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retirement of British citizens to Malta and Gozo: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 four pathways to the island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demographic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The immigration of British retirees to Malta has fluctuated in volume and character over the last 35 years, partly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Maltese fiscal and residence policies, and partly reflecting the changing demand for overseas retirement settlement in the UK.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f intercommunal married couples to the British retired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the buoyancy of both tourist visits and new arrivals suggests that its size will at least be stable or will grow slowly for many decades to come."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毅  王云  杨宇  马丽 《地理学报》2019,74(12):2455-2466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跨社会制度、跨法律体系、跨行政等级的复杂性,必然会遭遇一系列的摩擦。发掘粤港澳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焦点与关键时间节点,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GDELT全球新闻事件数据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粤港澳三地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 内地与香港关系呈现出“M”型波动,两者之间的冲突被新闻媒体有所强化。② 内地与澳门之间的政策与民意表现为较高的一致性,两者之间的言语合作是互动关系的主导因素。③ 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上变得更加紧密,合作与冲突的频率都在上涨,内地—香港关系在粤港澳互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凸显。④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实际合作项目相对短缺,缺少多元化的抓手。粤港的经济和科技的竞合关系和香港局势的发展是粤港澳互动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政策在空间上的投影,更要关注其在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上的投影,促进一体化建设从实体空间建设向虚拟、话语空间的综合引导转变,强化“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为了协助政府或企业对中部大城市港台游市场的预测、营销与管理,也为了验证人们对多个目的地旅游意象的差异是否导致他们对这些目的地旅游意愿的差异,文章以南昌市为例,分析、比较了中部大城市居民对港台两地的旅游意象和旅游意愿。对598位无港台旅游经历南昌市民的调查表明:香港的旅游意象优势多于台湾,就总体而言市民对香港的旅游意愿也显著强于台湾;市民对港台两地的旅游意愿和选择偏好均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香港的多数旅游意象优势、劣势因子显著影响市民在港台两地中偏好香港的概率。这就从潜在游客角度证实了目的地之间旅游意象差异与旅游意愿差异的因果联系。香港、台湾应重视对中部大城市旅游市场的开拓,但两地的具体策略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对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的赴港愿望、交通方式选择,以及上述决策与收入、职业、费用、旅行时间、安全舒适性等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内地居民的赴港愿望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以上海、北京为源地或中转地的居民,作为未来访港的客源,具有较大潜力,并在交通方式选择上有较强倾向性,偏好直达列车、直达飞机等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且被访者的职业、收入水平等对其旅行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对北京、上海近期与远期赴港客源潜力作了测算。  相似文献   

5.
Conventional studies of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end to focus on their recent origi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of Hong Kong firms have had a long tradition originating in its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 and in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of many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Based on secondary and primary data, this paper takes a historical view to describe how the ASEAN operations of Hong Kong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HKTNCs) and thei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KFDI) have evolved over more than a century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players in the ASEAN region. Four phases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re benchmarked in this paper. Before World War II, HKTNCs in the commercial and banking sectors had a notable presence in the region. It was, however, in the post-war period that HKTNCs and their FDI flows flourished. During the period 1945–69, industrialisation took off in Hong Kong and thi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manufacturing HKTNCs into the ASEAN region. The real zenith of outward investment from Hong Kong was the 1970s and 1980s so that in the 1990s Hong Ko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largest investors in Indonesia, Singapore and Thailand.  相似文献   

6.
Return migration on the policy agenda in Swed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plicit policies on return migration are of rather recent date in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including Sweden.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a number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have been taken in this fiel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how official Swedish policies on return migration have changed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Sweden has moved from a ?non-policy' in the 1970s, much in opposition to ?guestworker' or rotation systems, towards an active and explicit policy promoting return in the mid-1990s. The major trends in the country's immigration, emigration and return flow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极为迅速,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遥居首位,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投资地为中国大陆。本文在分析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香港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变化、区域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大陆直接投资给香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8.
许志桦  刘开智 《地理学报》2019,74(2):253-265
全球化时代城市问题越来越多的以尺度问题的形式出现,尺度理论为分析城市发展背后的各种动力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回归后,特区政府如何与位于不同尺度上的地域组织相互作用,进行尺度重组,是探究香港城市发展与管治的关键问题。本文考察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从项目构想、方案设计,到咨询及申请拨款的全过程,识别这个过程所涉及的不同尺度的作用者,分析他们的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研究表明,回归后,特区政府主动向上尺度重组以拓展香港发展的腹地,政府间的制度性合作是其尺度重组的重要方式。同时,香港逐渐成长的市民社会是参与城市发展尺度重组的重要力量,地方行动者运用尺度政治从多个尺度建构话语和采取行动,对特区政府的方案进行抗议并引发整个社会的讨论。对香港的案例分析可加深对体制转型背景下地域组织尺度重组的认识,丰富尺度重组的理论内涵;也有助于国家客观地了解香港,为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内地市民社会逐步萌芽成长,案例中特区政府与香港市民社会互动的经验与教训可为内地政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穗深港物流业及其与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根据1990-2007年广州、深圳、香港物流业和3地的GDP、珠三角经济区GDP以及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市群GDP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原理,借助计量分析软件Eviews4.0进行分析,发现穗、深、港物流业及其与当地和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协整性,从统计意义上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就此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物流业与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促进区域物流合理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11.
姜辉 《地理科学》2019,39(5):705-713
以1997年中国香港回归为时间节点,从总贸易和高技术产品贸易两个维度,区分短期和长期效应,研究美国加强出口管制对中国香港贸易地理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政策在短期抑制了中国香港从美国的进口贸易增长,阻碍了香港对内地的高技术输出贸易;在长期致使中国香港对美国高新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对其他未对港设限国家的技术依赖明显增强。中国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明显增强。美国在中国香港的贸易地理地位呈现大幅下滑。内地在香港的贸易地理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本文根据文化梯度概念,运用文化空间演化的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粤港澳文化形成的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及其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阐述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香港区域文化、澳门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特质和风格,通过三地长期文化互动,包括城市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不断交流、碰撞和创新,形成以中西文化交融和三地空间有机结合,穗港澳三个文化中心并立为特征的区域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3.
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地缘经贸关系动态演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1996~2016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进出口贸易额,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位序变动指数法,对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网络关系展开时空演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整体经贸网络格局演化呈日益紧密的趋势,形成了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核心,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为次核心,澳门、越南、柬埔寨、文莱和菲律宾为边缘地带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特征;2)在整个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网络影响力高的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网络影响力低的文莱、柬埔寨和中国澳门在进出口网络中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网络结构对等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数值动态波动,在进、出口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差异明显,且不断产生新的结构对等性配对;3)自1996年以来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贸互动规模和经贸总量持续增长,但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重心已由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逐渐转向以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地缘经贸关系整体空间呈现出以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为中心,核心、次核心及边缘地带内部力量动态演化的网络结构,且中国大陆在进出口方面都显示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收集了428份由公共部门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根据政策主体拓扑关系测度城市间的大湾区协同政策供给强度,绘制基于协同发展政策关系的大湾区空间联系格局,结果发现:1)单向惠港惠澳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主要的政策供给方向;2)政策供给高度集中于公共服务与产业领域;3)区县及以下层级和地方专业部门尚未充分进入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网络;4)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与大湾区其他主体间的政策关系与空间联系方式各异;5)大湾区城市间的政策联系在都市圈尺度内互动频密,跨都市圈政策联系相对松散。最后,提出以下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加强邻域城市、邻域区县、专业部门间以及广深2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双向政策联动,统筹对港、对澳政策,使得政策供给进一步适应大湾区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ttempts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changes in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in 1949-81. It has given detailed treatment to the two major factors: migration and natural growth, that underly such changes. The spatial process of population is also examined against the government's post-war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6.
利用香港1954~1990年月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求出外界因子场的主分量与香港降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香港年、前后汛期和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进行逐步回归预报。结果表明,香港各时跨降不的逐步回归预报效果很好,复相关和系数(除对后汛期降水的预报外)在0.80以上,预报与实况跨平符号相关百分率平均达86.2%拟合和试报效果较好;而影响香港降水的因子复杂多样,主要受高度场、海温场和环流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九七”后香港与内地合作趋向及港资进入内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  周辉 《热带地理》1997,17(2):122-130
本文讨论香港与内地进行经济合作基础与环境,分析了“九七”后两地经济合作的新趋向及港资进入内地将采取的基本策略,并对如何更好地引导港资进入内地提出若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辉 《热带地理》1997,17(2):149-156
香港地区地域狭小,地形崎岖,可利用地少,人口众多,用地紧张,但严谨的用地政策、规划用地和严格管地,使城镇有序,城乡结合协调,基础设施完善,做到合理用地,有效用地和高效用地,从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整洁、美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旅游行为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健  李林芳 《地理研究》2004,23(5):705-714
20 0 1年 10月到 2 0 0 2年 1月对广州市 70 2名市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旅行社的出境游资料对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游时间变化、出游目的、出游组织方式和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 ,探讨了广州市民民的出境旅游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粤港合作模式研究——以TCL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强  王欣 《热带地理》2004,24(3):246-250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以珠江三角大型企业TCL集团与香港的合作历程为例,提出了"内资型前店后厂"、"后店后厂"、"前金后厂"3种粤港合作新模式.指出粤港合作是一种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双向、双赢的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