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苏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与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于堃  宋静  高苹 《气象科学》2010,30(4):530-533
用江苏1961—2007年47 a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水稻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单季稻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2个高温敏感期,高温热害发生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常发生高温热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尤以宁镇扬丘陵地区为重,该地区47 a发生高温热害的总次数达到40次以上;而且年代际上表现为2001—2007年最重,1960 s次之,1980s最少。  相似文献   

2.
国外雨滴谱分布函数的数值试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1993,19(9):14-18
采用文献[1]方法,对国外温带地区(北威尔士)^[2]、亚热带地区(瓜得罗普岛)^[3]和热带海洋(GATE-1977)^[4]雨滴谱分布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伽玛分布(n(D)=a.D^ae^-λD)能很好地拟合这些实测雨滴谱,特别是非单调下降谱用伽玛分布拟合明显优于M-P分布拟合,M-P分布仅是伽玛分布的一个特例(α=0)。  相似文献   

3.
徐家良 《气象科学》1996,16(4):391-395
考虑了气候系统中一些变量突变时对预测关系的改变作用,用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长江下游地区夏季旱涝趋势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理想,用1994-1995年的独立资料检验,预测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环太湖地区汛期降水量与太湖水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环太湖地区站点的月降水资料,用曲面拟合方法作客观分 析,与太湖水位进行相关性研究。用环太湖地区的当月降水量建立下个月太湖水位 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5.
王松皋  JustusNotholt 《气象》1992,18(6):15-18
用高分辨率FTIR测量了Bremerhaven地区太阳红外光谱。通过逐线法及HITRAN数据库计算了拟合光谱,得出该地区HCl和HF的垂直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6.
王松皋  JustusNotholt 《气象》1992,18(6):15-18
用高分辨率FTIR测量了Bremerhaven地区太阳红外光谱。通过逐线法及HITRAN数据库计算了拟合光谱,得出该地区HCl和HF的垂直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绿洲蒸发力特征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敬之  王尧奇 《高原气象》1994,13(3):377-381
在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研究中,我们在不同下垫面上进行了蒸发力的测量,发现绿洲内蒸发力仅是戈壁的44%-56%。绿洲内蒸发力并不比湿润地区有显著增大,夜间蒸发力所占比重较大是一普遍现象,用彭曼原式和修正式计算干旱地区的蒸发力,个别月份误差较大,利用空气饱和差拟合得到的经验计算公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的中尺度模式WRF,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夏季日降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再现长三角地区2003—2007年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 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中心的位置及强度。城市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夏季降水日数减少了1~5 d,这种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使小雨日数减少引起。城市化增强了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日降水强度。进一步对长三角地区4个典型城市群宁镇扬、苏锡常、上海和杭州湾城市群进行了夏季降水日变化分析,得出城市化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对于长三角整个大城市群,城市化对降水量、降水强度日峰值出现时刻以及降水强度日峰值大小无明显影响,而使得降水量日峰值减少。城市化使得苏锡常地区降水量日峰值略有增加,宁镇扬和上海地区降水量日峰值都减小,而杭州湾城市群区降水量日峰值出现时刻延后。城市化使得4个典型城市群降水强度日变化曲线形态发生改变,使得上海地区降水强度日峰值出现时刻延后,使得杭州湾城市群区夜雨增强。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日降水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耦合了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的中尺度模式WRF,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对夏季日降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再现长三角地区2003—2007年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中心的位置及强度。城市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夏季降水日数减少了1~5 d,这种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使小雨日数减少引起。城市化增强了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日降水强度。进一步对长三角地区4个典型城市群宁镇扬、苏锡常、上海和杭州湾城市群进行了夏季降水日变化分析,得出城市化对降水日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对于长三角整个大城市群,城市化对降水量、降水强度日峰值出现时刻以及降水强度日峰值大小无明显影响,而使得降水量日峰值减少。城市化使得苏锡常地区降水量日峰值略有增加,宁镇扬和上海地区降水量日峰值都减小,而杭州湾城市群区降水量日峰值出现时刻延后。城市化使得4个典型城市群降水强度日变化曲线形态发生改变,使得上海地区降水强度日峰值出现时刻延后,使得杭州湾城市群区夜雨增强。  相似文献   

10.
敦煌地区晴空散射辐射影响因子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敦煌地区1981—1983年全年及1984年与1985年1~2月的日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敦煌地区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大气柱气溶胶垂直光学厚度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拟合结果表明:晴空下散射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符合幂函数关系;晴空下散射辐射随大气柱气溶胶光学厚度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11.
2014年夏季我国南方出现严重洪涝、北方大部干旱,国内绝大多数预测模型在三月起报的汛期预测中均未能抓住位于南方地区的异常雨带,导致预测准确率明显偏低。基于模式对东亚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高预报技巧和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的高相关性,本文提出一个针对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组合统计降尺度预测新方法(Hybri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Prediction,简称HSDP),该方法综合利用了气候模式输出的高可预报性环流信息和前期观测的高原积雪异常信号,从而实现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进行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改进预报。据此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模式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进行跨季节预测的交叉检验结果显示,HSDP方法对于南方地区多年平均空间距平相关系数从模式原始预报的-0.006提高到0.24,且在大多数年份均有改进。基于HSDP方法于三月份制作的2014年夏季降水预测,能够很好地抓住南涝北旱的基本形势和我国南方的降水大值区,空间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43。这表明,该方法对于我国夏季降水预测具有较好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前期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者减弱,热带、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的异常增高或者降低,热带西风的异常增强或者减弱,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的降水异常具有预示作用。文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值试验进行模拟研究,包括控制试验、敏感试验和4组合成试验。合成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前期热带、副热带高度异常分布,能够再现长江流域、华北旱涝情况。前期南亚高压、热带、副热带高度、风异常对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均有预示作用。100 hPa叠加高度、风异常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南亚高压、热带与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场和环流场的异常不仅可以预示、事实上能够引起长江流域和华北夏季降水的异常———前期南亚高压异常增强、热带、副热带地区100 hPa高度场异常增高、西风异常增强,易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降水偏少;反之,则容易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北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0,自引:25,他引:35  
利用多年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年降水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发现两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与南亚高压的异常增强或减弱、中心位置的经纬度偏差均有关。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易造成长江流域涝、华北地区旱;南亚高压异常减弱,易造成长江流域旱、华北地区涝。同时发现、长江流域、华北地区的典型旱涝现象具有明显的反位相特征。  相似文献   

14.
距平模式月际旱涝异常的诊断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勇  林本达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98,56(5):540-550
用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对24个夏季旱涝月个例进行了诊断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动力与统计外部结合的MOS方法进行旱涝预测比较简易可行,并且达到一定的准确率,便于在短期气候预报的业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空统计降尺度的淮河流域夏季分月降水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绿柳  杜良敏  廖要明  李莹  梁潇云  唐进跃  赵玉衡 《气象》2018,44(11):1464-1470
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洪涝、干旱并存的问题,基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季节气候模式的集合回报数据集(1991—2014年),建立时空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提前1—3个月预测该流域夏季分月降水,应用ROC(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评分评估比较了不同集合预测方案的预测技巧。交叉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取18、20、22、28时,集合预测方案对3、4、5月三个起报时次预测的夏季各月降水技巧预测均高于模式预测技巧。2015—2017年的独立样本检验进一步表明该统计降尺度模型能够明显降低3月、5月起报的6月和8月的降水预测偏差。认为可尝试将该降尺度方法应用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预测及进一步的流域水文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近50 a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夏季降水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除三江平原地区外东北大部7月降水最多;夏季全区出现较重干旱的概率大于较重雨涝,旱灾更为突出,其中辽西是较重旱涝频发的地区;近50 a夏季降水没有明显变干或变湿的倾向,而是具有阶段性旱涝交替特征,存在27、11 a左右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和3~6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6月旱灾几率大,易形成6~7月的连续干旱,7月易形成区域性特大涝灾,6月和8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反位相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It has been shown by the observed data that during the early 1990’s, the severe disastrous climate occurred in East Asia. In the summer of 1991, severe flood occurred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China and in South Korea, and it also appeared in South Korea in the summer of 1993. However, in the summer of 1994, a dry and hot summer was caused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China and in R. O. K..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during the early l990’s in East Asia,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s of the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in the summers of 1991-1994 in East Asia have been made by using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Two-Leve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AP-L2 AGCM), the IAP-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 (IAP-CGCM) and the IAP-L2 AGCM in?cluding a filtering schem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it is shown that the IAP-L2 AGCM or IAP-CGCM has some predictability for the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during the early 1990’s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for the severe droughts and floods in China and R. O, K.. In this study, a filtering scheme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experiments of the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during the early 1990’s in East Asia. The predic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ltering scheme to remain the planetary-scale disturbanc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asonal prediction of the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8.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2—2008年NCEP/NCAR逐日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对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同期与我国降水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区域的阻塞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在年际尺度上,夏季贝加尔湖地区阻塞活动偏多(少)对我国内蒙古东北部,华北部分地区,四川盆地与云南地区附近及广东南部的涝(旱)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国内蒙古中部,秦岭东北部,华北东部及川西高原的旱(涝) 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events during the past five centuries in North China (NC) and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MLYRV)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data network of dryness/wetness index (DWI) over eastern China. The high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events mainly occurred at periods of high solar forcing, active volcanic eruption, and large anthropogenic forc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herence and dipole were the two dominant modes in spatial patterns of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events. Coherent floods dominated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whereas coherent drough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dipole patterns of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event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C experienced more floods in the cold periods than warm periods. Both NC and the MLYRV experienced far fewer droughts and more floods in the warm eighteenth century when natural climate forcing dominated, and more drough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anthropogenic forcing dominated. Coherent drought was the only spatial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explosive low-latitude volcanic eruptions. The increased coherent droughts and dipole patter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pport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modeling studies that the tropospheric aerosols and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hanges of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This paper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AMIP-CMIP Diagnostic Sub-project 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Simulation of the East Asian Climate, coordinated by W.-C. Wang.  相似文献   

20.
玉米旱涝预报模型考虑了土壤-大气-植物之间的水分交换关系,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以旬为预报时段,以黑龙江省34个测墒站点每旬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代表所在县的平均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利用上一旬末土壤相对湿度和下一旬降水预测值来预报下一旬末的土壤相对湿度。根据土壤旱涝指标来确定土壤旱涝等级。用2007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实测玉米田土壤湿度对其检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春季和秋季预报比较准确,绝对误差在5%以下;夏季预报误差比春秋季节略高,绝对误差在6%以下,有些县市绝对误差甚至达到0。根据确定的土壤旱涝等级检验土壤旱涝预报准确率表明,准确率较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