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烈度异常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总结了地震烈度及其异常的特点; 其次在分析多个烈度异常区震害资料的基础上, 从地形条件、 土层特性、 断层、 土层结构及地下水位等五方面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最后从宏观考察、 现场测试, 强震记录分析, 以及数值模拟三方面对烈度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 总的来说, 现阶段对烈度异常现象的研究还不全面, 大多是基于宏观震害资料、 区域地质构造及局部场地条件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不能全面充分地解释烈度异常的原因, 且对异常现象的定性分析较多, 缺少一定的定量分析, 特别是缺乏基于强震记录的定量分析. 文中对进一步研究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 分布规律及震害影响提出了建议, 对下一步开展地震烈度异常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首先总结了地震烈度及其异常的特点;其次在分析多个烈度异常区震害资料的基础上,从地形条件、土层特性、断层、土层结构及地下水位等五方面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最后从宏观考察、现场测试,强震记录分析,以及数值模拟三方面对烈度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总的来说,现阶段对烈度异常现象的研究还不全面,大多是基于宏观震害资料、区域地质构造及局部场地条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全面充分地解释烈度异常的原因,且对异常现象的定性分析较多,缺少一定的定量分析,特别是缺乏基于强震记录的定量分析.文中对进一步研究烈度异常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震害影响提出了建议,对下一步开展地震烈度异常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应及时提供震害预测资料。尽管影响震害的因素很多,但就其区域分布而言,明显地受着地质条件的制约,这已为许多历史地震资料所证实。这种因地质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烈度区划谓之震害地质区划,它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一、震害地质区划的原则震例调查表明,影响震害地质区划的因素主要有:1、断层:主要指发震断层,或具有新构造活动特征的断层,这种断层形成的地质历史长、规模大,岩石破碎,充水,震害效应明显。1948年威海发生六级地震时地裂、  相似文献   

4.
赵晋明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2,15(4):392-400
本文以澜沧耿马地震时昆明震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史料,研究了昆明市区震害的不均匀分布,烈度有两度的差别。相对高烈度区与历史强震破坏的重震害点大部分重合。据此分析了震害重复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盖层的关系。本文可用于研究昆明市区及邻区强震对市区可能造成震害的大致分布,为震害预测、防震抗震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忻定盆地的地形、地貌、断层活动、土层岩性、土层的平均剪切模量、地下水埋深、历史地震和震害,特别是1952年原平崞阳地震时震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并根据未来地震活动和强度、震害地质条件以及历史震害分布规律,将工作区划分为六个震害区;各震害区未来强震时将会出现不同的震害类型和类型组合,震害强度也将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果可为忻定盆地城乡规划及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抗震防震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作者简要简述了海原大震的震害分布特点,指出了场地条件对震害分布的巨大影响。结合国内外其他大震,分析了大震时烈度的远场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机制。根据海原等8级以上大震的特点,从预报、区划和场地选择、规划工程以及抗震救灾等方面提出了特大地震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7.
土层结构对汉源烈度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大地震在远离震中近200 km的汉源县县城产生了高烈度异常, 其原因比较复杂.为了分析土层结构对汶川大地震中汉源县老县城高烈度异常的影响, 在汉源县城震害科学考察基础上, 依据地震烈度异常的分布情况, 在背后山滑坡前缘地带布设5个工程地质勘察钻孔, 获得了汉源县老县城场地土层结构资料.在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给出了汉源县老县城场地各层土体动力学参数.本文利用汶川地震九襄强震台的强震记录, 结合其台站的场地资料反演给出了汉源县老县城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作为地震反应分析的基岩输入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层地震反应一维等效线性方法对汉源县老县城场地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 并将计算所得结果与Ⅵ度区其它强震台站获得的强震记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汉源县老县城土层结构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导致地表地震动异常, 是汉源县老县城高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海城7.3级地震后的大量宏观烈度调查,绘出的海城地震等震线图及用震害指数法调查900多个自然村勾绘的高烈度破坏条带,清晰地反映出发震构造对震害分布的明显控制作用。尤其等震线图的畸形,是受烈度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 由于海城震区位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和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各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下的震害表现十分典型。因此,出现了农村与城镇的不同破坏特点,山区与平原的震害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下辽河平原,砂基液化的广泛出现和一些特殊震害现象、烈度异常的产生,对未来震害预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海城、唐山等若干大地震的地震地貌特征,并从成因上划分为以改造为主的地震地貌和以建造为主的地震地貌、以及混合类型。经研究认为不同地震地貌-自然震害是与地貌成因类型紧密相关的,不同地貌单元的自然震害是有规律的。讨论了构造侵蚀地貌单元、剥蚀地貌单元、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及其他类型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研究地貌成因类型的方法是可以进行宏观震害预测的。  相似文献   

10.
河北张北——尚义地震震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地震》1998,(2):3-7,17
介绍了1998年1月10日1时52分发生在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Ms6.2地震的地质、地貌特征,宏观烈度的特点,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害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汶川特大地震汉源烈度异常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远离震中的汉源县老县城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严重震害,是Ⅵ度区内的唯一的Ⅷ度烈度异常区.汉源的地震烈度异常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汉源科学考察基础上,介绍了汉源震害情况,收集和整理了汉源县城及附近有关工程场地的强震和土体力学参数资料.通过背后山滑坡体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汉源附近强震台记录的比较,从传递函数角度分析了背后山滑坡复活对烈度异常的影响,研究了汉源特殊土层结构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背后山滑坡的复活和特殊土层结构的放大作用等场地条件的影响是引起烈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对进一步分析汉源烈度异常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宁夏的震害类型、分布特点及地质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地震灾害的工作的重要性是极其明显的,而且也已达到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的程度。同时,通过震害类型及其成因的研究,可为震害预测、减轻震害提供科学依据。当然,地震造成破坏的因素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宁夏境内强震造成的地表破坏的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入手,找出其地面破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施甸5.9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施甸5.9级地震震源浅导致了其震害偏重,而特殊的场地条件则导致许多烈度异常区(点)的产生。概述了施甸县历史地震的情况,介绍了旋甸5.9级地震震区自然根貌和场地特征,以近百年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对震害影响程度的轻重分类,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与异常区的场地特征,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重。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在甘肃、四川和陕西的64台强震仪触发并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对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统计了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的分布,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加速度等值线图;通过观测数据与霍俊荣和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了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衰减关系,发现此次地震观测数值远低于常用地震动预测值;利用渭河盆地的远场记录验证了远场地震动卓越周期变大的特点以及场地对记录的影响;参考岷县地区地质特点并通过分析宏观烈度及地震动的谱烈度,初步确定了地震震害与烈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地震动输入是定量解释震害和烈度异常的基础.以汉源老县城震害为评价基准,确定了汉源老县城高烈度异常区的汶川地震基岩地震动输入.基于汉源老县城周边的九襄、清溪、宜东和乌斯河4个强震台站记录,采用LSSRLI-1程序反演给出了各自台站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选取汉源县城典型场地,利用LSSRLI-1程序计算给出了不同强震台站基岩地震动作用下的场地地表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以最可能引起汉源老县城震害的强震台站基岩地震动作为汉源县城的基岩地震动输入.研究结果表明:九襄台站反演的基岩地震动最可能反映汶川地震时汉源老县城的基岩地震动特性,因而用九襄台站的基岩地震动作为汉源老县城的地震动输入解释汉源县城高烈度异常现象是合理的.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定量解释震害的地震动输入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和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大同—阳高地震的震害情况,讨论和分析了其特点和震害偏重的原因。介绍了地震后进行的震害指数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的工作情况,并结合震害指数的分布特点和震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震烈度的分布情况和特殊性,指出震害分布与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认为把烈度和震害指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可更好地反映出这次震群活动的宏观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何蔚 《华南地震》1997,17(4):73-77
通过对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质构造,场地工程地质环境,砂土液化判别以震害预测的综合研究,进行了区内的场地地震易损性分析。根据计算出的地震易损性指数,结果表明,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两个震害程度不同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1936年广西灵山6级地震是南海北缘内陆最强的一次地震,也是震害最严重的一次,震中烈度9度强。倒房率震害指数甚高,地面破坏和其它宏观现象也非常突出,形成两个极震区,其一长轴北东东向,其二长轴北北西向。这些震害和影响场特征以及地面破坏等宏观现象均可用本区地质、地貌环境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实地考察得到的Ⅵ度以上烈度区内或者其附近的4个强震台站,从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与烈度的对应关系来看,与实际震害现象反映出的烈度有一定差异。究其原因,地震动幅值的大小和震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和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从场地因素的角度出发,从覆盖土层、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等方面对造成强震动记录值偏大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云南地区地震动研究场地影响的考虑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地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等资料,在一般图象识别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决策方案以提高识别的稳定性。综合判定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共360个扫描窗口中,7级以上强震潜在危险区有66个,占18%;6—6.9级危险区有96个,占27%。得到华北地区强震潜在危险区超长期预测图,为中长期地震预测与烈度区划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