要求的生态需水计算、考虑河道冲淤平衡的输沙需水量计算等方面。本文提出的生态流速研究既包括生物生长发育适宜的流速,又包括流速大小变化所涉及的许多动力因素,旨在延伸与扩展生态水文学的内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是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区域水文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其核心内容是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与水的相互关系机理,探索各种植被的生态水文作用过程。近年来,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模拟和专门模型研制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同时,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十分注重尺度效应,把在一定尺度上获得的水文与生态原理或模型向其它不同尺度转换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山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场所,开展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过程的梯度效应及其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是生态水文学研究最具活力的方向,其中建立包含区域气候变化因素的多元生态过程动态模拟模型,并使该模型具有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地貌和生态带的广泛适应性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生态水文科学研究是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区域水文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 ,其核心内容是揭示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与水的相互关系机理 ,探索各种植被的生态水文作用过程。近年来 ,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过程的数学模拟和专门模型研制日益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 ,同时 ,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十分注重尺度效应 ,把在一定尺度上获得的水文与生态原理或模型向其它不同尺度转换已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山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场所 ,开展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过程的梯度效应及其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是生态水文学研究最具活力的方向 ,其中建立包含区域气候变化因素的多元生态过程动态模拟模型 ,并使该模型具有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地貌和生态带的广泛适应性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水—生态集成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流域水—生态集成管理”做了概要论述。认为流域水循环、生态水、集成水管理三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必需加强该领域的研究;结合黑河流域的前期基础、研究现状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近期研究的4个领域:流域水循环、水平衡与可利用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用水;人类活动驱动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演变;流域生态—水文野外平台与流域集成环境。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该方面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难点亦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13.
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问题的研究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过去,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主要偏重于山区水文,注重山区来水及径流分析,而很少涉及灌区问题和生态问题,对绿洲水文和荒漠水文的研究十分缺乏。以新疆为例,通过对干旱地区河流的基本特征和水文机理的分析研究,从径流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即从全流域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山区水文、绿洲水文、荒漠生态水文为三大构成要素的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系统的新概念,并基于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文问题的研究实践,提出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一步拓宽了水文问题的研究领域,对水文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湿地水文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兴菊  许士国  张奇 《水文》2006,26(4):1-5,9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水文是湿地中最重要的过程,是决定产生和维持湿地典型类型和湿地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湿地水文过程的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当前国内外湿地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湿地水文及其对湿地功能等的重要性,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在湿地水文状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水流运动、水文模型与水文观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亟待加强的湿地水文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流域水文模型出现的必然性,剖析了现有流域水文模型的局限性和用于水文预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能推进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陆桂华  朱昌福  马倩 《水文》2011,31(1):88-91,30
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省份之一,城市化率已达55.6%。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水文面临许多新问题。简要回顾了江苏城市水文的发展进程,总结了水文在城市防洪排涝、城市供水、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江苏城市水文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并提出了加快城市水文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牛玉国 《水文》2003,23(5):13-15,19
从基本定义、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数据采集、服务等多个不同层面,对传统水文(学)和现代水文(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的特征和区别,论述了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是现代水利的必然要求,而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是实现这一转变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寇怀忠  牛玉国 《水文》2005,25(6):37-40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之一。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管理、保护利用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的发展的重要保证。水文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在水文信息资源管理和应用方面的经验,以期对黄河水文信息资源应用.乃至全国水文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能力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系统地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系河网结构和流域地形地貌及其演变,河床表面形态,降水时空分布,洪水时空变化,径流过程和土壤水下渗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活跃思想和方法创新,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20.
水文科技发展回顾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建云  章树安 《水文》2006,26(3):13-17
水文科技是水文工作和水利科技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水文科学技术对我国水文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水文科学技术发展随着水文、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些技术达到获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对我国水文科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对目前水文科技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水文科技发展的重点和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