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砷富集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水环境中砷的赋存形态和水生植物对砷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富集砷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水体p H、氧化还原电位、磷酸盐含量和铁含量等)、植物自身因素(植物种类、植株的不同部位等)和培养时间与季节等。未来水体砷污染植物修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砷超富集水生植物的筛选、砷富集功能基因的识别与克隆、富集砷的植物的处置与利用以及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效果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2.
水体与土壤盐碱化是滨海湿地的显著特征。水生植物作为滨海湿地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与丰度受到水体盐碱度的强烈限制。依据盐碱耐受性,将水生植物分为淡水类、寡盐类、中盐类和高盐类4类。综述了水生植物对滨海湿地盐碱化的胁迫响应、水生植物的盐碱耐受性及渗透调节机制、湿地硫化物的植物毒性及其对湿地植物生态分布的影响,并对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盐碱耐受性进行了归纳。基于国内外水生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总结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和潜力物种,并建议在滨海湿地水生植物资源调查、耐盐碱机理研究、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的营养状态和营养循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2012年5月和9月,对白洋淀台田沟渠水生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水生植物的营养盐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台田沟渠共有水生植物14种,分别分布于台田内、外边缘及内部水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而轮藻(Chara sp.)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 yllum spicatum)营养盐含量较低;植物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碳含量、全磷含量显著相关.水体营养盐和光照是决定台田区水生植物营养盐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洪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方法,根据训练样本数据集中挖掘分类规则,集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水体指数、纹理特征等特征变量,建立研究区湿地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究水体透明度对水生植物遥感信息提取的影响,依据特征变量有、无水体透明度,分别建立两类决策树,即有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CART 14)和无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CART 13);在训练样本和验证数据相同的情况下,对比采用CART 14、CART 13、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最大似然分类(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MLC)4种方法的分类结果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洪湖中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占洪湖湿地总面积的47%,洪湖中的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采用有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比采用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的分别提高了7.78%和16.36%,Kappa系数则分别增大了0.12和0.20,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仅比有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降低了2.77%,Kappa系数减小了0.04。水体透明度的参与能提高分类精度,而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也高于其它传统方法的分类精度。因此,在实际湿地分类中,若无水体透明度数据,但决策树的辅助分类变量足够多时,无水体透明度参与的决策树也能较好地进行分类,提取水生植物信息。  相似文献   

5.
北京奥运的重点工程——龙形水系的人工生态系统,从底泥的活性处理、微生物的引种固化、水生动、植物系统的三方面进行建设,建设方案注重水系的防污及景观功能。滨水带采用人工湿地技术,龙形水系水体配置了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最后提出了龙形水系人工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湖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分布由水文和水质共同决定.以白洋淀台田沟渠内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盐含量和与台田边界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蔓延分布特征.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12年5月和9月初,对白洋淀20个主要淀区台田沟渠内的水生植物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台田沟渠内共发现水生植物14种,占淀区水生植物总种数的40%.沟渠内水生植物对营养盐含量的适应性可以分为3类: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i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槐叶萍(Salvinia natans)、莲(Nelumbo 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适宜于各种水体;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品藻Lemna trisulca)适宜于低氮水体;轮藻(Chara sp.)、光叶眼子菜(Potamo geton luce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适宜于低氮和低磷水体.不同的水生植物分布于台田沟渠的不同位置,菹草、蓖齿眼子菜多分布于台田“外边缘”;轮藻多在台田“内边缘”和“内部水域”分布;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金鱼藻在台田区内分布相对均匀.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沿台田沟渠与台田边界的距离呈单峰曲线关系,在台田入口处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7.
太湖水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湖泊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具有许多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针对武汉月湖的水体污染问题,围绕城市受污染水体的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系统稳定等问题,开展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藻类控制、受污染底泥修复等水质改善技术的研究,并相应建设示范工程对月湖湿地进行管理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中的水生植物景观营建与水生态修复是公园水环境治理的关注重点。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园水体中,人工种植了具有观赏性的外来物种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而水盾草生长范围的不断扩张对土著水生植物物种的存活、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水体的质量。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盾草的无序蔓延。然而,如何彻底解决水盾草的反复爆发问题,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负面干扰最小,仍然是水盾草防控工作的难点。综合分析了水盾草的生理生态特性、入侵途径和生态危害,阐述了影响水盾草生物量的主要生物和生态环境因素等的研究进展;从园林景观营建过程与后期水体生态稳定性维护管理视角,结合水盾草生态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土著植物、附生藻类和生态环境中非生物因子进行综合生态调控的建议,以期解决上述难点问题,并且为稳定城市公园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治理水盾草扩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三种挺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于2012年7月5日~8月23日,在北京建筑大学实验室内,选择美人蕉(Canna glauc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和水葱(Scirpus validus)3种挺水植物,研究其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美人蕉、黄菖蒲和水葱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最终去除率分别为30.2%、31.7%和29.4%,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1%、87.5%和60.2%,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8.6%、70.1%和30.2%,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2.4%、35.7%和32.5%,对正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69%、42.9%和32.1%。美人蕉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可用于净化磷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黄菖蒲对水体中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可用于净化氮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美人蕉与黄菖蒲混种的水生植物系统,以达到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含有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适宜采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九里湖人工湿地含有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水鳖等浮叶根生植物,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菹草等沉水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吸附、吸收等净化作用,有效降低了九里湖水体悬浮物的浓度、水的浊度,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有效抑制了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优选用于河岸、库岸等间歇性淹水地区植被恢复的适生树种,研究了30d完全淹水解除后互叶白干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幼苗气体交换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质膜透性的恢复情况.在全淹30d及退水后70d的恢复生长过程中,互叶白干层成活率为100%.经过30d的全淹处理,互叶白干层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  相似文献   

13.
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技术因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无二次污染兼具良好景观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污染水体的治理。生态浮床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工程系统,其对污染的去除机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填料、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概述生态浮床系统的发展状况、脱氮除磷机理、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重点概述以细菌固定化技术和曝气等方式的外在法和以改进生态浮床系统构造形式、筛选优势浮床植物等方式的内在法,来提高生态浮床系统脱氮除磷效率;展望了生态浮床污水处理系统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Paleohydrologists sometimes use macrofossils of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as one of several independent lines of evidence to infer changes in past lake-levels. Typically, this usage relies on an assumption that the seeds of aquatic species are not dispersed far from the source plants. The water depth over the coring site at the time the seeds were deposited is inferred from the water depth at which the species generally grows today. We determined the water depths at which particular plant-remain types are deposited, and tested whether they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as proxy evidence for lake level. The results should aid the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seeds in paleohydrological studies. A total of 189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13 lakes in Maine and Massachusetts were examined for plant remains, and vegetation was surveyed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each sediment sampling-site. The seeds of some taxa were found in sediment from water-depth ranges much broader than those in which living plants occur. However, in combination, even plant-remain types with broad depth ranges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to reconstruct water depth. Presence of plant-remain types can be used to infer water depth regardless of abundance. Test samples indicate that inferring water depth from plant remains works well for shallow, alkaline lakes in New England.  相似文献   

15.
湖泊自生碳酸盐碳同位素在环境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自生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δ13Cc)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成果显著,保存在各类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δ13Cc记录揭示了湖表水体与大气CO2的交换程度、暖季降水量的多少、流域C3和C4植被变化情况、水生生物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弱、湖泊生产力大小、湖泊水体化学特征、湖水不同深度层的有机质变化过程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对此进行归纳和述评。  相似文献   

16.
城市湿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对湿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净化机理,包括水生植物对氮、磷、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水生植物的应用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植物具有观赏、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高的特点,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水生植物个体生态学特征、群落结构和发育动态等,提出了科学应用水生植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地域分异是地理学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水生态分区的管理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趋势,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建立中国新型水环境管理的基础。论文在界定水生态功能分区涉及的主要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尺度,为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分区的目的,建立了分区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研发了分区技术、结果验证校核方法;以巢湖流域为例,进行了一级至四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有助于丰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对水生态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